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眼中的社群是怎么样的社群运营要怎么做怎么玩?

首先声明:我目前的职业是一名SaaS产品经理,不是专业的运营,所有很多想法是碎片化的,是不完整的。仅供参考。结论先行:

1、社群的价值是为了让用户得到他所想得到的

2、社群的氛围是贯穿用户始终的

3、社群的用户是需要分层运营的

4、社群的运营是需要OKR法则的

先交代一下背景,方便后文例子的理解。我最近加入了我非常崇拜的KOL张哥组织的读书会,我不仅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与者,还志愿做了社群运营的管理员,和另一位伙伴共同负责维护一个大概200人的社群。所有的管理员另外有一个群,聊的都是读书会相关的通知和怎么提升社群活跃度和打卡率的相关问题。

我参与其中的讨论,总结出了的以上4点,下面逐一说下我的理解:

1、社群的价值是为了让用户得到他所想得到的

社群的本质就是找到有共同属性的高价值用户,通过认同感经过一定的门槛把他们聚集起来,再通过有效的运营让社群用户得到成长。

像我参加的这个读书会的社群,共同属性就是读书;高价值用户就是读书会发起者和愿意跟他做事的这些人;认同感就是基于我们对发起者的认同相信他能带领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目前由于是内测阶段,门槛比较低是免费的,内测结束后会按年收费的;目前采取的有效的运营是输出内容打卡、读书拍照或金句分享、KOL轻聊。成长是用户通过输入、输出、围观、评论、连接他人获得成长。

这个「成长」是基于当前的社群的,如果扩大范围,就应该是用户想要得到的,譬如购物优惠、薅羊毛、球迷赛事消息获取等等。

所以社群的价值对应参加者来说就是要获取到他想要的东西。如果在建立社群时只想着自己要通过社群获取到什么,去榨取用户的价值,这样的社群是不可能做起来的。

2、社群的氛围是贯穿用户始终的

社群的氛围我认为是社群运营的核心,保证氛围才会留住当前的用户,保证了氛围才会吸引他人。氛围这事,往大了说可以看看B站,为什么B站能够在长视频领域跑出来?为什么估值那么高?不是技术不是产品,你可以说是因为内容,因为弹幕文化,但核心是用户创造的那种说不上来的氛围。

每个社群根据自身的定义不同、门槛不同,氛围也是不同的;读书会的社群的氛围是什么?我现在也不能很清晰的说出来,但我知道是要营造一种大家不仅仅是读书打卡机械式的动作,以此营造打卡率多高,用户多么活跃的现象;而是关注本质,关注用户是否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也就是打卡了,就真的成长了吗?

其实我觉得非要统计打卡率其实就有点kpi化了。对于读书会我觉得参加人得到成长和提升才是关键。积极活跃的人我们让他保持住,坚持住,打卡的内容真诚认真,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写一两句话。不活跃不打卡的人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至于奖励,我觉得认识张哥时间长的人都想得到接触张哥的机会,签名,周边,甚至一个点赞评论。接触张哥时间短的人可能还没有这种感觉,他们要么进来围观,要么进来试试看,很少有人从一进来就立志要完整的参加读书会。所以针对这群人我觉得是让他们感受到这种读书成长的氛围。引导他们去看活跃的人写的作业和内容。慢慢培养社群的氛围。这种氛围会耳濡目染给新来的人的。

上面这段话是我在群内的发言,我想表达的就是氛围很重要,氛围是要围绕着用户所想要的去打造。通过我加入的某些社群,时间长的也有3-5年了,我也一直坚信,社群的氛围一旦被破坏,我就想退出,哪怕付费了也想退出(社群不仅指微信群,还有一些专业的产品形态,譬如百度贴吧本质上也是社群),因为我觉得氛围变了,变得不是我想的那样了,变得我不能在这个社群里获得我想要的了。

3、社群的用户是需要分层运营的

在上面的发言我也提到了分层运营的概念,毕竟这个社群大几千人呢,虽然是免费的,但是为了营造社群氛围,也要分层。我是举个例子按照用户活跃度和认真度进行分层的。

活跃并且认真的用户(认真打卡、积极与其他人打卡内容进行互动的)应该给予奖励,这部分人在这个社群里有个共同的属性,基本都是张哥的死忠粉,所以这部分人除了期待自身的成长,也期待和张哥一起做点事,拉进一下距离;也就是我说的接触张哥的机会。

不活跃但认真的用户(认真打卡、自己输出自己的,和其他人几乎没有互动)应该P0级运营;挖掘他们不活跃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这里的人都不熟悉,有天然的陌生感?自身渴望成长,但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共同成长。这样的用户要打造一种「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的氛围和想法。抱团取暖,一起成长。

活跃但不认真的用户(打卡但内容很水,或者互动扯别的话题)这样的人也要关注,一是看他是不是有引流的动机,有这种动机的及时剔除。不创造价值就引流都是投机倒把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如果社群氛围确实需要这个人活跃或挑起的,可以留一段时间,毕竟还有一点价值;没有价值的时候就要T了。这里的本质是价值互换,他索取一定的流量,我需要一定的活跃,供需不平衡的时候就不存在等价交换。还有一种「划水,哎,就是玩儿~」的,这样的用户就需要靠运营一点点的转化了,或者靠社群氛围一点点引导改变了。

不活跃也不认真的的用户(不打卡也不互动,就潜水)这样的人要适度运营,毕竟是内测阶段需要预热过程,需要氛围的培养,当社群有了氛围之后,这里会有一定的用户会转向活跃或者认真的用户的。对这部分用户需要靠的是时间和真心。哪怕私聊他一大堆,他简单回复了「哦」「知道了」「好」等等。不要觉得尴尬,这很正常,比较社群的门槛比较低,大家仅仅是因为读书的单一关系聚集到一起的,并不熟,甚至可以说是陌生人。要有耐心和厚脸皮。慢慢去感化,慢慢用社群的氛围去感化,慢慢用运营者的真心去感化。不过话说回来,有些用户加入的目的和社群的价值不符的时候,适度的运营即可。有些人就是加入进来看看热闹,毕竟人人都有猎奇心理。这类人一旦被打上这种标签就不要过多督促和私聊了,对这类用户来说过多的督促和私聊也是一种打扰。

这里再多说一句:社群运营者的心态:一定是有耐心的、细心的、脸皮厚并且足够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确实是为了让用户得到他想要的。

所以督促打卡3次或5次都不行动的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去督促了,对人家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打扰。可能人家就是想来静静的围观潜水的呢。对于督促有效果的才应该是我们管理员重点关注的对象。让他们活跃起来,提升活跃用户数和氛围质量。

4、社群的运营是需要OKR法则的

OKR又称目标与关键成功法。

O是确定目标,即这个社群要通过运营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目标其实就是社群的价值具体化。针对读书的社群其实就是让参与 的用户通过读书不仅得到书中内容的知识和成长,还要通过社群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创造价值。这个O一定是张哥亲自确定的。

KR就是为了完成目标必要做哪些事。这就是社群运营的具体的工作职责了,当然我没实际做过,不敢贸然说要怎么做。但我自己尝试着拆解一下:

1、督促张哥输出内容,带领大家领读,解决张哥在输出过程中的问题;

2、让用户第一时间知道并参与张哥领读的内容并完成作业;

3、为保证成长效果,保证用户基础的作业动作尽量认真,有思考,有深度;

4、拓展成长方式方法,多维度的帮助用户寻找成长路径;

再细化为具体的动作,(动作很多只说重点和要领):

1、第一点就不说了,相信张哥。

2、打卡的产品触达用户机制不强,需要微信群的触达与通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通知用户要读书、要写作业、要做哪些动作了。这些动作需要强提醒(群公告、群待办)

3、群太多运营不过来适当扩充群管,全职运营主要负责运营群管。当然这是基于张哥自身有一批死忠粉,没有这么多死忠粉也不能冷启动就有这么多的群。

4、核心来了,如何保证用户的作业动作尽量认真,有思考有深度。我认为是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让用户觉得在这里输出是有人关注的,毕竟人都有被认同的需求的。其实也是氛围的打造。具体的做法:

那么问题来了,督促好说,但怎么督促才有效果[破涕为笑]

我现在的做法是只要分享到群里,我就去点赞,能评论的尽量评论。让他感受到打卡不是形式主义,而且有人在关注他。进一步优化的话,其实就是不仅仅只有管理员去关注他,还有同伴们也去关注,互动。这样他觉得不只是主办方的人在互动,打消「托」的概念。这样的互相鼓励和一定官方的奖励刺激。我觉得氛围和质量会慢慢变好起来。

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还是很难的。还有一点没提及的就是激励措施。激励措施是要有的。具体的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成本动态掌握,这里只说一下,激励是为了让用户更好的输出,让氛围变更更好。避免让用户专门为了激励而输出,这样就又违背了社群的价值了。

5、拓展成长方式其实在第四点中也提及了,就是让社群的人产生连接,彼此有了沟通和交流,可以互相成长,互相攀比学习成长。其他的方式我觉得现在存在的形式还可以:在专门的帖子下开放评论。开设轻聊等专栏,后续根据用户的反馈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拓展方式和玩法。

以上,一个SaaS产品经理看C端社群运营。

补一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群消息基本是屏蔽的状态,包括我自己,上班需要集中精力的时候我也会先屏蔽,有时间再打开爬楼。所以我觉得微信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通知用的。但是如果每次通知都发群公告和群代办,又会让他们觉得过于频繁,后面甚至会有公告也不看了,再严重的就退群了。所以这个度很难把握。我现在只是有打卡的时候发公告和待办。让他们活跃我觉得还是要引导在星球(社群专属的活动聚集地)里活跃,怎么引导我还没想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眼中的社群是怎么样的社群运营要怎么做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