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上的李德磊--记方舟科技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校友

李德磊,1982年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加拿大国防部高级顾问。1995年加入美国Motorola公司,担任体系结构设计师;1997年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1999年创建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 

    “方舟”载着“挪亚”全家,渡过大洪水,找到新家园,从而繁衍了新人类。这是《圣经》里关于人类命运的最经典的故事。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基督教,将灿烂的人类文化归结为“方舟文化”,所以对于有着浓厚西方文化情结的人们来讲,在任何语境下,“方舟”都意味着无限的恩典和希望。 

    李德磊,一个出生在中国东北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在西方求学奋斗了大半辈子又回到中国创办了以“方舟”为名字的科技有限公司,这其实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故事。因为自从西方人以他们独有的文明而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好学的中国人就一直探索着通过学习、引进从而快捷发展的道路,无数中国人一直重复着这样的人生道路,默默地推进着国家的发展,而李德磊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吸引记者的是,李德磊的低调与沉默,令人直觉地认定他身上有着特殊的内涵,于是进展艰难的采访便成了一次收获颇丰的探险。采访的每一步进展,都令记者有所发现,原来像挪亚的方舟一样,李德磊的“方舟”上也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除了他的公司,还有他的家庭、孩子,还有他的事业、前途、信仰以及生命,还有很多很多令人激动的内容。 

            “方舟”开创的CPU事业 

    在中关村的海归派创业者阵营里,李德磊最初只是不为人知的平凡一员,他默默地搞了一个低调的公司,开发一种当时还不太为国人熟悉的小东西。从1999年李德磊的公司成立,到2000年,再到2001年,沉默,一直都是沉默。终于,在2001年7月,方舟科技公司一下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李德磊谨慎地宣布了他们公司的一项成果:第一款“方舟一号”32位RISC架构嵌入式CPU产品推出。从业内人士到大众,这项成果的历史性意义很快被传颂开来。又沉默了一年多,2002年底,李德磊又一次用他不紧不慢的口气宣布了新的成果:“方舟二号”问世!至此,人们对李德磊便不能不刮目相看。有媒体称,“方舟一号”的诞生,使中国信息产业告别了无“芯”的时代,而“方舟二号”的诞生及其产业化则意味着中国真正进入了有“芯”时代。 

    在“方舟一号”产品发布会上,徐冠华部长曾经深沉地感慨道:“没有自己的CPU芯片,我们的信息产业大厦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究竟什么是CPU芯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的部件称作中央处理器,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芯片集成密度越来越高,CPU可以集成在一个以纳米为单位的硅片上。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被统称为“微处理器”,就是CPU芯片。根据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微处理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方舟科技公司的产品属于第二种。嵌入式微处理器强调处理特定应用问题的高性能,主要用于运行面向特定领域的程序,配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手机、PDA、DVD播放机等消费类家电。 

    从1958年世界上诞生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起,芯片技术几乎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1965年我国已成功鉴定了第一块集成电路,但之后30年间发展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愈拉愈远。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每年芯片使用量超过100亿块,但其中有80%依靠进口,高端芯片几乎100%进口,而且1999年我国国产芯片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0.6%,尤其在极其重要的中央处理器(CPU)方面几乎处于一片空白。这意味着我国电子产品(包括计算机、家电、手机等在内)的制造从根本上还处于国外的控制之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我们仅仅从事着整机装配。一个长期“无芯”的国家,只有被动地选择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 

    正当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被业内人士称为“攻芯战”的重大科技战役,在中国高科技的核心地区中关村打响了。在这场“攻芯战”中杀出了三路人马,一是嵌入式CPU的方舟芯片,一是通用龙芯芯片,一是多媒体的星光芯片。三路人马,三个领军豪杰,打响了新“三大战役”。

    2001年7月,当方舟科技领军人物李德磊发布公司的第一款CPU产品“方舟一号”时,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便也因此有了一块特殊的里程碑。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了对方舟CPU产品的鉴定,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亲自担任鉴定会主任。国家计委组织专项,推广方舟CPU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基于方舟CPU的网络计算机则纳入政府采购的计划中。 

    长期缺乏核心技术使我国的CPU产品百分之百依赖进口,也由此形成了厂商对国产CPU的担心与质疑。然而,李德磊自己信心十足。近1年半之后,“方舟二号”又推向市场,“方舟二号”CPU以其更快的速度、更小的功耗、更小的体积、更高的集成度、更高的性能价格比终于获得了国内一些大厂的认可。国内最大的IT厂商之一神州数码成为国产CPU的第一个吃螃蟹者。随后,联想、京东方、泰丰、长城等国内大厂率先采用了方舟CPU产品。2003年,在北京市的两次政府采购中,联想、神州数码等上万台中标的网络计算机全部采用了方舟CPU产品。方舟CPU产品以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和品质,在国产CPU中脱颖而出。2004年2月12日,全球最大的网络计算机厂商美国慧智公司在北京召开了方舟—慧智战略联盟与产品发布会,宣布在其主流产品中采用方舟CPU作为核心处理器。慧智公司的网络计算机产品长期采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X86 CPU,采用其他架构的产品,在其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方舟CPU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CPU产品。

    方舟—慧智的合作,意味着我国在CPU核心技术领域具备了竞争力。同时,这次合作开创了中西方技术产品合作中的一个新局面,它改变了过去外国公司提供技术,中国公司提供市场和廉价土地与劳动力的模式,标志着我国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壮大。 

    方舟科技在市场上积极进取的同时,在研发上更是厉兵秣马。在CPU应用领域,除了网络计算机等设备外,方舟科技提供了税控收款机、网络安全设备、智能网关和工控机等完整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以方舟CPU为基础,与其他在通信、安全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广泛联手,成功地开发了手机芯片、安全芯片等新产品。 

            一路顺风背后的李德磊 

    方舟科技的辉煌事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博士,因为没有对公司团队全面的了解,一时很难判断。但是,从简单的接触中,任何人都能够很快感觉到,李德磊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 

    今年50多岁的李德磊博士,谈到自己的生活经历,简单直接地概括为四个字:“非常顺利”。 
现实生活中,据李德磊自己介绍的经历来看,他真的是一路顺风,事事如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正好赶上第一批出国热潮,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1982年李德磊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任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加拿大国防部高级顾问。9年的教授生活,宁静而专注。妻子是一起出国留学的同学,也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两人工作、生活默契,生了两个女儿,都非常优秀。在教学研究之余,李德磊还兼任了两家国际企业的顾问,因为对企业也有兴趣,后来便投身一试,且一发不可收拾。1995年加入美国Motorola公司,担任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师;1997年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1999年创建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李德磊博士在超级计算机、并行算法、微处理器设计等领域均有建树,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1988年提出了最快的联想存储器有序读出算法,1990年解决了学术界悬挂20余年的“Kuck多维访问阵列计算机问题”,1991年解决了著名的“多向量机素数存储系统问题”。回国创建公司后,致力于国产CPU的设计,连续推出“方舟一号”和“方舟二号”CPU产品,为CPU在中国的产品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样的人生轨迹,足以让很多人洋洋得意,以至自我膨胀,而李德磊不是这样,甚至相反,他是越来越平易、朴实、沉默。虽然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东北的特有风采依然保留在他的身上。

    令记者感到神秘的是,在李德磊博士质朴和随意的外表之下,隐隐流露出一丝谨慎的忧愁。聊得稍微深入一些后,记者发现,身为一个相当有名的高科技公司的大老板,一般来讲应该是牛气十足的李德磊,竟然在心里有一种浓浓的、真诚的谦卑,正是这种谦卑,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谦卑,使他在神情上表现出类似忧愁的样子。 

    “其实,说非常顺利,也只是表面上看。”李德磊这样解释道。李德磊认为,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人的一生有数不清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考验。选择这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不同的选择,就导致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德磊认为,自己的生活道路,是选择的结果。选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正确的选择,更是非常之艰难,人生的痛苦,可能就在这里。但是,怎样才能做出好的、理智的选择,李德磊认为,很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和与感恩的心态。 

    从另一方面看生活道路选择的问题,李德磊进一步认为,其实选择又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试想一下,人生的每一步都提供给你很多选择,而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最好的,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人生幸福?选择错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难道不需要感恩? 

    沉默的李德磊,不愿意接受采访,不愿意谈自己的工作,更不自认为有什么成就,而讲到人生哲学,尤其讲到信仰的层面上,他的目光里有了一丝激动,从他的激动里,记者看到了一种难得的真诚,应该说是虔诚,一种久违了的精神状态。 

    李德磊认为,只有保持一种平和与感恩的心态,才能拥有智慧。保持平和心态,首先要把自己摆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要认识到,我们都是平常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和足以骄傲的地方。从宇宙的无限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客观地想想我们自己,想想狂妄的自我是多么渺小,想想我们沾沾自喜的所谓了不起的贡献是多么微不足道,想清了这一点道理,就可以清醒了,清醒了,才能有智慧。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把人生的目标仅定在自己的利益上,而要定在大家的利益上,做人的使命上。这样定位自己,才能获得智慧,相反,就必然常常陷入困境。 

           李德磊的“无为”文化 

    在社会上,方舟科技的名声大于李德磊总裁的名声,见到李德磊,更觉得感受不到想象中的中关村新一代企业家的气派。他不喜欢被采访,他认为网上已经把他的技术说清楚了,至于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他认为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自己喜欢自己的工作,自然就很用功。总之,一切都很简单,没什么值得多说的。记者从几家媒体的报道中也发现,提到创业的成功,李德磊总是强调客观的力量,尤其强调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李德磊表示,原国家计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北京市政府、中关村管委会,尤其是几位直接负责的领导同志都对“方舟”在资金、市场、政策等很多方面给予了支持,他对此一直心存感激。 

    其实,记者从方舟科技的业绩,以及李德磊总裁的行为细节里感觉到,在他质朴宽厚的为人背后,有着极为冷静的经商的头脑。李德磊每走一步,都是有了相当的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说他从来不“勉强行事”。有了学问,才搞技术;有了技术,才搞产品;有了产品,才打市场。这个经营逻辑不是指工作环节上的先后安排,而是指工作的把握性。 

    以方舟科技的经营过程来看,总裁李德磊就像一个对弈的高手,以其平和无为的神态,掩藏了胸有成竹的谋略。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让客户相信芯片供应商有实力提供持续的支持,而方舟科技早有谋划,完全能为客户提供这样的信心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方舟系列CPU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采用自己的指令集。李德磊非常看重自有知识产权,不光是为了给客户以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产品火起来之后,避免常有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因为按法律行事是他最为看重的基本规矩。另一方面也使后续的开发自由度加大,比如方舟科技就可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晶体管级的定制改进设计,而且方舟自己的指令级中本身就具有低功耗的特点,很方便今后开发针对个人终端产品的应用。李德磊尤其重视团队建设,他一直将方舟科技完整的研发团队和管理机制看作公司最大的财富。经过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磨练,目前他们的研发团队已经能够掌握CPU前、后端全部的设计,这在国内是少有的。细心人还会发现,方舟产品的每一次亮相都与一个市场相关的解决方案相伴而出。伴随方舟一号的诞生,李德磊和他的团队同时推出了一款基于方舟CPU的网络计算机原型机,而在其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与方舟科技技术进步同步的还有其在市场上的成长。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李德磊透露他们将在未来的方舟系列产品中加入更多的功能,目前正在研发的方舟三号CPU主频将达到600~700 MHz,网络计算机、路由器、程控产品等市场也是他们的主攻方向。 

    李德磊把自己的做事方法,概括为“顺其自然”,把管理公司的方法,概括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就是凡事不强求,既不强求别人,也不强求自己。无为而治,就是不规范工作细节,只规范企业文化。李德磊总裁教给部下的就是自己一贯追求的行为模式,就是几个最简单的概念,包括谦卑、诚实、爱别人等。 

    从小就受到作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的母亲影响,李德磊笃信基督教,并且用教义中的基本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他的高科技企业。李德磊的两个女儿也都从他的“不言之教” 及其妻子的“言传身教”中获得了巨大的教益。李德磊谈到自己的两个女儿显然比谈到自己的企业更显出几分得意。据他介绍,两个女儿都在美国长大,一个就读于威斯利大学,另一个就读于斯坦福大学。两个孩子在一所教会中学高中毕业时都因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而被校方按学校的传统把她们的名字镌刻在纪念墙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人生,产品,motorola,生活,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作,嵌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