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架构目标

在MMN的宏观视图中,包括了三个过程环节:定义架构概图、架构全局分析以及构建概念模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系统架构整体分析的逐步细化。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找准架构分析的切入点。这正是定义架构概图所要解决的问题。定义架构概图需要明确架构目标、调查架构资源和分析用例场景。这三个活动可以是并行的,至少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下图所示:

明确架构目标

虽然这些活动是并行的,但从一开始明确架构目标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架构目标是整个架构过程所要努力达到的方向。不了解架构目标,搭建出来的系统架构再好,也可能不符合客户的需求。架构目标来源于需求,主要指客户或其他利益相关人提出的项目(产品)愿景。愿景表达了客户的目标以及对系统的期望。从愿景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架构分析所需要知道的知识,例如明确客户最期望达到的目标,以此可以确定场景与风险的优先级;了解客户的不同目标,可以由此识别系统客户的不同角色,明确不同的利益相关人的态度。

通过需求的愿景和范围,就可以确定架构的实现目标。识别架构目标,就需要了解是谁需要使用架构,理解架构的约束(技术约束、使用约束和部署约束)。如同架构在软件开发中起到的作用,架构目标一方面是业务需求和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技术和应用系统的要求。架构目标是需求分析师、架构师和客户达成的一致共识,而一旦确立了架构目标,该目标就会成为团队的一致共识。

架构旨在为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之间搭建起相同的桥梁,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实现这些需求。好的架构必须能够减少与技术解决方案相关的业务风险。它最好是灵活的,能够处理软硬件以及业务需求等的变化,考虑整体影响设计决策的因素,在质量属性之间权衡,并努力满足用户、系统和业务的需求,如图所示:

在了解用户的目标时,首先需要明确用户的分类,因为不同类别的用户,他们的关注点是不相同的。例如投资者或者管理层关注的目标,可能更多地是考虑组织因素,例如项目成本,周期与收益。如果是系统的使用者,则主要考虑业务因素,关心的是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功能是否满足需求。如果是系统的运维成员,则主要考虑技术因素,例如系统的可维护性、健壮性、可扩展性、可伸缩性等质量属性。

在明确架构的业务目标时,我们并不需要了解每个细节功能的需求,而是关注业务的期望值。了解业务目标,不是要识别业务流程、业务规则或者业务所要处理的数据。例如业务目标提出了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的要求,确定了应该由系统自动完成的功能,明确对业务需求变化的处理。

系统的目标和技术直接相关,尤其是架构的质量因素。系统目标可能包含对系统规模、用户数、并发量等的要求。系统目标也可能对软硬件平台提出了约束性要求。

整体而言,架构应该:
1)公开系统的结构,但隐藏实现细节。
2)实现所有的用例。
3)试图满足不同涉众的要求。
4)满足功能需求和质量需求。

我曾经为一个集团公司开发类似ERP的系统。这个集团从事软件外包业务,它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与项目资源的整合。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过程管理等主要模块。系统用户为集团的所有员工,但角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关注点之间的区别。

在提出方案的开始阶段,我们注意到管理层用户对于系统的预期目标,那就是避免“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可控,以避免资源浪费,或者避免因为资源的缺乏而导致业务的流失。例如,客户方需要集团提供20名各个层次的Java开发人员,则市场部门在确定是否签订该合同之前,就需要通过系统查询集团的人力资源库,了解现有的人力资源是否匹配客户需求。如果匹配,还需要判断人力成本,以决定合同的标的。如果不具备,则需要人力资源启动招聘流程。管理人员可能还需要了解开发人员的闲置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开发人员在项目中承担的职责和完成质量。

在进行需求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又了解到系统最终用户的诉求。例如人力资源部门的普通员工对于系统的要求非常简单,就是希望系统的操作方便快捷,最好能够提供导入Excel文件的支持。市场部则需要系统提供合同文件的管理功能,包括文件的上传下载。

明确架构目标

通过对用户、业务和系统的需求分析,我们就可以初步确定架构目标。例如:
1)系统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过程管理模块;三个模块共享同一个数据库;为达到重用目的,需要在这三个模块中抽取出公共模块,例如员工信息管理;
2)系统应达到辅助决策的功能,以满足管理者对资源的控制、分析、跟踪与查询功能;
3)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用性;提供设计简洁的导航功能与菜单;能够与Office进行集成。系统需快速搭建原型,以更快地了解用户的反馈;
4)系统应基于角色与组织进行权限控制;
5)为部署的简单性,系统应采用B/S应用架构;
6)系统的业务组件应该是松散耦合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