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定义(待更新)

文章目录

      • 1) 随机过程
          • 那么到底什么是功率谱密度函数?
      • 2)功率谱密度
        • 1. 定义
        • 2. matlab画图

1) 随机过程

直观上理解,因为近似的高斯白噪声在每一时刻的方差都相同,所以其对于时间积分的方差会随时间线性增长。如果把方差理解为信号的不确定性,这实际上是不确定性在随着时间线性积累:每过一点时间,积分增量都不确定,因此随着时间增长,积分信号越来越不确定。可以设想,如果 IMU 的角速度测量噪声是高斯白噪声,那么它积分得到的角度会越来越不准确,这是 IMU 角度漂移的原因。

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定义(待更新)_第1张图片

上面应该是“Yt的积分的功率谱密度是。。”上图可知,角速度的功率谱密度是由陀螺仪来决定的。那么怎么从功率谱函数去确定Q?这里并没有对其进行描述。

最后,如果把维纳过程进一步关于时间积分(integrated Wiener process),可以想象得到的信号的不确定性随时间增长速度会更快。事实上,我们有 var ⁡ ( ∫ 0 t W s d s ) = 1 3 t 3 \operatorname{var}\left(\int_{0}^{t} W_{s} d s\right)=\frac{1}{3} t^{3} var(0tWsds)=31t3 。在惯性导航中,如果加速度计的测量噪声是高斯白噪声,那么积分得到的位置是维纳过程关于时间的积分,不确定性会随时间的三次方增长。如果考虑到需要用陀螺仪积分的角度把加速度变换到地球坐标系中,角速度的误差反应到位移中是维纳过程的积分的积分,其不确定性的增长速度会更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使用的便宜的 IMU 只适用于估计角度,而无法积分得到位移

所以可以看到加速度两次积分的随机过程更加复杂,属于二阶系统。最后的结果就是廉价的加速度计的数值基本不能直接积分单独使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功率谱密度函数?

参考,功率谱表示如下:
P ( ω ) = lim ⁡ T → ∞ ∣ F T ( ω ) ∣ 2 2 π T P(\omega)=\lim _{T \rightarrow \infty} \frac{\left|F_{T}(\omega)\right|^{2}}{2 \pi T} P(ω)=Tlim2πTFT(ω)2

有下面的关系:
S ( ω ) = ∫ − ∞ ∞ K ~ ( τ ) e − i ω τ d τ S(\omega)=\int_{-\infty}^{\infty} \tilde{K}(\tau) e^{-i \omega \tau} d \tau S(ω)=K~(τ)eiωτdτ
也就是说功率谱密度和协方差函数互为傅里叶变换的关系。在一个积分系统中,x作为输入,y作为输出,通过这个性质,可以不严格地得到 S Y ( ω ) = ∣ H ( ω ) ∣ 2 S X ( ω ) S_{Y}(\omega)=|H(\omega)|^{2} S_{X}(\omega) SY(ω)=H(ω)2SX(ω) ,那么关于时间的积分的功率谱密度是 1 ω 2 S x ( ω ) \frac{1}{\omega^{2}} S_{x}(\omega) ω21Sx(ω)

协方差函数就是自相关函数吗?

2)功率谱密度

1. 定义

高斯白噪声

参考;

功率表示:
Ψ 2 = lim ⁡ T → ∞ 1 T ∫ 0 T [ x ( t ) ] 2 d t \Psi^{2}=\lim _{T \rightarrow \infty} \frac{1}{T} \int_{0}^{T}[x(t)]^{2} d t Ψ2=TlimT10T[x(t)]2dt
帕斯瓦定理:
∫ − ∞ + ∞ ∣ x ( t ) ∣ 2 d t = 1 2 π ∫ − ∞ + ∞ ∣ F x ( ω ) ∣ 2 d ω = ∫ − ∞ + ∞ ∣ F x ( 2 π f ) ∣ 2 d f \int_{-\infty}^{+\infty}|x(t)|^{2} d t=\frac{1}{2 \pi} \int_{-\infty}^{+\infty}\left|F_{x}(\omega)\right|^{2} d \omega=\int_{-\infty}^{+\infty}\left|F_{x}(2 \pi f)\right|^{2} d f +x(t)2dt=2π1+Fx(ω)2dω=+Fx(2πf)2df
我们要所的事情就是如何定量化的的去描述不确定的东西,比如随机信号。前面我们说了,平稳随机信号x(t)的幅值是呈现正太分布的,其平均值接近为零(或去除直流分量后),均方值或方差(也就是平均功率)是固定的,既然平均功率(或能量)在时域和频域是守恒的,而在时域x(t)是随机的,不可描述,那我们可以换到频域去啊。功率谱表示为:
lim ⁡ T → ∞ 1 T ∫ 0 T ∣ x ( t ) ∣ 2 d t = lim ⁡ T → ∞ 1 T ∫ − ∞ + ∞ ∣ F x ( 2 π f ) ∣ 2 d f = ∫ − ∞ + ∞ S x ( f ) d f \lim _{T \rightarrow \infty} \frac{1}{T} \int_{0}^{T}|x(t)|^{2} d t=\lim _{T \rightarrow \infty} \frac{1}{T} \int_{-\infty}^{+\infty}\left|F_{x}(2 \pi f)\right|^{2} d f=\int_{-\infty}^{+\infty} S_{x}(f) d f TlimT10Tx(t)2dt=TlimT1+Fx(2πf)2df=+Sx(f)df
其中, S x ( f ) S_{x}(f) Sx(f)表示信号的平均功率(或能量)在频域上的分布,即单位频带的功率随频率变化的情况,故称之为信号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简称自功率谱或自谱。

自相关函数:**自相关函数能够检测出信号内部蕴藏的周期组分,而过滤掉了周期组分的相位信息。**维纳-辛钦定理(Wiener–Khinchin theorem),这个定理表明: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与功率密度谱是一对傅里叶变换对:

总结一下整个逻辑:对于一个随机信号而言,时域信息是杂乱无章的,唯一的确定性信息但是在统计意义下得到的,即幅值呈正太分布,均方值也就是平均功率是固定的。根据帕斯瓦定理,信号的平均功率在时域和频域是守恒的,按道理说直接对时域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再取平方就可以。但不幸的事,随机信号的不满足傅里叶变换绝对值可积的条件,严格意义傅里叶变换不存在,于是发明了自相关函数的概念,将信号的蕴含的周期信号识别出来,并将相位信息去掉(相位不影响平均功率),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在教材上见到的最终形式维纳-辛钦定理:一个信号的功率密度谱,就是其自相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提炼一下就是:随机信号→幅值正太分布→均方值(平均功率)→帕斯瓦定理(功率守恒)→自相关函数(去除相位信息)→维纳-辛钦定理(最终形式)。

2. matlab画图

参考;

clear; 
Fs=1000; %采样频率 
n=0:1/Fs:1;  
%产生含有噪声的序列 
xn=cos(2*pi*40*n)+3*cos(2*pi*100*n)+randn(size(n)); 
window=boxcar(length(xn)); %矩形窗 
nfft=1024; 
[Pxx,f]=periodogram(xn,window,nfft,Fs); %直接法 
plot(f,10*log10(Pxx));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