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团队》读后感


本来题目想叫旗帜鲜明的怒批《中国式团队》,不过想到既然还是从此书学到了个和光同尘的概念,那就还是用上吧,遂改了个最平庸的小学作文名字。
话说买这书也是冲着曾仕强老爷子的名声去的,以前没看过其作品,但是架不住铺天盖地的到处都有这人的书如何如何的介绍,于是乎决定买本看看。
书是早买了的说实话好像都一两年了,不过不好意思刚想起来看,于是乎杯具开始了,我还从来没有看完什么书有这么强烈想吐槽的愿望的时候。
老规矩,在你打算批评什么以前,最好先表扬一下。
这本书还是有其特色和优点的,要说一点没有那也是昧良心了。起码作者突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的想法---是的,中国人的想法,怎么在这种想法里面绕来绕去。结论大概是和光同尘最好,冒尖的死的快,这是很多年轻人犯过的错误;不过话说回来,到底是否真算是错误,很多时候也难说,不试试鞋谁也难说其是否合脚,现在离婚率还居高不下呢别说企业了……不好意思扯远了下面我还是集中说一下读后感吧。
下面说缺点吧。按照现下网络小说仙草、粮草、毒草的分类评价体系,这本小书大概在50%的时候就把我毒翻了,你没看错,毒翻了。
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看那排比整齐的章节标题,我就有种不妙的预感,如果你读过高中,大概那种空泛的叙事议论文的范文也就这架势。
好吧我继续读,谁让我花钱买了呢,这要是网上随便下的书我大概直接就没兴趣……都说书非借而不能读,其实现在由于网上到处能下载加之kindle和各种pad的流行,买和借区别已经相差不多了,不然那买书钱能买好几串烤羊排呢。
首先我发现作者的立意是,他先罗列了一下日本和美国人的思维和文化,然后树立了一个基本假设,中国式管理的必要性,好吧,如果我没理解错,他认为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管理必须有差异。
因为我学过语文所以我发现,xx式管理,主语还是管理;所以下面主要目标应该是看什么是“中国式”。
开始看的时候有种感觉,什么感觉呢,就像我第一次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时候把有余当副词而不是名词而导致的迷糊状态,就那感觉;然后慢慢我发现两个问题。
第一是中国式这个概念捎带出来的例子,很多其实是沟通技巧和为人处事的方式,这些概念虽然看似符合中国人心理,但是如果你换成美国人日本人,你会发现也差不多。这是心理学范畴了,和民族习惯无关。然后剩余的如果真和中国人有关的例子,反倒大多数都是厚黑学的范畴,甚至说是劣根性也不为过---少数人从小缺乏正确家教产生的那种自私狭隘心理。
比如: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2572201.html 这篇读后感里面提到的,其实全是怎么做人和沟通,和管理几乎没什么实际联系---好吧,你非说这也是管理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你看没看过其他管理书籍的话。
第二是里面的例子,真正把我毒翻的就是这些或者小清新或者变态的案例,看着封面曾爷褶子多多的老脸和里面读者还是妇女之友风格的小清新的案例,我有种身不由己的时空错裂感。
举几个例子吧,有书的就翻翻不知道是否有同感。
P122 儿子看电影的例子,这么个p大点事小孩子如果这么多弯弯绕活的不累吗?
P147 最下面那段教务主任的例子,这得心胸多狭隘变态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想法,作者竟然堂而皇之拿出来说事了---话说任谁生活中遇到变态,也只能自认倒霉另想办法,谁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不成?
P150/P151的例子,主管这么假惺惺有意思吗……
P159的案例,工作就是工作,这年头还真有人能被这么两句假惺惺的话给唬住了?如果作者加上背景和真是想法倒是有可能(不过价值取向就是问题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新招聘的工人普遍年龄比较小涉世不深文化程度不高,可以用一些小清新的故事对其进行教育。
P161 这得纯2b青年才能那么说话吧……
P162 这个例子刮胡刀的故事,不知道是这个顾客有毛病还是售货员不正常,前面作者提到的淡定风格在这里毫无体现,这个故事就像俩人在街头看一树,然后为各自打眼估测的树高是3.6米还是3.7米吵半小时一样。
………………
至此我已经吐槽无力了,后面的部分,如果盯着案例看,然后琢磨一下现实情景和你自己的应对,你会觉得自己智商大概不下180,地球这地方真是人傻钱多。
其实上面几个例子,以及以前看过曾的一本书的只言片语,作者在沟通方面是想以引导型谈话来让别人说出想法,这招对付不谙世故的笨小孩还行,如果稍微脑袋清楚点的,或者对其有点防备的(书中作者自己也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这种技巧别人不接茬你是一点辙都没有,而且任何谈话技巧也改变不了事情本身的性质 。现实中这种谈话只存在于需要给别人看的双簧里面,或者双方都心知肚明自己在说什么的互相配合的情况下。
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每个人都不同,可能大多数人学不来这种风格,硬学反而是画虎类犬。
我还是认为做人也好管理也好,做什么事情也好,尽量与人为善尽力而为就得了,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具体场景具体应对;“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话倒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处事原则。
好吧我承认我现在不蒸汽的饿了打算去吃饭了,所以吐槽就写到这里了。
最近报道说中国的实体书店产业要崩溃,这个月(2012-06)网商图书疯狂折扣销售给实体书店巨大的压力。有人比较犀利的评论说价格只是一方面,书店体系崩溃是因为现在书的确是比较shit,我觉得也有点道理。
现今面试的人最爱问的问题之一就是读书的话题,估计有人要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无法像过去那么侃侃而谈了。其实读书这个话题现在太扭曲了,很多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得承认我最近看的最多的是网络小说,过去是技术书籍,现在是just for fun了;而且网络小说我发现虽然离经叛道了点,但是很多书却真正是在思考或者展现某一真实的方面,比如新宋和官仙之流,反倒比装模作样的正统书籍更让人觉得靠谱。
每次提到读书的话题,我总会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知识这词儿分为知和识两部分,知是为了识。自古都讲有识之士,从来没听说有知之士。现在人大多数以为知重要,其实知的再多没有识那就是一复读机,俗称叫书呆子。举个例子来说,王维最佩服慧能,按说状元和樵夫这个知的部分是天差地别的,但是为毛俩人能谈一块儿去?那是因为识。所以每次听到有人说大学生,博士素质如何如何,我就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学的再多和素质以及见识都没什么关系。
总之,思而不学则惘,学而不思则殆;思还不能瞎思乱思,否则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这话就铁铁成定律了。这样的书能出名,大概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今中国教育体制其实是扼杀了人的独立思考和见识能力。

写了这么多,洒家也装个文艺范儿加个参考资料:
曾仕强《中国式团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