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硅谷——程序员面试揭秘》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4-03-26/2818993/1

摘要:硅谷是绝大多数程序员梦想工作的地方,但你是不是真的做好进军硅谷的准备了?硅谷程序员面试有什么要求?本书作者从职位选择、公司选择、人际关系及求职渠道四个角度为广大IT从业人员揭密了硅谷程序员的求职之路。

通常来说,寻求美国程序员的职位必须做好前期准备,比如,你打算做什么工作?开发、产品设计还是测试?打算应聘哪些类型的公司?大公司还是创业型公司?需要花多长时间做好技术面试的准备?从哪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如何准备简历?每家公司的面试风格是什么样子?等等。

首先,我们看看2013年拿到 Facebook聘书的国内程序员贴在网络上的求职历程。

  • 1月 12日:通过朋友推荐,收到 Facebook 猎头的邮件 
  • 1月 26日:预约了第一次电话面试的时间
  • 1月 29日:一个老美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和一个 DFS算法题,很快搞定
  • 1月 30日:收到邮件说通过了,约了第二次电话面试的时间
  • 1月 31日:第二个电话面试的面试官是一个中国人,也问了两个编程题目 
  • 2月 5日:收到反馈说让我去硅谷现场面试,可是在春节假期无法办签证
  • 2月 25日:Facebook发了邀请函,我赶紧去预约美国大使馆面签
  • 2月 27日:顺利通过美国签证面试,面试官居然没看我的邀请函 
  • 3月 3日:说去美国现场面试后可能赶不上今年 H1B签证的申请,所以改成Skype面试
  • 3月 5日:半夜,我进行了4轮编程面试
  • 3月 6日:一大早 Facebook就发信来说收到两个面试官反馈,说对我评价很好
  • 3月 8日:我拿到offer
  • 3月 11日:律师开始跟我联系,让我准备H1B材料
  • 3月 15日:我把所有的材料发给律师
  • 3月 23日:律师效率很高,LCA被批准
  • 3月 28日:H1B petition提交,据说要抽签
  • 4月 11日:律师给我发邮件,说H1B被批准
  • 5月 20日:收到 Fedex快递,律师给我寄的申请材料和 I797B
  • 5月 23日:收到邮件说要对我进行背景调查
  • 6月 14日:背景调查通过
  • 7月 8日:故意挑女儿一岁生日时,一个 H1B带两个 H4,去上海领事馆面签
  • 9月 4日:收到邮件让我去中信银行取护照,终于一切都定了。就等着公司提供搬家服务,32岁的我即将带着老婆孩子去美国开始新生活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1)确定求职目标,即 Facebook的大公司及软件开发职位;2)通过已有的人际关系,找到内部推荐;3)准备好技术面试;4)有了聘书之后,赶在4月1日之前申请H1B名额;5)有了H1B名额之后,即可去美国大使馆或领事馆面试签证。在这个章节,我们先介绍常见的硅谷职位、如何建立求职人际关系及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我们将陆续介绍如何撰写简历、如何准备面试及如何与招聘你的公司谈判,等等。


职位选择

谈起软件行业的职位,大家自然就会想到软件开发工程师,其实硅谷的职位远不止这个。只要我们在招聘网站搜索公司名字,就可以看到大量的不同性质的职位。与开发相关的有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架构师、基础框架工程师、用户体验工程师,等等。本书会重点介绍大量招聘外国人的职位,如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和数据科学家。

研发工程师(SDE)

这是最普通的职位,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职位。这需要你精通一门面向对象语言,比如 Java或 C++,最好还能掌握一门脚本语言,比如 Python或 Shell,加上若干个项目经验,此时你就能胜任初级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工作。一般来说,研发工程师更具有自由度和自主性,比如能够设计新产品特性、提交并修复BUG等,但晋升竞争激烈,因为每个团队都有大量的研发工程师,想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测试工程师(QA)

在有些公司,比如微软,测试工程师又称为SDET,即测试开发工程师。这是很多人会忽视的职位,也有很多人会误解,认为这种职位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在一些公司里,测试工程师编写代码的量不会小于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与研发工程师相比,缺少自由度,通常他们的工作与项目捆绑在一起。但是,由于测试工程师进入门槛较低,并且晋升快,所以适合做事细腻的女性工程师。

产品经理(PM)

如果你的英文较好,而且在产品方面有敏锐的洞察力,那么产品经理也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产品经理是市场和开发之间的桥梁,通常需要把客户和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文档,并兼顾产品的营运。产品经理在上班时候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因为他们需要和开发、测试、用户体验等团队协调,甚至和客户见面。产品经理并非都是科班出身,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不少 IT公司里,公司CEO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

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

伴随着大数据的出现,对这个职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成为硅谷昀热门的职位之一,薪水相比研发工程师只多不少。数据科学家就是采用科学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寻找新的数据洞察的工程师,通常需要有大数据处理、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的经验。它的准入门槛较高,但如果你拥有计算机博士或者统计学博士学位,则可以试一试。


公司选择

你打算去大公司,中小公司,还是创业公司?这也是每次跳槽时大家都会去考虑的问题。在硅谷虽然有很多名头响亮的大公司,但更多的还是锐意进取的小公司,并且每天都在诞生新的创意公司、新的小公司。当技术、资金、理念和创新有大量机会摩擦碰撞时,当有这么一种机制帮助你不断实践梦想而不必承担失败的后果时,并且大量人才聚集在硅谷时,创业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在大公司工作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待遇优厚、稳定性高、绿卡申请便捷,等等。而在创业公司(startup)工作的好处则是,可以更全面地接触系统内各个方面的技术,更直接地观察公司的运作,与同事的关系也更简单融洽。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你必须在面试之前和对方的人力资源部门确认H1B政策,即公司是否支持外国人在美国合法工作(可以先把绿卡政策放在一边,等到你有多个聘书之后,再问也不迟)。

小公司更缺人才,他们更会不惜代价地引进一个人才。另外,小公司的面试难度也相对较低,毕竟申请的人也较少。最后,如果小公司成功被收购甚至上市,那么你的股票收入很可能会远大于工资所得,而且你更容易进入公司高层。因此,不妨也试试小公司,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跳板。一旦进入了这个圈子,工作机会也就慢慢铺开了,用不了多久猎头们就会盯上你,成天鼓动你跳槽。

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值得去吗?一位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给刚毕业的学生的建议是,第一份工作应该选在一家势头不错的中型公司,因为这样的公司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他认为,一家成功的企业会让你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即行业洞察力。

同时,他不推荐初始的创业公司。他认为,大部分的创业公司都会以失败告终,这意味着加入它们的风险与获得的回报将不成正比。这个理念对于投资来说也很重要,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回报。他通过与10到15家的顶级风投交流后,得出了一份将会快速发展并值得加盟的企业名单。他推荐这些科技企业时只考虑公司的成长性,他认为这比你能获得的收入、职位头衔都要重要。这些企业的年收入在 2000万到3亿美元之间,它们增长迅速并且在可预期的未来会保持这种增长势头。

以下是一部分被推荐的中型、快速增长公司的列表。

  • • Acronis:对于保存在物理媒介、虚拟媒介及云端的数据进行保护和灾难恢复管理的公司。http://www.acronis.com
  • • Arista Networks:大型数据中心与计算业云端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http://www.artistanetworks.com
  • • Boku:全球移动支付平台。 http://www.boku.com
  • • Box: 云存储服务提供商。 https://www.box.com
  • • Cloudera: 基于 Apache-Hadoop的软件开发商。提供基于 Hadoop及其他 Apache平台的服务、培训及资格证明授权。 http://www.cloudera.com
  • • Dropbox: 云存储服务提供商。 https://www.dropbox.com
  • • Evernote:笔记记录与整理应用开发商。 https://evernote.com
  • • Palantir Technologies:专注于数据问题的软件提供商,又是一家大数据公司。https://www.palantir.com
  • • Quantcast Corp:网络评测分析公司。 https://www.quantcast.com
  • • Spotify:音乐搜索,分享与即时播放应用开放商。 https://www.spotify.com
  • • Square:信用卡移动支付服务。 https://squareup.com
  • • Yousendit:企业协作服务提供商。 http://yousendit.com

人际关系

内部推荐和个人引荐是找工作的昀好的两种方式。不仅公司喜欢招推荐来的人,自己也会觉得这样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技能和兴趣的工作,而且推荐人一般也能得到物质奖励。找推荐人需要在平时就注意建立人际关系网。

人际关系网不是到需要的时候才开始建立的。当要为新工作动用关系的时候,才和对方建立关系,则为时已晚。关系的建立是长久之事,敞开心扉并乐于助人可以让你快速地建立起庞大的关系网,而这个网也会随着你展现出的对于别人生活的价值而进一步加深。关系网是在你用不着它的时候建立的,和你建立关系网的人可能是你的校友、同事、朋友,也可能是专业的猎头。

平时在和同事、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真诚,并能够积极帮助他人。那些一直施惠于人而不考虑回报的人,到最后才会有一大群对其心生感激的人。在关系网的建立上,特别要注意不能过于关注对方的一点,以免显得过于功利。

随着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利用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这些“社交工具”。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它们的功用大不相同。Facebook和 LinkedIn可以帮助维护现有关系。一般来说,你不会和陌生人在Facebook上聊天。

即使聊,你也不会想着以此来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Twitter则不仅限于朋友圈的交流,同时也能大大促进交友圈的扩大。

下面就介绍一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社交渠道。

  • LinkedIn,可以用于朋友或职场间的交流。先从你的校友和好朋友开始,把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在美国工作的校友都加入到你的关系网中。一位风险资本家就鼓励与自己合作过的企业家们“把每一个你见到的人都加为好友,而且要快,不能等”。用LinkedIn交流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为别人写推荐信,同时也可以请别人为自己写。搜索一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小组并参与到其中的讨论,那些负责招聘的人肯定喜欢在那里出没。LinkedIn也是猎头出没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把大公司的猎头加入到你的关系网中。

  • Facebook,由于在生活社交领域做得极为出色,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职场功能。Facebook是服务于社会的,这一点对于职场社交来说显然很有价值。当你需要咨询别人或向他人求助的时候,上Facebook。通常你所要做的就是更改一下状态标签而已。

  • Twitter,可以成为你与他人互相联系、开展对话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工具。大多数没有利用好 Twitter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花时间在上面。要是你觉得自己可以投入些精力在账户维护上,那么我建议你开一个 Twitter账户,然后把自己职业方面的想法或者有趣的文章贴上去。如果可以持续性地发帖,你就可以开始寻求关注了。关注你感兴趣的与行业相关的人士,他们也会关注你。在你的 E-mail签名栏、Facebook和 LinkedIn里都放上你的 Twitter链接。找到你很想见面的那些人的 Twitter,针对他/她的Tweet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期和他们建立联系。在Twitter、Facebook和 LinkedIn必须使用英文,一方面让别人更好地了解你,另一方也可以锻炼你的英文写作能力。

  • •校友,引荐你的人也可能是你的校友,因此,你要尽可能从师兄师姐手里获取在美国工作的校友花名册。硅谷的华人每年会按照学校举行校友聚会,所以很容易获取你所在学校的通讯录。你可以根据花名册上面的联系方式,分别加上他们的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账户。

有了这些关系网之后,接下来的一步是通告天下,告之所有朋友你的未来计划。你将会发现,不少素未谋面的朋友会突然来找你,他们会主动帮你推荐一些公司和职位。如果你有广为人知的才能和可靠的技术,只需要让认识你的人知道你要找什么工作,大家都会乐意帮忙的。如果你有使用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仅仅在上面发条消息没准儿就能帮助你联系到梦想的公司。你也可以更直接一点,问问朋友们有谁在相关公司工作。说不定你在谷歌工作的朋友认识一些微软的员工。各种方法不妨都试一试。

相中了一家公司,却找不到门路怎么办?求职渠道

除了前期建立校友、同事、朋友甚至猎头的关系网,你还得了解每个公司的薪资水平、绿卡政策,等等。

在求职之初,应该定一个20到40家目标公司的列表,结合你的关系网,找到相关的朋友和猎头,然后与他们进行积极沟通。如果找不到内部人推荐,则需要在公司网站上注册,经常查看、投递公司的新职位。

以下是几个查找薪水与公司信息的网站。

  • www.h1bwage.com H1B薪水查询网站,可以查看公司给外国人办理 H1B签证时提供的薪水。这个数字不含奖金和股票。
  • www.glassdoor.com 含有针对各个公司的常见面试问题及公司评价。
  • www.careercup.com 主要是技术面试题。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查找职位的网站。

  • Indeed.com 职位搜索聚合网站,将来自众多企业网站和招聘网站的信息综合在一起,信息比较全面。但也没有包含全部信息,有的小公司或者小网站上的信息就没有被收录。
  • Linkedin.com 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LinkedIn提供的高端职位较多,容易获取猎头提供的昀新职位。如何充分利用 LinkedIn是一门艺术。网站上有职位搜索功能,搜到的职位可以直接申请,也可以通过点击直达目标公司的网站提交简历。加入各种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群组,每个群组均有人会发布新的职位信息。完善自己的简历和技能标签,以便猎头找上门来。
  • Monster.com 老牌综合性求职网站,类似国内的 51job.com。在 LinkedIn冲击下,现在是日趋衰落了,来自猎头而不是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职位大部分是合同工。尽管如此,你还得充分利用 Monster,因为在上面投递简历比较方便,而且只要定期更新简历,就有机会被猎头看中。笔者的第一份工作就来自 Monster,更新简历的时候被微软的猎头看中。综合性求职网站还有 careerbuilder.com,hotjobs.com。
  • Dice.com IT行业招聘网站,网站功能类似 Monster.com,会有些中小型公司的招聘职位。此外,还有一些 IT垂直类的招聘网站:computerjobs.com,computerwork.com。
  • Craigslist.com 用来查看本地小公司的招聘信息。


陈东锋,博士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就职于IBM总部、微软总部 和百度,创办过一家互联网公司。

本文节选自《进军硅谷——程序员面试揭秘》,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答案是要学会宣传自己。找到那家公司的员工并和他们交朋友。这一点可以通过LinkedIn或者 Twitter完成。如果他们需要帮助,想办法帮助他们。把自己和他们的圈子联系起来。当然不要做得过火,没人喜欢被盯梢。

与此同时,新开一个技术博客,涉及一些你感兴趣的科技内容,积极参与 GitHub,并尽可能参与开源项目。下载一些你感兴趣的软件和工具,看看是不是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一旦发现有漏洞,马上向原先的开发者报告。上述方法可以让你在招聘者找到你之前就展示出自己的技能。很多招聘者会通过线上的个人资料寻找工作人选,而这些就是让他们来找你的好办法。有了这些,你就可以把GitHub账号贴到你的简历中。

不过,在与对方公司员工交往之初先不要寄上你的简历,以免显得过于功利。招聘者很清楚收到的是不是群发邮件。所以,重在质量,而非数量。比起泛泛而谈,一封专为某家公司量身定制的邮件会让你走得更远。

要尽可能和最相关的招聘人员取得联系。如果找不到负责你心仪职位的招聘人员,也要说明自己的兴趣所在,再请别人帮忙转交简历。不过更好的是能明确知道那位招聘人员的姓名或是具体的职位名称。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