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仨》:一个诗人的情感生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提到这首朗朗上口的诗句,就不得不提它的作者、民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的诗,不仅风格清新飘逸,且满是浓厚的缠绵之情,带给了读者极高的艺术享受。和他诗歌一样闻名遐迩的,是他引人注目的感情生活,及他生命里重要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

徐志摩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情感生活,依然遭到了外界的很多质疑。书籍《她们仨》是徐志摩勾勒出的他与三位女性的情感故事,我们借此窥探诗人性格的同时,也学习女性成长的故事。

有人说,徐志摩把春天给了林徽因,把夏天给陆小曼,把秋天给了自己,而把寒冷的冬天给了张幼仪。真的是这样吗?

民国时期虽然提倡思想解放,但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徐志摩短暂又绚烂的一生,也让三位女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女性的角度,去解读一个诗人的情感生活,学习不凡故事里的智慧。

01

张幼仪:独立,才是女人最好的归宿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浪漫主义的诗人也没能逃脱包办婚姻的命运。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向往自由恋爱的徐志摩娶了从未见过的张幼仪为妻。

张幼仪出生中医世家,是名门之女。在哥哥们的影响和帮助下,她幸运地上学读书。虽然接受了一些先进的思想,但她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张幼仪赞成婚姻大事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婚后就应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对于家里人安排的和徐志摩成亲,她没有抵抗,而是满怀希望地期待着。

然而,作为浪漫主义的化身,徐志摩他渴望自由恋爱,喜欢有才情有思想的美女。对于父母的包办婚姻,他竭力反抗过,可最终也没能撼动父母的观念。

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一开始,徐志摩就对包办婚姻充满了憎恶,他甚至把这种厌恶转移到无辜的张幼仪身上。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都没有想过要去好好了解妻子,而是一开始就将其打入了冷宫。在他眼里,张幼仪只不过是乡下的土包子。

张幼仪生下长子后不久,徐志摩去了剑桥留学。在二哥的建议下,张幼仪去英国陪伴徐志摩。当时的徐志摩刚刚和林徽因坠入了康桥的柔波里,对张幼仪不仅冷淡,更是打定了离婚的主意。可是张幼仪在这个时候又怀孕了。她天真地以为这个孩子可以帮助她挽回徐志摩的心,没想到徐志摩坚定地让她去把孩子打掉。

感情里最痛苦的,莫过于不管你有多努力去追随对方,都有着不被看见的冷漠与孤单。

徐志摩的态度让张幼仪伤透了心,也是在这一刻,张幼仪坚定地想要把孩子生下来。怀着身孕的张幼仪辗转去德国投靠自己的二哥,并在德国生下了次子彼得。生产的疼痛还未散去,徐志摩就送来了一纸离婚协议书。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离婚对一个传统的女性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面对徐志摩的背叛与抛弃,张幼仪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在那个语言不通的国家,她孤身一人抚养孩子,还去报名学习德语和幼教,为了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两年后张幼仪回国,她担任过东吴大学的德语老师,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随后她又和弟弟合开了云裳服装公司。在这些职务和工作中,每一项她都做得非常出色,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她的人生也像开了挂一样。

虽然和徐志摩的婚姻成了她人生路上的一大败笔,但也正是因为徐志摩的离开,才成就了她后来的精彩人生。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张幼仪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独立,才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归宿。

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也许38岁的羽毛球退役选手谢杏芳能告诉我们答案。

曾经被誉为体坛最佳情侣的他们,也经历过一次感情的出轨风波。最近,有网友发现,38岁的谢杏芳变身成为了一美女总裁。曾经在网友批评指责林丹的同时,也给予了谢杏芳无限同情。有人甚至怀疑,这对羽坛神仙眷侣的婚姻恐怕要走到尽头了。

在大家的猜测中,被出轨的谢杏芳活成了独立女性的典范,她开创了自己的母婴品牌,而且身价过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生活。

愿每个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不依附于婚姻,活出独立而又强大的自己。

02

林徽因:婚姻需要智慧,不要嫁给想象中的爱情

虽然与徐志摩的恋情让世人“诟病”,但这个被胡适誉为“二十一世纪第一才女”的林徽因,却让读者讨厌不起来。她不仅有着独立的思想,也集合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和西方女性的浪漫美。

林徽因初见徐志摩的时候,她才十六岁,正值豆蔻年华。徐志摩是林徽因父亲的朋友,虽然隔着年龄的差距,但徐志摩还是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爱恋中。

林徽因的出现,几乎满足了徐志摩所有的浪漫幻想。才子佳人一起吟诗作对,谈古论今。也就是在遇见林徽因以后,徐志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林徽因的无限倾慕。

林徽因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追求自由恋爱。但她也懂得,真正的感情一定要懂得责任与担当,而不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浪漫。抵抗得了生活的苦难,才能拥有愈发弥坚的感情。

在伦理道德面前,林徽因顺从了家人的安排,回国认识了梁思成。很快两个人就相爱了,并且约定好要一起出国留学。

林徽因对待感情的理性和真挚让人钦佩,和梁思成在一起后,虽然徐志摩对她的爱慕之情并未消减,她却始终心有所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许正是林徽因在感情里的这份“自律”,让梁思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

婚后的林徽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陪着他走南闯北,虽颠沛流离也乐在其中。后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两个人都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大师。

林徽因后来回忆时说道,徐志摩爱的是用他的诗人的才情想象出的林徽因,并不是真实的林徽因。

纵观林徽因的感情故事,她追求自由和浪漫,同时又努力保持着理智和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优柔寡断也不拖泥带水。这样有思想、有主见、有能力的人,无论嫁给谁都会幸福的,都有可能成为点石成金的女王,成就自己的婚姻和人生。

婚姻是人生大事,需要理性对待。不要嫁给想象中的爱情,最后感动的只是自己。

03

陆小曼:爱是彼此的付出与接受,不是消耗

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成,很快便爱上了自己好朋友的妻子陆小曼。陆小曼是一个富家千金,从小就锦衣玉食,佣人常伴左右。父母也努力培养她,小时候上的都是国际学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从小美到大,从小优秀到大的别人家的孩子。

陆小曼还精通英语和法语,是政界赫赫有名的交际花,也习惯了奢华的生活。 陆小曼的第一任丈夫是清华的高材生王庚,他曾经被保送至国外的多个名牌大学就读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陆小曼的父母眼里,这样优秀的男子跟自己的宝贝女儿是良配。可是在陆小曼的眼里,王庚只是一个思想传统的工作狂,他们很难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虽然王庚也极力宠爱着陆小曼,但这种宠爱在陆小曼心里就是哥哥对妹妹的疼爱。

当时王庚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厅的厅长,陆小曼不太喜欢哈尔滨的天气,于是决定回到北京和自己的父母同住。王庚委托徐志摩帮忙照顾自己的太太,这时同为浪漫主义的陆小曼和徐志摩认识了,两个人很快便暗生情愫并一发不可收拾。妻子出轨自己的好朋友,最后王庚与徐志摩决裂,并与陆小曼离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也确实是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冲破了重重阻碍最终得以结婚。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在婚礼上致词说:“徐志摩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致做学问没有什么成就。陆小曼则需要尽妇道之职,好好做人。”与其说是致词,不如说是训词,可见得梁启超并不看好他们两人的结合。

现实很快就来打脸了,他们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他们一言不合也会上演烟枪砸脸的戏码。

后来徐家父母断了对他们的财产支撑,上陆小曼享受惯了奢靡的生活。不久徐志摩就从理想主义变成了现实主义,为了支付各项开支,他不得不身兼多职。即便这样,有时候还会需要张幼仪的接济。

徐志摩最后因为飞机失事遇难,也是为了节约路费,才选择了乘坐免费的飞机。可以说徐志摩的死,是陆小曼间接造成的。

在《她们仨》这本书里,一半以上的篇幅是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在很多信的结尾,徐志摩都在催促陆小曼回信。可见在这段关系中,慢慢地,徐志摩变成了那个付出方,陆小曼变成了那个接受方,甚至到最后,这段感情变成了对徐志摩的消耗。

平等的爱是彼此的付出与接受,而不应该变成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消耗。

没有不幸的婚姻,只有不幸的夫妻。沃尔特斯告诉我们:良好的婚姻,开始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如果想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心思”去经营爱情。

04

徐志摩:多情与无情的结合体

生活像一场假面舞会,人们戴着各色的面具肆意起舞。《她们仨》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多面性。

情感上,徐志摩婚内出轨林徽因,逼迫妻子去打胎并最终与她离婚,对自己刚刚出生的小儿子也不管不顾。后来他又火速爱上了自己好朋友的妻子,最终娶好朋友的妻子为妻......可是对待林徽因和陆小曼,徐志摩毫无疑问是付出了全部的真心。

浪漫主义是徐志摩性格的底色,也许我们不该用世人的标准去评判他。徐志摩期待的婚姻不是和张幼仪一起的柴米油盐,而是和林徽因、陆小曼共同构筑文艺世界和精神交流。

林徽因在《悼志摩》中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徐志摩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在朋友眼中,徐志摩富有同情心,对人和蔼。对待艺术,他更是充满了无限的热忱和天真。对待命运,他有着完全诗意的信仰。

我们并不足以从徐志摩的情感生活和他的诗歌中完整地了解他这个人,世人所称道或者针砭的徐志摩也许并不是他真实的样子。一个文艺作家的总成绩,需要一种就艺术论艺术的和平论断,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

我们欣赏徐志摩在文艺界的真诚洒脱,也包容他在情感里的是非功过,希望后人能带着更多的智慧和想象力去阅读他和他的作品。

徐志摩终其一生,都在为爱痴狂。人间炽热的爱又有谁能阻挡?爱情本身没有对错,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体会,愿我们都能在一个爱与被爱的世界里活出独立而又精彩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们仨》:一个诗人的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