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降维和特征选择的区别,特征选择常用算法综述,用于文本分类的特征选择算法

 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数据降维和特征选择的区别

数据降维和特征选择的区别,特征选择常用算法综述,用于文本分类的特征选择算法_第1张图片

用于文本挖掘分类的特征选择算法:参考

(1)DF(Document Frequency) 文档频率

统计特征词出现的文档数量,用来衡量某个特征词的重要性。越高越重要。

(2)MI(Mutual Information) 互信息法

互信息法用于衡量特征词与文档类别直接的信息量。如果某个特征词的频率很低,那么互信息得分就会很大,因此互信息法倾向"低频"的特征词。相对的词频很高的词,得分就会变低,如果这词携带了很高的信息量,互信息法就会变得低效。互信息越低特征越重要。

(3)IG(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法

通过某个特征词的缺失与存在的两种情况下,语料中前后信息的增加,衡量某个特征词的重要性。信息增益越高特征越重要。

(4)CHI(Chi-square) 卡方检验法

利用了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小概率反证法思想,反证法思想是先提出假设H0,再用适当的统计方法确定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大小,如可能性小,则认为假设不成立,若可能性大,则还不能认为假设不成立。)首先假设特征词与类别直接是不相关的,如果利用CHI分布计算出的检验值偏离阈值越大,那么更有信心否定原假设,接受原假设的备择假设:特征词与类别有着很高的关联度。

(5)WLLR(Weighted Log Likelihood Ration)加权对数似然

(6)WFO(Weighted Frequency and Odds)加权频率和可能性

(7)期望交叉熵

特征选择和特征抽取(特征降维)的区别:

machine learning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预测,当然预测前我们要对数据进行training。通常我们不会拿原始数据来训练,如果用raw data来直接训练的话,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设计的分类器在训练集上会得到很好的performance,但在测试集上的performance却变得非常差。这就是过拟合(overfitting)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用raw data直接训练,原始维度太高,耗时长。解决过拟合的问题就要求我们找出raw data中差异性最大的那些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分类器在测试集有好的performance。所以通常我们都是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的。提取特征后通常特征维数依然不低,而且依然可能会出现过拟合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的做法就是降维和特征选择。降维用的最多是PCA。

特征选择:单纯地从提取到的所有特征中选择部分特征作为训练集特征,特征在选择前和选择后不改变值(不改变维度)。

特征抽取(特征降维):本质上是从一个维度空间映射到另一个维度空间,特征的数量没有减少(不改变数量),但是在映射的过程中特征值会相应的变化(改变维度或者值)。对于降维算法可参考:降维的算法

关于特征选择的参考以下两篇很有意义:

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常用算法综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