申耀的科技观察
读懂科技,赢取未来!
毫无疑问,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增长了18倍,其附加值达到2.2万亿美元,制造业在中国GDP比重高达40%。
然而,麦肯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随着我国人力成本、上游原材料成本等逐年上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在产业数字化改造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苏州维信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信电子)联手数字伙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伙伴)实施RPA(业务流程自动化)机器人项目,在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使得人员能够更多地聚焦在更有价值的创新创造工作上,可以说数字伙伴为维信电子建设智慧工厂、加速完成数智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维信电子RPA项目的成功落地体现了制造业对超自动化(Hyper Automation)技术的理解和深度应用,是一种从技术工具到思维意识上的迭代,更是产业升级进化的大势所趋。
维信电子RPA成功实践
维信电子,是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主要以生产、装配柔性线路板、多层挠性板、刚挠印刷电路板和小型电源供应器为主的电力电子器件的企业,是全球少数能针对特定客户提供特定设计和整套解决方案的优质柔性线路板生产制造商,目前其柔性线路板制造位列全球前三。
维信电子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企业从“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维信电子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试点AAA级企业、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荣誉。
随着数智化转型、打造智慧工厂的升级提速,以及企业内部进一步“降本增效”的背景下,维信电子“审时度势”,于2019年底为公司引进RPA机器人技术,通过打造专业领域的自动化机器人,为业务部门中的固定规则、复杂步骤、需要提升效率的业务模块进行业务场景机器人定制和流程优化。
经过前期一系列的评估和选型,最终数字伙伴成为维信电子RPA项目中的合作伙伴。结合维信打造智慧工厂、“降本增效”和平衡各项ROI的要求,数字伙伴成功地为维信电子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场景进行定制,包括IT、财务、仓库、文控(DCC)、设计(Design)、进出口等部门共计16个项目。
通过2020年到2021年一整年的建设,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机器人项目为维信电子节省数万小时。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落地项目包括:财务部门RPA各场景使其相关业务效率提升90%以上;设计部门的资料上传下载,RPA的应用使得效率提升了60%,并且响应时间缩短为3s。这减少了员工日常重复性的繁琐工作,并将员工从非工作时间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员工在其他更有价值的领域为部门和公司贡献价值提供重要支撑。
进一步地,2021年RPA对财务场景进行深入探索,完成了高拍扫描生成付款清单、美金汇款信息表、ONJ类发票入账、美金发票登记入账、海外自动扣款、附件打印等场景的流程优化,最大化地释放RPA带来的全新价值。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自动化转型势在必行,维信电子在RPA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数字伙伴为何脱颖而出
事实上,维信电子RPA项目的成功实践,无疑为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智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此过程中,维信电子选择合作伙伴的“眼光”更是值得借鉴和参考。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选对了合作伙伴则“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在此之前,IDC曾深入总结了企业在选择数智化转型合作伙伴的六大标准,其中包括综合视野、行业经验、技术实力、创新能力、专注程度和生态系统。对照这些标准,不难发现在维信电子的RPA实施项目中,为何数字伙伴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从专业服务看,数字伙伴的核心技术团队超过30人,且一直致力于超自动化(AI+RPA)领域的探索;目前数字伙伴拥有十年以上经验的技术专家超过40%,这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的实施服务以及“一站式”交付超自动化解决方案。
对此,数字伙伴交付总监张炜表示:“我们团队早在2009年就开始做运维自动化,2015年拓展到业务流程自动化,在自动化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是比较成熟稳定的一个团队,无论是超自动化的前瞻视野,还是众多项目的交付和运营,以及对国家标准和方法论的贡献,都有独到的优势。”
其次,从技术能力看,由于较早进入业务流程自动化领域,数字伙伴拥有全方位超自动化场景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服务交付的技术能力,包括围绕数字员工生态的解决方案设计、超自动化场景梳理和挖掘、AI和自动化能力交付、数字员工持续运营等;基于客户的具体行业需求和痛点,数字伙伴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的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真正把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
再次,从实践经验看,数字伙伴团队还拥有丰富的业务场景经验沉淀。截止目前,数字伙伴交付和运营的超自动化场景超过 500 个,RPA机器人超过220个/年,个性定制的视觉识别模板超过160种,覆盖了能源行业、金融行业、制造行业等领域。
以维信电子RPA项目为例,数字伙伴打动客户的关键点在于:一是公司在超自动化场景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公司在现场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客户的最终信任。张炜表示:“当时我们帮助客户在做一个流程设计方面的规划方案,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我们团队在短短一个月的POC测试期间,为客户提供了将近20多个版本的方案;也正是由于这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打磨优化方案内容、反复验证方案结果的专业态度,最终帮助客户成功完成了该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工作,并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伙伴还规划了完整的数字员工生态运营的产品发展路线,自主研发了超自动化运营平台 HOP、数字员工创新加速器 DIA 、影像识别专家 IRE 等。以数字伙伴自主研发的影像识别专家 IRE 为例,该平台能准确识别多达数百种个性化单据,包括企业证照、财务报表、采购订单、银行回单、POS 小票、磅单、合同、保险单、健康码、行程卡等;IRE也支持对工业仪表进行识别,包括水表、里程表、燃气表、压力表等。同时,IRE 已经实现了与主流 RPA 软件的全面融合,实现了线上线下数据和流程的贯通和操作自动化。
最后,从联合创新看,数字伙伴也广泛和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深度合作,打造了面向垂直领域的超自动化解决方案,更好地推动超自动化在中国的落地。
例如,在维信电子RPA项目中,数字伙伴就与IBM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借助IBM RPA和其他AI技术,让企业能够以更简单、更快捷的方式,构建、测试、部署和扩展RPA+AI模型和应用,帮助企业最大化优化流程,释放数据的全部价值,而这种联合创新的合作方式,也给了数字伙伴足够的底气为更多企业客户带来数智化重塑的新体验。
由此可见,依托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和强大的实施与服务能力,以及联合创新所打造的生态化产品和整体化解决方案,数字伙伴能够为众多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输送超自动化技术能力,从而成为客户踏上数智化转型征途上的“最佳拍档”。
释放超自动化全新价值
回头来看,维信电子和数字伙伴的深入合作,完成了自身数智化转型的落地实践,也再一次证明了借助超自动化的新工具与新技术,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色的数智化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方式,这是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张炜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超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单靠人力发展的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拓宽了“新思路”,这也是数字伙伴选择进入制造业的重要原因,而基于在制造业中广泛的成功落地经验,张炜对那些希望实施超自动化项目的制造企业也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第一,从维信电子这类制造企业落地RPA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中,可以看到超自动化技术对于制造业“降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显著,从企业未来数智化转型或者是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角度看,实施和落地RPA项目势在必行。
第二,企业在实施RPA项目中,一定要有完整的思考,从战略、组织一直到流程,从前端到后端,从客户端到运营端,基于全方位的梳理和调研,如业务部门或者员工的工作流程中是否有大量重复性工作需要替代、是否能够给公司在节能减排或者降本增效带来直接的效果等,再去抓住一些关键的核心环节去做打造,才能实现RPA项目的落地成功。
第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要减少风险的发生,就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双方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寻找出一条切实符合自身需求的数智化转型之路。
此次过程中,数字伙伴也致力于成为企业通往超自动化旅程中的“桥梁”。张炜最后说:“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在两个维度上更加精进自身的能力。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能够和客户并肩同行,站在用户的角度帮助他们如何进行数智化转型,或者怎么去做智能制造应用场景落地;另一方面,作为超自动化技术的推动者和方案的落地服务运营商,我们也希望超自动化方案能够真真切切、实实际际地服务好用户,并且把更多的新技术引进来,同时结合制造业的具体需求,逐渐打磨出更多更适合中国本土制造企业使用的智能化产品或者RPA产品,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全文总结,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落地以及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数字伙伴通过和IBM的深入合作,利用超自动化技术赋能维信电子这样的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说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趟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这不仅会加速中国制造业数智化的转型和融合,也将会帮助更多的制造企业打造出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未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会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提供一把能够真正通关的“金钥匙”。
申耀的科技观察,由科技与汽车跨界自媒体人申斯基创办,18年企业级科技媒体工作经验,长期专注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ICT基础设施、汽车科技内容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