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的感悟

有幸参加一朋友公司技术年会,有很多感触。

会上有2件事情触动了我,(1)小游戏对抗比赛的编程大赛的现场非常火爆,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其中,(2)就是演讲中提到信仰,由以色列说起延伸到技术人的信仰。这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那么产品和研发同学们的信仰是什么?这直接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不同信仰造就了不同的公司、团队、个人。

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的信仰是什么?

一、先来探讨思考产品的信仰

他们第一次给我介绍公司地产CRM产品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屑,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个产品用户复购率非常高。为什么地产产品线复购率那么高?我忍不住思考原因,原来这个产品线中的智能电话从用户角度是刚需,真正的撕开了一个口子,并牢牢占据了根据地,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就很自然,就这个功能就紧紧抓住了用户,用户愿意主动买单。主动买单是用户对产品的最高评价和肯定。

那么当晚的黑马编程大赛成功又抓住了那一点呢,主题和利益,一个喜闻乐见的小游戏为载体,但参赛者只需关注算法本身一件事,同时现场用小e赌zhu来提高关注度,还有一个激情四射妙语连珠的主持人,3个点都抓住了人心。算法是技术人值得炫耀的能力,游戏和du注使观众愿意参与,主持人又能够很好的串联这2点,使其1+1>2的能力。不成功都难。

美团当年能够在千团大战中胜出,又是什么原因呢?当时真正优惠的餐馆门口排成长队,中午甚至等到下午4点,晚餐等到晚上10点,为什么?因为当天是最后一天,如果不用团购券就过期作废,如果作废就是真正的损失真金白银,所以大家等再久也要用掉。而当时很多团购网站就是靠过期作废这个规则挣了很多钱。而美团却后来推出过期自动退款,那么因为过期作废而亏钱的用户自然就路转粉了。就是这么自然。

以前的新闻APP和头条有什么区别?以前是编辑为主,给你看什么就必须看,你为了打发无聊时间还要被强剑意志看不想看的,肯定烦啊。但是只要有一个产品顺着你,只给你看喜欢的内容打发无聊时间,那还不是分分钟钟路转粉啊,这就是头条。

大家都说锤子科技的老罗是个有信仰的人,有工匠精神,所以锤子手机还是有一批铁粉,其实研究下他的产品,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老罗的信仰是展示自己是个牛x的人,他也确实做到了,每次发布会都座无虚席,成为科技界的相声大会。然而,他的这个信仰的受众群体是媒体记者和嘲笑看热闹的人,这帮人只关注热闹,也不关心他的手机,所以雷声大雨点小。而华为、vivo、OPPO、小米的产品就是为了用户,戳中的是用户,所以用户买单。除了雷军,有几个用户知道自己购买的手机公司的CEO?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行业大咖对成功产品的分析文章在网上还有很多,虽然每个公司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是其产品是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这绝对是基石。

那怎样才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为其创造价值?这让我想起了女儿出生后,我是怎么对待女儿的。她才几个月并不会说话,但是我和老婆依然能通过各种观察发现其感冒了,依然能随时发现她渴了还是饿了。为了她健康的成长,通过各种渠道买到最好的奶粉,手工洗她的臭衣服,一遍遍的和她聊天,眼光无时不刻的温柔的投向她。我想,如果我们产品经理能够对待我们用户像对待自己几个月的孩子一样,我想我们一定会做出牛x的产品。

我想产品经理的信仰就是要真正把用户当作婴儿一样为其创造真正的价值。就是用户第一,利润第二。

二、那么技术人的信仰又是什么?

我曾经接手过很多人的代码,最头疼的就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代码不可读,没有代码注释,命名规则很随意,这种情况最头疼,如果时间OK绝对会第一时间推倒重写。还有一种就是代码无任何结构可言,一个函数内几百行的代码,或者没有一点的面向对象而想到那儿写到那儿,这样的代码重新梳理后至少少50%的代码量。

有些研发同学写完代码后第一时间提测,自己不做任何自测,结果测试同学一堆bug返回来。还有的同学对测试同学说这个bug在线上不会发生,所以先放过吧。有的研发同学说这个bug是后台API问题,后台同学说是前端调用问题,反正是都认为是对方问题。

有的研发同学的功能全实现了也没有bug,但是访问速度非常慢,但认为是产品经理没有要求所以不认为有问题。有的研发同学不愿尝试新技术,认为只要现在的技术能满足产品功能需求就够了。而有的同学永远在尝试新技术,不愿第二次重复用同一个技术方案。

实际研发中的情况还可以列出更多,我相信如果研发同学看到这些都认为是错的,但是实际研发中又或多或少的出现其中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明明知道有问题还要犯错呢?当然每个人都会列出一堆的理由说明自己迫不得已,但是为什么又有人很少甚至没有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技术人员的信仰决定了我们的行动。

那么我们技术人员的信仰是什么?“执着的追求卓越,赢得同学们景仰”,说的俗一点就是“不被人背后骂你技术矬,让人觉得你牛x,无论当面还是背后评价”。

如何做到不被人背后骂你技术矬,我相信有这个信仰的人都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三、关于餐饮行业O2O的浅显思考

这个思考暂时先放到这里吧,既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架构。

互联网这些年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回顾整个发展轨迹发现:无论是早期IT还是现在的互联网都是生产力的提升。

IT系统把流程标准化,降低了学习和管理的难度,提升了实施的效率。互联网让信息传播速度指数级提升,并使信息传播无边界而无穷放大,这还是生产力的提升。

那么接下来的人工智能风起云涌,这个行业的发展又是提升了什么?除了继续提升生产力,又增加了一项,那就是提升思考流,人工智能在人的整个思维的各个节点介入,那么当前最成功的商业落地是推荐体系,头条最早实现,今年淘宝和京东也已经普遍实现。

那么餐饮O2O呢?基本的效率提升已经有了,美团以及类似客如云等公司做了非常多,其中包括标准化管理和信息传播,那么在思考流上还很一般。大家找餐馆和找菜谱以及易如反掌。但是还是要自己思考选哪家,自己判断。选中了一家餐馆,还要自己选菜品,花钱花得累啊。经常都是几个朋友在选菜品上相互推脱,如果现场有个吃货能主动点菜,所有人都会轻松许多。

但是这种以人为圆心的菜品精确推荐,胖子和瘦子能看到不同菜单,四川人和广东人能看到不同菜单,那么这才是餐饮的人工智能。但是这个机会留给其它公司的时间不长,美团虽然现在还没有做但只要有人做了,美团肯定会不遗余力的攻占这个根据地。饿了吗加入阿里阵营后也许会首先借鉴淘宝而率先上线人工智能。其它公司建议更多避开美团和饿了吗的主战场,作为2大巨头的补充而成为其生态体系的一员,融入其中而共生共荣。

那么就是在单店进行智能硬件相结合的落地,如何落地并能扎根,这块还是要从商家需求和食客需求的诉求上为其创造价值。例如,单店内的菜品智能化推荐,兼顾食客偏好和菜品毛利,既降低点菜头疼问题又解决利润问题,产品应该有一定市场的。如果有各个餐馆的点菜数据也可以建议餐馆菜谱,例如大数据如果挖掘发现点麻婆豆腐的人30%点水煮肉片,那么就可以推荐每个餐馆的服务员调整话术“用户点麻婆豆腐的时候问问是否点水煮肉片”。

以此等等应该还有很多的场景,但是产品只要站在食客或餐馆的角度创造价值,先从普世的刚需开始,只要站住脚,铆钉住餐馆,不容被替换,就成功了。接下来延伸功能就顺其自然了。

当然这些对餐饮O2O的思考肤浅的很,只是隔靴挠痒,班门弄斧。但是只要心中有正确的信仰,以此信仰服务行业服务用户,成功必将在不远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