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关于作者


阿尔图·叔本华,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9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叔本华30岁时写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但此后,他在哲学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晚年的著作《附录和补遗》发表后,他才成名。


叔本华把伏尔泰、卢梭和康德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在自己的书中经常引用这三个人的论述和观点。叔本华还有一个名气比他更大的学生,那就是尼采。他的思想还影响了后世很多文学和艺术大师。比如,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英国的托马斯哈代;法国的莫泊桑、左拉;以及德国音乐大师瓦格纳。这些人的作品里,都有叔本华思想的影子。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用来理解幸福和痛苦本质的“人生的参考书”,今天讲的《人生的智慧》,就是《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作者以“人是有意志的动物”为前提,解释了“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在厘清了这两者的关系后,叔本华提出了“智慧”获得人生幸福的方法。本书提出的问题包括:人应该怎样看待与自身的关系;怎样看待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怎样看待和利用财富,以及用以什么样的状态体验幸福和快乐。


核心内容


1. 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不要妄想实现什么绝对的幸福,而要懂得放弃不适当的欲望,尽量减少烦恼。

2. 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不是财富,而是智慧地处理财富。

3. 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源泉。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名叫《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十八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最有趣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获得幸福的途径是放弃欲望;穷人和富人对待财富的智慧,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一个人独处的快乐,要远远高于和别人聚会的快乐 。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对所有人都值得认真思考和仔细完味的书,尤其年轻人更是值得推荐阅读。比如在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读这本书,也许会让你在看待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两个问题上,比别人更早、更真切地认清本质。

年轻人离开学校开始独立生活后,通常要面临三个困境:第一种是选择的困境;第二种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第三种困境是很难适应庸俗但却真切的社会规则。

简单地说呢,就是就业、情感、人际关系、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等等的艰难的选择,和选择之后难以适应的问题。可以说,没有谁能够完美地处理好所有这些问题。那怎么办呢?除了精进、努力、忍耐和等待之外,我们都需要一本“人生参考书”。

今天要讲的《人生的智慧》就是这样一本可供借鉴的“人生参考书”。正式讲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阿图尔•叔本华,还有叔本华与其他哲学大师的关系。因为如果不把叔本华了解一个大概,就不太容易理解他的作品。叔本华是19 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很多人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叔本华,不过有一个和他同时代的哲学家,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黑格尔。其实,叔本华和黑格尔曾经在同一所大学里教书,但叔本华非常看不上黑格尔的哲学,说黑格尔只会用华而不实的言语说“车轱辘话”,骂他是哲学老师里的“江湖骗子”。

那有没有让叔本华崇拜的人呢?有!叔本华把伏尔泰、卢梭和康德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在自己的书中经常引用这三个人的论述和观点。叔本华还有一个名气比他更大的学生,那就是尼采。尼采一直认为自己是叔本华最忠实的“学生”。他把叔本华书里的每个字,都比作“清新的空气”,呼吸一下,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叔本华的思想精髓,还被另外一个牛人所继承,那就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关“本我”的观点,完全来自叔本华的思想体系。

叔本华的思想还影响了后世很多文学和艺术大师。比如,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英国的托马斯哈代;法国的莫泊桑、左拉;以及德国音乐大师瓦格纳。这些人的作品里,都有叔本华思想的影子。

2009年有本特别火的书,叫《当下的力量》,作者是埃克哈特•托利,这本书对于焦虑、抑郁、压力大的人来说,是一本切实有用的好书,让人们认清时间的幻象,活在当下,找到真正的力量。《当下的力量》,其实就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有关如何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详细解释。

叔本华一生的著作不是特别多。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叫《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第一稿,是1818年他30岁的时候写完的。你看,三十岁,这么年轻就奠定了自己哲学思想的基础。从那以后,叔本华的后半生基本上都是在专心撰写这本书的增补版——书名叫《附录和补遗》。

今天讲的《人生的智慧》,就是从《附录和补遗》中单独拎出来的一部分。

下面,我就来为你讲述《人生的智慧》里,最有意思的三个观点,或者说叔本华比较另类的三个观点:首先,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放弃欲望才能获得幸福;第二,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智慧;第三,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快乐的源泉。

第一部分

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几乎所有人,考虑人生目标的时候,总是这么说:“我这辈子,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就值了。我要通过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勤奋努力,诚恳付出,忍受暂时的痛苦,获得将来的满足。”

可是,叔本华却完全不这么认为。他说,智慧人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最底层的概念搞清楚。那就是,理性的人生,不应该追求快乐和幸福,而应该尽量避免痛苦。这句话包含的真理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实的。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假如我们全身上下没啥大毛病,算是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但是上礼拜跑步,崴了脚。现在,脚一沾地,就疼的不得了。连续好多天,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好多天没法儿出门儿,我们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在那疼痛的脚上。因为这个事儿,也许还耽误重要的工作,或者约会。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伤痛,让我们心里感觉很不舒服,这就算是真实的小的痛苦。不过,假如根本没有崴脚,这些天呢,又没有啥特别的事情,每天过的都是平常的日子。这种状态,你也不能说自己是幸福的。所以,崴了脚,是真疼,这个痛苦是真实的;但是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呢,也肯定不是我们理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虚幻的。

所以,叔本华认为,就那种没啥痛苦、没啥烦心的事儿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他书里说,不要把目光盯在寻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要尽量当心,躲避生活中数不尽的祸害。

说到这儿,你一定感觉叔本华的观点怎么那么消极?人要得到什么东西,一定要付出努力啊。比如,这个月如果不好好工作,业绩上不来,奖金就没有。收入少了,我拿啥享受生活?这是我们非常非常普遍认知。

要理解叔本华观点与我们认知的不同,我们得解释一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举个例子:刚出生的婴儿,只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热,有妈妈抱,就很幸福。那是因为婴儿没有成年人的那么多的欲望。叔本华说,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抛弃欲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追求。

当然,真的啥也不想,啥也不追求,那是不可能的。叔本华还教给了我们,面对现实、具体的生活,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关于“怎么想”,其实有几个态度需要端正,包括,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端正了这些态度,我们的欲求会变得合理,痛苦也就会减少很多。

第一个需要调整的态度,就是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首先,人要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概脉络,还有自己的计划。比方说,参与修建一座大楼的工人,并不知道这个大楼总体规划,他只要把钢梁上的螺丝拧紧就行了,至于这个钢梁的在整栋大楼的位置和作用,他不必了解。不过,如果有个工人,他在拧每个螺丝、砌每块砖的时候,都知道这个螺丝、这块砖是在哪个钢梁上,哪个墙里。这个钢梁或者墙,在哪一层的哪个房间里。这一个房间,在大楼的什么位置,发挥什么功能。这样呢,就会做到手中有具体的工作,心中有大楼的全貌。这样的做事用心的工人,被提拔重用只是时间问题。

叔本华说,人要学会“认识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最重要的意愿。同时,他也应该大概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职业、需要扮演什么角色,以及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低头认真工作,也要偶尔抬起头看看远方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步伐,是朝着目标方向直线前进的。否则,只知道埋头苦干,等走出了好远,忽然一看,才发现走了一大段弯路。后悔是来不及的。

另一个看待自己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叔本华建议我们忘掉过去、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让这三者达到平衡,不至于互相干扰。那么怎么算是干扰呢?接着前面的例子:有的人只知道低头苦干,走了很久,忽然发现走的是错路,马上就痛苦不堪、无法自拔,甚至会完全改变之前明明很正确的、对人对事的态度。还有的人呢,经常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祸患。比如,将来房价会不会跌,我前年买的房子该不该卖掉。如果发生了经济危机,我到底是该持有货币资产,还是实物资产?将来如果家人得了癌症怎么办?等等等等。如果脑袋里整天想着这些没有发生的祸患,那么过日子就别想消停。

叔本华说,那些不确定是不是会发生,或者不确定什么时候发生的祸患,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永远不会发生。不这么做,你就是在提前兑换人生的痛苦,把未来的烦恼,拿到今天来消费。他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现在,有意识地享受每一个可以忍受的、没有烦恼和痛苦的当下。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从这本书里跳出来,用现实的眼光补充一下叔本华的观点。人们现在想着过去的失败,可能是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未来的筹划,其实也可以防范可能的灾祸。哲学思想,本身就是主观意识的东西,所以对于叔本华的建议,我们既要有所取,也要有所舍。

说完了怎样看待自己。我们来讲第二个态度,就是怎样看待他人。在这世界上生存,我们永远需要和别人合作或者打交道。叔本华建议我们,和人相处,要掌握两个能力:一个是“预见能力”,它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另一个是“宽恕能力”,它能避免我们受到人群中是是非非的困扰。我总结这个意思,就是那句中国的俗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叔本华在书里,也引用了一句俗语。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承认这个事实为前提,要在人群中生存,我们就必须容许别人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我们既不应该期待别人改变个性、也不谴责别人的个性与我的不一样。这就是“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关于调整态度,我们就说到这里,下面小结一下:人生追求幸福的方法,就是减少痛苦。而减少痛苦的方法,就是不让自己活在过去的痛苦里,也不让自己受到未来焦虑的困扰,充分地享受当下的安宁。与他人相处呢,需要接纳别人的个性,宽容别人的缺点。寻找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友好地合作。

以上,是《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我们讲的第一个观点。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说说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应该是智慧。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人只要获得了财富,有了钱,就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东西,而物质的满足和享受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虽然,我们知道钱不是万能的,但很多人终日的奔忙,最起码的目的,就是追求“财富的自由”。这是再现实不过的事情了。

他说,在追求财富的问题上,我们要有一个理智的限度。财富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由财富的绝对数量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数量决定的;所谓“相对数量”,我的理解,就是适可而止的数量,只要理智的你觉得够用了就好。因为不理智的人,追求财富,永远没有止境。财富就像咸咸的海水:人喝海水越多,就会越感到口渴。

叔本华说,人是有欲望的物种,满足欲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追求财富,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地位,也就是名誉。有了财富、地位、名誉,才可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欲望无止境,对财富的追求也就无止境,而承担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理智利用财富的人,往往就会被财富所坑害。

大家都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面有三个人物,金鱼就好比是万能的神,它可以通过满足人物质需求,而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渔夫呢,算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对他来说,能不劳而获地得到一间漂亮的房子,就很开心了。而他的老婆,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可以更多。老太婆的欲望不断地扩大,就像喝海水,越喝越渴。所以,故事的结尾,就是所有的财富化为泡影,重返痛苦。

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叔本华比较简单粗暴地把人划分成了穷人和富人,说了说怎么从穷人和富人的角度来看待财富。

先来说说,穷人该怎样智慧地对待财富。人热爱财富金钱,是很自然的事情,恰当地追求财富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叔本华鄙视那些赚了钱就追求享乐,毫不顾忌将来的人。他建议人们应该把现有的财富,看作抵御未来发生不测事件的城墙。也就是,过日子要留出足够的“过河钱”,花钱大手大脚,入不敷出,总有遇到重大挫折、无法应对的情况。缺钱的痛苦,比钱多的痛苦,是更加真切的。所以,叔本华强烈建议,人们要有存款。他说,如果可能的话,人至少要把赚来的钱的八分之一存起来,应对未来的需要。

那富人该怎样看待财富呢?叔本华的观点是这样的。那些财富水平已经达到衣食无忧的人,比如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以及那些生来就享有巨额财富的人,如果他们有“高级精神禀赋”,那么,财富和禀赋,就是老天爷对他们的双重馈赠。所谓“高级精神禀赋”,说的是一种智慧,就是,知道怎样利用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用来个人享受和消费。因为这些人能够做到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能创造出对于全社会都有意义的更大财富。比如,利用他自己可支配的资源,支持和推动人类在某个领域的进步。再比如,从事慈善活动,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再看相反一面。如果拥有足够的财富,却不懂得让财富对社会发挥效能。那么,这种人也不会感觉幸福。因为摆脱了贫穷,财富只会把他引向人生的另一个痛苦极端——无聊。如果说,贫穷的困境能让人有事可做的话。那么,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很快就会把人引向奢侈挥霍。正所谓——“穷得只剩下钱了”。

第三部分

说完了看待财富的智慧,我们来讲讲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快乐的源泉。

我们通常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只有与他人协作,才会获得资源。人也只有与他人分享快乐,快乐的价值才会被放大。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叔本华对快乐的体验,却有另一番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了让自己快乐,很多人喜欢聚会、吃饭、结伴旅游。但他觉得,人只要到了社交场合,就会不自觉地拒绝大部分自我,而取悦他人,这是无法体验快乐的。

这里要插几句解释。叔本华所说的“自我”,是一个理性的概念。实现“自我”,就是通过理性的方法,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我们讲书的开头,就提到弗洛伊德有关“本我”的概念来自叔本华。所谓“本我”,就是充满各种欲望的自己。

回到刚才的话题。叔本华说,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所以呢,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一个社交聚会的人越多,那聚会的本质就会变得越平庸。

叔本华这样解释,实际是有他实实在在的生活观察的。这里说一个他本人的小故事。叔本华活到了七十二岁,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多年,一直居住在法兰克福。那有一家名为“英国饭店”的餐馆,当地的英国绅士们经常在那聚餐。叔本华也是那儿的常客。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吃饭前,叔本华总是把一枚金币放在桌子上。离开餐馆时,他再把金币揣进上衣口袋。有服务员就问他,您总是把金币放下,又揣起来,这是为什么?叔本华说,如果我哪天听到这些英国人,讨论了除了女人、马和狗之外,更严肃的话题,我就把这个金币送给门外的穷人。可以看出,叔本华是多么地看不上平庸的社交活动。

叔本华认为,人只有在独处,也就是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不热爱独处的人,也就是不热爱自由的人。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个性、才气、好恶能够无拘无束地抒发,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体验才是真正的快乐。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叔本华说,完全、真正、彻底地感觉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宝贝。年轻人学习人生智慧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反过来说,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他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东西就越少。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拿乐器来打个比方。俄罗斯有一种用牛角做的乐器。每个牛角,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要的牛角凑到一块儿,才能吹奏出好听的音乐。平凡人的精神气质单调乏味,就像那些只能发出单音的牛角乐器,只有在凑到一块儿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不过,一个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就像一架钢琴,钢琴自己就可以演奏出完整的音乐。所以,它不需要参加乐器的“聚会”。即使参加,钢琴也是聚会的主角,充当主旋律。我们把钢琴想象成一个高能的牛人,在聚会时,如果让钢琴迁就其他乐器,不能用 88 个键当中的 50 个,那钢琴一定是不开心的。

以上三个观点讲完之后,你一定觉得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用现在的价值观来衡量,又悲观、又消极。的确,很多人批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消极和落后的,认为他的痛苦人生观和我们想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是完全相反的。而赞成叔本华的人认为,他的思想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想,而是针对现实的。叔本华当年游历欧洲各地时,亲眼看到法国,与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在欧洲的混战,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各国连年战乱后的萧条,让叔本华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这就是他悲观主义思想的来源。

现在呢,我们处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视野。因为我们看得更远,所以需求也就更多了。许多欲望就像天方夜谭一样遥不可及,增加了痛苦,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对我们自己也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接下来,我把今天讲述的三个有些消极的观点,从积极的角度试着理解一下,和你分享。

首先,智慧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我理解它的现实意义就是说,人生旅途上,不要犯错误,尤其是一些原则上的严重错误。如果没有学习的智慧,犯了不必要的低级错误,那就属于自己给自己添烦恼了。就像乒乓球比赛,很多时候,保证自己不犯错误,等待对手失误,也是赢得比赛的关键法宝。

第二,对于如何智慧地处理财富问题,可以引用美国历史学家、《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特的解释。杜兰特说,为聚财而活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将财富化为快乐,这是一种需要教养和智慧的艺术。感官的追求,不会给人带来长久的满足,所以一个人必须像懂得生财之道那样,懂得人生的目的。《罗辑思维》曾经有一期节目,讲述斯坦福大学的来历。斯坦福夫妇家财万贯,因为唯一的儿子忽然夭折,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他们摆脱痛苦的方法,就是找到让财富更加有意义的用途。于是他们用绝大部分的财产建立了一所大学,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寒门子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斯坦福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只留下了基本生活的开销,其他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斯坦福大学。你看,斯坦福夫妇,对财富的智慧处理,弥补了他们终身的遗憾,让他们获得了内心满足和幸福。

最后,所谓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来获得高级快乐体验,不是说,让我们脱离社会交往,一个人关起门呆着。而是,要我们通过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间接地学习,让自己的头脑更加丰富。用罗振宇的说法,就是人要不断地自我赋能。在自我的能量级别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挑选社交圈子,大部分社交场合你会觉得没意思,不愿参加。能吸引你的,只有那些可以带来营养和资源的社会交往。

总结

我们来回顾和归纳一下,今天讲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大概了解了,叔本华这位不太知名的哲学家,在欧洲哲学史上,处在两波大牛人中间,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哲学和心理学以及艺术创造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然后,我们了解了《人生的智慧》里,三个比较特别的观点。第一,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不要妄想实现什么绝对的幸福,而是要懂得放弃不适当的欲望,尽量减少烦恼;第二,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不是财富,而是智慧地处理财富;

第三,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源泉。只有自身丰富、多彩、高能量,才会体会的高级的乐趣。

最后,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怎样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那就是,少犯错误;掌握智慧的财富观;不断地学习,给自己赋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