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估计

序言

本序言是对整体思想进行的一个概括。若没有任何了解,可以先跳过,最后回来看看;若已有了解,可以作为指导思想。 
极大似然估计与贝叶斯估计是统计中两种对模型的参数确定的方法,两种参数估计方法使用不同的思想。前者来自于频率派,认为参数是固定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来估计这个参数;而后者属于贝叶斯派,认为参数也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已有的数据只是在这种参数的分布下产生的。所以,直观理解上,极大似然估计就是假设一个参数 θθ,然后根据数据来求出这个θθ. 而贝叶斯估计的难点在于p(θ)p(θ) 需要人为设定,之后再考虑结合MAPMAP (maximum a posterior)方法来求一个具体的θθ
所以极大似然估计与贝叶斯估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是否考虑了先验,而两者适用范围也变成了:极大似然估计适用于数据大量,估计的参数能够较好的反映实际情况;而贝叶斯估计则在数据量较少或者比较稀疏的情况下,考虑先验来提升准确率。

预知识

为了更好的讨论,本节会先给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给出一个实际的案例。这节不会具体涉及到极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估计的细节,但是会提出问题和实例,便于后续方法理解。

问题前提

首先,我们有一堆数据D={x1,x2,...,xn}D={x1,x2,...,xn},当然这些数据肯定不是随便产生的,我们就假设这些数据是以含有未知参数θθ 某种概率形式(如Bernoulli分布即0-1分布)分布的。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已有的数据,来估计这个未知参数θθ。估计这个参数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以对外来的数据进行预测。

问题实例

假设一个抛硬币实验,我们之前不知道这些硬币是不是正反均匀的,也许硬币正反不等,假设正面向上设为1的概率为ρρ,反面向上设为0为1ρ(1−ρ). 我们进行了3次实验,得到两次正面,一次反面,即序列为110′110′。这里,D=(1,1,0)D=(1,1,0)θ=ρθ=ρ

符号说明

这里给出一些符号表示。可看到不理解时过来查看。

符号 含义
D 已有的数据(data)
θθ 要估计的参数(parameter)
p(θ)p(θ) 先验概率(prior)
p(θ|D)p(θ|D) 后验概率(posterior)
p(D)p(D) 数据分布(evidence)
p(D|θ)p(D|θ) 似然函数(likelihood of θθ w.r.t. DD)
p(x,θ|D)p(x,θ|D) 已知数据条件下的x,θx,θ概率

方法介绍

这一节将会详细阐明极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估计,要注意到两种方法在面对未知参数θθ 时采用的不同态度。

极大似然估计

模型推导

极大似然估计法认为参数是固有的,但是可能由于一些外界噪声的干扰,使数据看起来不是完全由参数决定的。没关系,数学家们觉得,虽然有误差存在,但只要让在这个数据给定的情况下,找到一个概率最大的参数就可以了。那问题其实就变成了一个条件概率最大的求解,即求使得p(θ|D)p(θ|D) 最大的参数θθ,形式化表达为求解 

argmaxθp(θ|D)(1)(1)arg⁡maxθp(θ|D)

而根据条件概率公式有

p(θ|D)=p(D|θ)p(θ)p(D).(2)(2)p(θ|D)=p(D|θ)p(θ)p(D).

因为我们在极大似然估计中假设  θθ  是确定的,所以 p(θ)p(θ) 就是一个常数。 p(D)p(D)  同样是根据已有的数据得到的,也是确定的,或者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整个概率的一个归一化因子。这时候,求解公式 (1)(1)  就变成了求解 
argmaxθp(D|θ)(3)(3)arg⁡maxθp(D|θ)

的问题。 
(3)(3)  式中的 p(D|θ)p(D|θ)  就是似然函数,我们要做的就是求一个是似然最大的参数,所以称为极大似然估计。 
想求解这个问题,需要假设我们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D={x1,x2,x3,...,xn}D={x1,x2,x3,...,xn} ,这时候有 
p(D|θ)=i=1np(xi|θ)(4)(4)p(D|θ)=∏i=1np(xi|θ),

一般对(4)式取对数求解对数极大似然,就可以把连乘变成求和,然后求导取极值点就是要求的参数值,不在此赘述。

实例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之前的抛硬币实验作为实例。 
回到当时我们一开始抛硬币实验,D=(1,1,0)D=(1,1,0) , θ=ρθ=ρ 的话,我们可以得到 

p(D|θ)=p(x1|ρ)p(x2|ρ)p(x3|ρ)=p(1|ρ)p(1|ρ)p(0|ρ)=ρρ(1ρ)(5)(5)p(D|θ)=p(x1|ρ)p(x2|ρ)p(x3|ρ)=p(1|ρ)p(1|ρ)p(0|ρ)=ρ∗ρ∗(1−ρ)

然后使用对数极大似然估计就可以得到参数 ρρ  的值了。

贝叶斯估计

考虑到这节对先验概率(prior)这个概念用的次数比较多,我们首先先介绍先验与后验概率是什么,怎么得到;其次会介绍贝叶斯估计模型的推导过程;最后会举一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先验概率、后验概率

先验概率(prior)与后验概率(posterior)简称为先验后验。这两个概念其实是来自于贝叶斯定理,相信学过概率论的一定有所了解。在此试作简单介绍。 
之前提到的先验概率到底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必须得与放在一起来介绍。一个先一个后,我们肯定是针对同一个事物才有先后之分,如果针对两个事物,先后不是没有意义了么?那这个共同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参数θθ。后验概率是指掌握了一定量的数据后我们的参数分布是怎么样的,表示为p(θ|D)p(θ|D);那先验就是在没有掌握数据后我们的参数怎么分布。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如果连数据都没有,我怎么知道我的参数是怎么分布的?你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是一个赤裸裸的频率派学家,你需要通过数据来得到你的参数!而这并不是贝叶斯派的考虑,贝叶斯估计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先验的获得。虽然你这次的一组数据,比如说扔三次硬币产生的序列是(110)这样分布的,但是其实我根据我历史的经验来看,一枚硬币正反面其实很有可能是按照均匀分布来的,只不过可能因为你抛得次数少了所以产生了不是均匀分布的效果。所以我要考虑我以往的经验在里面。

你可能又会问:那你这个均匀分布不就是完全猜来的嘛,你怎么知道我这次是不是一样的硬币呢?没错!就是“猜来的”。先验在很多时候完全是假设,然后去验证有的数据是否吻合先验猜想,所以这里的猜很重要。还要注意,先验一定是与数据无关的,你不能看到了数据再做这些猜想,一定是没有任何数据之前你就猜了一个参数的先验概率。

有个这部分知识,我们可以开始推导贝叶斯估计模型了。

模型推导

还是继续上面的模型,注意公式(2)(2) 其实是一个很概括的模型,既没有对概率形式以及概率参数进行定义,也没有运用到参数固定与否的思想,所以公式(2)(2) 同样适用于贝叶斯模型,我们仍然想对该式进行处理得出我们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照抄下来(2)(2) 式为 

p(θ|D)=p(D|θ)p(θ)p(D).p(θ|D)=p(D|θ)p(θ)p(D).

此时,这里面除了分母可以看作是一个归一化因子外,其余均是概率分布的函数。也就是说,无法再像极大似然估计那样将先验概率( p(θ)p(θ) )看作一个常量。这时候就需要考虑用到我们的先验概率了。我们这次把分母也展开来看看,根据全概率公式 1 得到 
p(D)=θp(D|θ)p(θ)dθ.(6)(6)p(D)=∫θp(D|θ)p(θ)dθ.

我们来把这个式子 (4)(4)  
p(D|θ)=i=1np(xi|θ)p(D|θ)=∏i=1np(xi|θ)

和式子 (6)(6) 一起带入 (2)(2) 式,得到 
p(θ|D)=(ni=1p(xi|θ))p(θ)θ(ni=1p(xi|θ))p(θ)dθ(7)(7)p(θ|D)=(∏i=1np(xi|θ))p(θ)∫θ(∏i=1np(xi|θ))p(θ)dθ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对贝叶斯估计模型的推到过程。有人会问,怎么就完成了?还有那么长一段公式,我们怎么计算啊?其实仔细看看(7)(7)式,其实这些符号我们都是知道的,我们就通过下面的实例来详述。

实例

(7)(7)中的符号有先验,根据之前对先验的介绍,这是在没有数据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的函数了。知道是什么意思?不妨还是在那个抛硬币试验中,我们假设这个θ(ρ)θ(ρ)的先验概率是服从 

fρ(ρ)=6ρ(1ρ)(8)(8)fρ(ρ)=6ρ(1−ρ)

概率分布的。如图



然后 (ni=1p(xi|θ))(∏i=1np(xi|θ)) 也已经知道是 ρρ(1ρ)ρ∗ρ∗(1−ρ) 了。这时要的事情,其实就是把所有已知的全都一股脑带进去就可以了。有人问,已知概率分布怎么知道概率,我想这个问题,可以去概率论的书上找找。

但是,其实做到这一步,我们会发现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在解决这一类贝叶斯估计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让参数以某种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就会导致在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高复杂度,人们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就提出不再是把所有的后验概率p(θ|D)p(θ|D)都找出来,而是仍然采用类似于极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来极大后验概率(Maximum A Posterior),得到这种简单有效的叫做MAP(前面英文的首字母)的算法。下面我们再一步步介绍一下MAP

极大后验概率(MAP)

虽然本节独自成为一节,但是其实是隶属于贝叶斯估计的,属于贝叶斯估计里面的一个trick,放弃一点的准确性,来极大提升算法性能。所以,这个部分不能算是模型,只能算是算法。 
MAP(Maximum A Posterior)的理论依据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参数值最有可能出现在概率最大点附近。为了说清楚MAP的来龙去脉,本节将首先介绍如何利用贝叶斯估计的参数进行预测,然后分析直接使用之前得到的后验概率有什么不好,最后介绍MAP算法做的工作。

使用贝叶斯估计的参数做预测

前一节中,我们通过贝叶斯估计得到了后验概率p(θ|D)p(θ|D)。那么这个后验概率能用来做什么呢?当然,就比如我们一直在说的那个例子,得到了数据D=(110)D=(110),还想预测第四次得到的结果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我们当然就需要计算p(1|D)p(1|D)p(0|D)p(0|D)看看谁大谁小,哪个更有可能发生。这里,为了泛化,我们将问题再次形式化一下为

已知数据D=(x1,x2,...,xn)D=(x1,x2,...,xn),预测新的数据xx的值。

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先验概率,后验概率,数据分布等一些细节,因为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为了突出重点,不再重复。在此需要关注的是,所谓预测新的数据的值,其实就是能够在已知数据DD的情况下,找到数据的数学期望2。即求 

E(x|D)=xxp(x|D)dx.(9)(9)E(x|D)=∫xxp(x|D)dx.

也就是我们需要求 p(x|D)p(x|D) ,这该怎么办?其实这个式子比较迷惑人的点就在于,它内藏了一个参数,也就是x的分布其实与参数是有关的,但是又参数 θθ 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要对参数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就得到了 
p(x|D)=θp(x,θ|D)dθ(10)(10)p(x|D)=∫θp(x,θ|D)dθ

这一式子。 
接下来还是运用基本的条件概率公式 
p(x,θ|D)=p(x|θ,D)p(θ|D).(11)(11)p(x,θ|D)=p(x|θ,D)p(θ|D).

对这一句公式的解释就是, xx θθ 在已知数据 DD 的条件下的概率,等于 xx 在已知 θθ 和数据 DD 的条件下的概率乘 θθ 在已知数据 DD 的条件下的概率。为什么我要费这个心来说这个,一方面是我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个多维条件概率符号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右边式子的第一项 p(x|θ,D)p(x|θ,D) 可这样 
p(x|θ,D)=p(x|θ)p(x|θ,D)=p(x|θ)

化简。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数据里面得到的东西对一个新的数据来说,其实只是那些参数,所以对 xx 而言, θθ 就是 DD ,两者是同一条件。 
那么 (10)(10) 式就变成了 3  
p(x|D)=θp(x,θ|D)dθ=θp(x|θ)p(θ|D)dθ.(12)(12)p(x|D)=∫θp(x,θ|D)dθ=∫θp(x|θ)p(θ|D)dθ.

p(x|θ)p(x|θ) 是已知的( 例如在我们的问题里面可以是p(1|ρ)p(1|ρ)或者p(0|ρ)p(0|ρ) ); p(θ|D)p(θ|D) 也是已知的,我们在贝叶斯估计中已经通过 (7)(7) 式求出来了。所以这个式子完全就是一个只含有 xx 的函数,带入 (9)(9) 式完全可以计算出来数学期望。但是!这里面我忽略了一个事实,这里面存在什么困难呢?下面会帮助大家分析。

贝叶斯估计中的一个困难

还是回到(12)(12)式,这里面的困难是参数是随机分布的,我们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可能的参数情况然后积分,这种数学上的简单形式,其实想要计算出来需要大量的运算。那我们不妨退而求其次,我找一个跟你差不多效果的后验概率,然后就只计算这个后验带入计算。那么什么样的后验概率和对所有可能的θθ积分情况差不多呢?想法就是,找一个θθ能够最大化后验概率,怎么才能最大化后验概率呢?

MAP算法

其实最大化后验概率还是老一套,最大化(7)(7)式,对(7)式观察发现,其实分母只是一个归一化的因子,并不是θθ的函数。真正有效的其实就是要最大化我们的分子,于是使用 

θMAP=argmaxθi=1np(xi|θ)p(θ)(13)(13)θMAP=arg⁡maxθ∏i=1np(xi|θ)p(θ)

这其实与极大似然估计形式上很相似,但是主要区别在于运用了一个先验概率在这个极大化里面。参数都已经计算出来了,其他过程,其实还是按照极大似然来做就行了,不用再按照贝叶斯一样对所有可能的参数情况都考虑在求积分了。

总结

全文对比分析了极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估计,在进行参数估计的过程中,极大似然估计是想让似然函数极大化,而考虑了MAP算法的贝叶斯估计,其实是想让后验概率极大化。主要区别在于估计参数中,一个考虑了先验一个没有考虑先验,主要区别看(3)(3)(13)(13)式。


参考文献


  1. 贝叶斯定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9D%E5%8F%B6%E6%96%AF%E5%AE%9A%E7%90%86 ↩
  2. Andrew’s notes (note5)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machinelearning.html ↩
  3.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http://users.isr.ist.utl.pt/~wurmd/Livros/school/Bishop%20-%20Pattern%20Recognition%20And%20Machine%20Learning%20-%20Springer%20%202006.pdf ↩

你可能感兴趣的:(极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