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了21年和22年考研之后,经历了两次初试、很多次复试、调剂,受益了许多。以下分为初试、复试、调剂,分科目来分享经历。都是干货,不仅仅工科专业,考生可以各持所需。
本人某双非计算机专业,两年考两所985的计算机专硕专业,后调剂上岸某靠前双非。第一次初试342分,复试被刷,第二次386分,没有进入复试。个人能力有限,目的仅为分享经验。
近年来考研情势不容乐观,22年考研因为疫情原因,工作不好找,留学不好出国,导致考研人数巨增并且大部分为二战、三战生源,大部分专业国家线上涨。预计23年之后,只要疫情不结束,分数线只会愈来愈高。
学校选择建议往上提高一点,至少考取本校(本校考本校的优势是很大的),但是有许多人在反向考研,特别是调剂生特为明显,但是个人认为工科研究生不应比本科差,不然工作三年的收获远比读研大。
专业由于疫情原因,都有所影响,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和考编,最卷则是电子信息和金融和部分文科专业,需要好好准备。
在学校的选择上,建议选择个人能力超过该学校往年复试线30分以上的学校,第一志愿就能上岸,避免调剂带来的心力交瘁。
政治我两年都是63分,不过多分享了。一般根据考的地方不同,都能考到60-80分左右,分数差距不会很大,22年因为反热点出题,拿到试卷看到大题有点蒙,23年因为会改政治教科书,或许应该多分些时间在政治上。
从3月、4月就开始准备政治学科了,多为上网课学习基础知识,教科书上笔记什么的做得满满的,经过了2、3轮的学习,但是知识都没有保存在脑子里。政治的多选题占比极大也难度大,错选漏选不得分。上网课的知识没有运用到做题中,题目做得比较少,第一次多选做的比较差,仅仅有63分。
吸取了第一年的经验,没有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政治上,9月中旬开始对政治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突破,10月和11月做了许多题目和模拟卷,12月仅仅背了热点大题就上了考场,但是今年因为反热点,加上基础知识不牢靠,导致原地踏步63分。
主流老师主要是腿姐、徐涛、肖秀荣,跟一个老师即可,不要几个老师换来换去,每个老师的风格都不同,需要时间适应。徐涛老师没跟过。腿姐重在技巧,她的选择题技巧班看一下会有很大的收获,大题的答题技巧是分知识点的,很通透。肖老师的大题和选择题则是最接近真题风格的,如果有时间的话腿姐和肖老师的模拟卷都可以做一下。时间轴就根据跟的老师所要求的就行。
政治是需要背的东西是真的背不下来…
数学两次都有100分以上,这也是我集中精力的学科,它和专业课是两个大头,不能有所舍弃。
这个教材和老师的选择有许多,张宇、武忠祥、李永乐(线性代数的教材很出名)、汤家凤等等老师,每个老师各有特点,由于我跟了两年张宇老师,其它老师不甚了解,我认为张宇老师更适合2、3战的考生学习,知识的跳跃和难度偏大。习题集可以选择:张宇1000题,李永乐660+330,汤家凤1800。这些选择一种就够了,不用贪得无厌都买了吃灰,很难做完的,老老实实做完一种,然后二刷、看错题就够了。至于模拟卷我几乎都买了做过了,首推李林老师的试卷,其次是张宇老师的试卷(好像今年出了两个难度版本的试卷,买之后出的那个就行,有些题目不符合真题风格,可以不用死磕),李永乐老师的试卷题目有点不符合真题风格,汤家凤则是计算量严重超标,合工大的试卷如果答案完备也值得一做,但是一般答案都有错且有省略,这些做完1-2个老师的就能上考场了。
跟的是张宇老师,把所有的网课上完,然后做完了李永乐660,最近10年的真题,李林的全部模拟卷,张宇几套的模拟卷,第一次考了124分,但是那年很简单,对这个成绩不怎么满意,660和做的试卷没有进行二刷和整理。
继续跟的张宇老师,这次没有沉迷于网课,二倍速看完基础30讲和18讲,立刻就着手做张宇1000题,做完之后二刷了错题,之后模拟考试了最近12年的真题(没有下过130分,两次150分),考前做完了李林和张宇的全部模拟卷(两天一套比较合适,一天考一天对答案)。第二次考取了116分,选择题错了比较多,感觉风格有所变化,选择题涉及的概念题许多,以前都几乎没有的,今年的证明题也是空着的,很久没出过这种风格的证明题了,比较蒙。
数学重在做题,一定一定一定不要沉迷网课,要养成2倍速看视频的能力,要知道哪些题是重点,哪些题不用死磕,时间轴大概是8、9月之前完成网课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习题集,10月进行真题的模拟,熟悉风格,11月、12月进行模拟卷的模拟,一定不能断,要保持做题手感。
英语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的英语一直比较差,能够分享的经验很少,第一年62分,第二年74分。英语的重点在于阅读,要给自己立下阅读错2-3个的目标,当然全对更好。做题顺序将完型放到最后,先写作文、阅读、翻译。
英语的教材最重要的就是真题,可以二刷甚至三刷**。田静老师和唐迟老师的课程**,个人认为不错,王江涛老师的作文书,如果20篇可以背下来作文分一定有保障,但是我觉得性价比不高(我也背不下来),作文我觉得总结自己的模板就行了。对我来说,第一年只有62分就是单词背少了(抱着单词书硬啃真的背不下来),第二年我保持了半年的每天背50个高频单词的计划,并且着重学习真题试卷,分数有所上升。
推荐墨墨背单词app,个人感觉使用挺舒服,还可以复习背过的单词
这个每个人都考的不一样,我考两个学校自命题不同,分数也差了很大。专业课尤其重要的是真题!要知道自己专业课的出题风格和题型,有针对的复习。如果专业课考408计算机综合的话,我觉得把王道吃透就行了。
包括调剂,我参加了很多场复试,复试除去考的专业题目,其余很大一部分是看你的本科经历,这些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能准备的就是英语口语和专业问答。如果有认识的学长啥的,可以询问该院校的复试经验。
首先是背熟自己准备的一篇自我介绍,这个在网上都能找到,里面涉及的知识自己一定要准备好怎么回答,老师可能会根据你的自我介绍进行提问,另外还可以准备一些热点问题,比如介绍你的家乡、你喜欢的书等等,回答不用太长,但是不要没话说。
现在复试都改成了线上,导致运气成分占很大一部分,好好准备复试的考察科目,主要是准备问答题。如果有回答不出的,除非啥都不知道,不然就要知道怎么打太极,尽量回答,不能一句话不知道就结束了。
能够第一志愿上岸,一定不要调剂,调剂会让你体验什么是度日如月,如果第一志愿上线是国家线,调剂线可能上涨100分。但是如果第一志愿落榜或者在复试线边边上,调剂也是最后的退路。调剂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具体的调剂系统的界面介绍啥的,可以网上查得到,现在介绍三个时期主要干啥:
这个时期就是调剂这个信息战的开始了,确认到第一志愿上线有困难,就可以着手于调剂了。从调剂的群、公众号、论坛(理工科可以看看小木虫论坛)等等途径,收集可能需要的调剂的学校信息,向老师发自己的介绍邮件,有些学校还会开通预调剂系统,这些都要通过自己的收集信息才能知道。
没有收到回复也没关系,这个阶段可以大概知道自己能够选择的选项,老师如果要你,很看你的本科经历和学历
系统可以填3个平行志愿,现在就以调剂系统公布的信息为准了,可以去相应的学校官网看对应的要求了,填取志愿的小技巧网上都有,这里不细说了,这个时期才叫做真正的度日如月
每天守着这个系统,苦苦等待复试通知,得幸我收到了3、4个复试通知
参加所收到的复试,和第一志愿的复试大差不差,可以参考上面的复试经验,如果复试时间有冲突要做出取舍,同时收到录取也是。
考研能否上岸,一半是时运的元素,要收集完备相应的信息,做出适当的判断与选择。这是第一场对于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和安排下的,完全靠自己准备的大型考试。录取与否,人生也不仅仅如此,得益于这个过程,虽然没有考上985院校,但是我也养成了常态化学习的习惯,这个艰难过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希望大家都能顺利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