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喜的孩子更幸福!如何培养一个备受社会恩宠的孩子?

作者:橄榄树

来源:公众号“她他亲子专区”

两个孩子走在上学路上,前面红绿灯路口站着一个左腿残疾的男人。绿灯了,两个孩子和那个男人一起过斑马线。绿灯倒计时只有几秒了,由于着急,那个男人走路时左右摇晃地厉害,看起来有些滑稽。

孩子A突然哈哈大笑,脱口而出:“你看那个瘸子”,引得左右的人投来异样目光。

孩子B跑过去对男人说:“叔叔,要不我帮你吧。”,他扶着那个男人,帮他在变红灯前顺利过了斑马线。

孩子A并不会因为自己言语行为被警察抓,但会被周围人不喜欢,为社会所不齿,因为这有关社会道德!

一个有道德感的孩子往往会更讨喜。与同伴相处不会抢小伙伴玩具,遇到问题会好好商量;与师长相处不会顶撞捣乱,遵守纪律;与家人相处不会说谎,会关心他人。不说伤害他人的话,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会换位思考,能体谅他人。

试问,这样的孩子怎会不讨喜?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培养一个这样有社会道德感的孩子!

了解孩子道德发展的特点?

道德发展就是指一个人涉及是非对错判断标准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一个孩子内在的情感、认识和行为,朝着社会道德标准不断靠近,就是道德发展了!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看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孩子也是如此!

一个成熟的人,愿意遵从社会规则,并不是期望得到报酬或者害怕受惩罚,而是他们已经内化自己所学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则,并自觉愿意遵从,这就是自律!

孩子的道德发展,孩子也是先认识到是非对错,并长期把这些规则内化到情感、认知和行为,这样社会道德感就建立起来了。是一个由外到内、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包含以下三种成分

第一,情感或情绪成分,包括对正确和错误行为的感受,激发道德思想和行为的情感;

第二,认知成分,核心就是我们通过学习获得是非概念及行为决策的方式;

第三,行为成分,当出现诱惑,勾引我们说谎欺骗和违反其他道德规则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上面听起来有些专业难懂,其实说白了,就是情感上我们因为害怕内疚感,所以选择遵守社会道德规则;在认识上,因为认识到什么是'对",所以选择遵守规则;在行为上,只做对的事情,自觉遵守规则。

当一个人能从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依据规则行事,而不是怎么高兴舒服怎么来,这就是自我控制的最高级表现形式,这就形成了自律。

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情感,最终就是让孩子实现自律!

道德情感激发孩子内疚感和同情心

道德发展中,情感层面最重要的积极情感是同情心,最重要的消极情感就是内疚感。

内疚感和羞愧很相近,都属于自我评价情绪,一般到两岁半左右才开始出现。这两种情感这不仅需要自我认识,还需要能够理解评价的规则和标准。

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内疚意味着一个人,没能在某方面尽到义务,感到内疚的儿童,可能会关心自己错误造成的人际后果,弥补自己的伤害行为。羞愧则更多的关注自己,而不是基于对他人的关心。

从教育的角度,我们期待孩子遵循社会道德标准时,是为了避免内疚感,而非为了避免羞愧!

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内疚而非羞愧呢?当孩子做了违反常规或社会道德的行为时,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感受到的是内疚还是羞愧。

如果父母采用训斥打骂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为,孩子更可能感到羞愧;

如果父母不只批评错误行为并指出原因和后果,鼓励孩子尽可能弥补过失,孩子则更可能感到内疚!

比如当孩子试图去推别的小朋友时,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不许欺负别人,这是不对的行为,你如果继续追她,她就会摔倒在地上,赶快跟她说声对不起吧。”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也很容易让他对被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内疚。

但是如果如果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孩子好好的训一顿打一顿,告诉他不能这么做,很可能只会让孩子感到羞愧而已,仅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不能让孩子理解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孩子就没办法形成自律,而一直停留在他律阶段!

道德认知让孩子从他律到自律

道德认知是指儿童在判断各种行为对错时的一种思维,如何促进孩子道德认知发展?

第一点,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大人。因为孩子可能从父母的言行当中,感受到这样的信息,就是规则是大人制定的必须服从,否则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长此以往孩子难以学会自律,一直需要他律。

第二点,鼓励孩子与同伴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就需要鼓励他们经常跟自己的同学朋友,讨论一些生活当中的问题,勇敢地提出质疑和问题,如果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道德话题时,积极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儿童的道德发展。

道德行为让孩子抵制诱惑,形成自律

道德行为主要是指人们面对诱惑时,采取的实际行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在没有外部监督和惩罚时,个人能够抵制诱惑的能力。

如何引导孩子做到抵制外部诱惑呢?

第一点,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如果父母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和要求,一旦孩子做得很好就要表扬,孩子就会更愿意服从父母的愿望。

第二点,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的行为违反了社会规则,父母要及时制止,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打骂,更需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产生内疚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消极后果。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比较严重,还可以暂时收回或取消他的某项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内化孩子的自我控制机制,让孩子学会自发抵制外部诱惑。

第三,经常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父母经常给孩子贴上诚实、善良、有责任感和懂得分享的道德标签,就可以提高孩子抵制诱惑的可能性,让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与其他同龄伙伴相比,担当道德自律榜样的6~8岁儿童,更可能在后来的抵制诱惑中遵守社会规则。通过自己给别人树立榜样的方式,很容易强化他们的道德自我概念,把自己看做一个守规则、有道德的人。尤其在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并为孩子做表率时,孩子都会更加愿意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

一个富有社会道德感的孩子,都会是一个正直、善良、有原则、自律的孩子。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他们都会更受欢迎,做任何事情都会感觉更顺利。他们会是被社会拥抱接纳的宠儿,也更容易获得人生的幸福感。作为家长,我们唯一的愿意,不就是让孩子幸福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讨喜的孩子更幸福!如何培养一个备受社会恩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