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随着供应链、原材料、汇率、广告等成本上涨,出海卖家正面临各种压力。
然而,迈出去的步伐却很难收回,“出海能不能做可能不是问题”,但是,“下一步该怎么做?”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企业出海的优势难道真的只有供应链和流量玩法了吗?还有其他的出海秘笈吗?
在过去,品牌出海不外乎缘于几种考虑,第一种是主动寻求出海的机会,等待产品成熟后,在新的阶段主动谋求海外新市场,促进品牌全球增长量的提升,比如著名国产品牌华为、小米。
不同于前者,后者由于国内市场保有量趋于饱和的状态,迫不得已寻求新市场,主动开发本地用户,例如国内游戏账号因版权受限而大部分被迫选择出海。
还有显少情况属于品牌的偶然出海,例如今天的小红书,老干妈和王老吉,本来这些企业一开始没想着做海外市场,结果意外发现自己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还坐拥不少的本土粉丝,这一发现促使他们好好研究海外品牌的部署问题,开展品牌全球化的动作,品牌也得以迅速在本地走红。
近年来,跨境领域出现了一个企业全新的概念——“全球原生”,即生而为全球化,区别于产品成熟后寻求海外市场,而是第一天就瞄准了全球市场。
“出海”到底还能不能做?
品牌在出海之前,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底层的问题,“出海到底还能不能做?”弄清楚,或者,准确地说,是“品牌出海的未来应该怎么做?”
然而,我们看到,去年一系列的知名初创DTC 企业在融资势如破竹的形势下,几乎都遭受到了亏损的压力。
然而,随着出海赛道环境的逐渐成熟,一大批的企业如春笋一般疯狂冒出,例如店匠科技、声网等优秀企业。To B的商业模式,成为了很多创业者品牌出海的首选模式,例如来也、PingCAP等一系列企业,他们尝试推进自身的业务,全球化地发展。
什么是中国品牌出海的优势?
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作为跨境电商的坚强后盾,促进了多数的中国消费品品牌的出海。同时,国内应用型企业对流量的获取及变现这一过程,也值得跨境卖家可圈可点。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发展,打开了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的新景象,跨境卖家需要重新思考品牌全球化的这一问题。许多人提出疑问,过去的优势还能帮助跨境卖家在未来的全球市场坐拥一席之地吗?
如果流量和供应链成本在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出海品牌思考的问题,未来品牌出海应该依托什么优势?不过,我们在应该看到,全球疫情海外电商发展好的一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社交媒体为出海品牌带来了可观的流量,进一步带动了海外电商的发展。
社交媒体掀起的狂潮,促使品牌卖家开始关注电商与社媒的结合,思考如何在线上进行产品定义,品牌价值塑造。以洞察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社交平台,连通用户的人际网络,形成完整的产品传播线路,用消费者的口碑效应来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
根据埃森哲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2320亿美元,从2021年到2025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6%,远超过传统电商增速(11%)。旺盛的市场需求帮助跨境卖家看到了优势溢出的机会,同时也给出海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历了历久弥新的大浪淘沙之后,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启。
破局点/新优势在哪?
社交媒体与电商密切关联的今天,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主要的参与者,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体验者,而是在web3.0时代中与品牌密切对话的内容创作者。
当跨境贸易的门槛逐渐降低,如何给品牌卖家提供优质的消费体验成为了新的挑战。
社交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但话说回来,围绕着货与服务的电商能力才是长远发展的根基。海外红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店铺,将流量转变为销量,就需要集合选品、采购、仓储物流、售后等一系列服务。这使得中国供应链的优势被进一步放大,给出海品牌提供有效保障,弥补他们电商能力的短板。
正因如此,品牌方需要依托中国成熟的供应链,借助海外社媒运营,精准对接海外流量窗口,是品牌出海不可错失的突围机会。
关键词是“连接”
跨境蓝海赛道当下,各个平台的“入圈”动作不止。
除了社媒平台向社交电商靠拢外,传统电商也在加注该领域。近期,亚马逊收购印度社交电商公司GlowRoad,eBay与Snapchat合作来帮助eBay卖家将产品 listing分享到Snapchat上。海外电商巨头的频繁试水,让原本就已火热的社交电商赛道更加热闹。
另外,品牌出海还需要一定的本土适应能力,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就要求跨境卖家需要有效协调当地的社交媒体、物流渠道和企业资源。实现以销售为导向的全链路营销。Maxine Go一开始就将海外用户定位为自己的核心客群,除了国内品牌出海的本地化实践,还在海外网红、小微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沟通与对接上,积累了不少丰富经验。
跨境电商的上半场,卖家依靠中国供应链优势,攻占海外市场。但随着政策、物流、广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跨境行业内卷被进一步加深。出海品牌依靠成本优势“躺平”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跨境电商的上半场已宣告结束。
而下半场才刚刚开启,品牌卖家需要积极探索新市场、新流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产品积淀,通过不断打磨产品,重新定义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声量,与此同时,结合本地的调研,促进品牌与本地用户深层次的对话,是品牌出海未来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