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笔记之五:佛山张槎塱边古村寻龙记(下)

古村寻龙

=文脉源流
现在的佛山是一个大概念:“佛山市”包括了五区,禅城、顺德、高明、三水、南海。本地人讲的“佛山”则主要指禅城区,由张槎、南庄、祖庙、石湾四个街道行政单位组成。
在过去,“佛山镇”指的是祖庙街道一带,以现在的佛山大道为界。佛山大道当年是河道,河这边是佛山镇,河对面是张槎镇。
张槎镇当年尽是农村,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各村要到广州、佛山都要经过它,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形态,在清末民初冒出了大量的富豪。
至今张槎仍是佛山禅城区的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张槎针织曾经在中国的纺织业中举足轻重。现在张槎正向物联网工业转型,创业园和互联网小镇遍地开花。世人都只知顺德壕多,却不知张槎富得更早些。张槎富二代多,但是他们多数务实低调,很少被媒体发现。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方“织梦天地”?我作为一个识途老马,凭我对经济和文化的经验,替大家寻找原因。

坐标地图

=坐标=
时间:2018年5月26日
地点: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塱边村
人员:【监督员】梁某、文物爱好者关某
行程:江氏祠堂巡访--招氏祠堂巡访。

塱边江江氏宗祠内部

时隔一周,我又来到塱边村巡访,今天运气爆棚,想进的祠堂全部都开了门。
首先来到塱沙路旁的江氏宗祠,在上集已介绍过它的外观,现在再看一下内部。因为今天是江氏各地宗亲前来聚会的日子,进门处的屏门被搬走,刚进门就见到第二进建筑上的横梁处挂着“太史”的匾额。这是由于江孔殷考取功名,因古代翰林又称太史,因此他将自己的宅子题名“太史第”。因这个前人典故,所以江边村父老特意做了这个匾。

存放私伙局物件的衬祠

佛山被称为粤剧的发源地,粤剧文化在本地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江孔殷的儿子江枫便特别爱好这项文化,经常去向大老倌请教,后来更投资粤剧团,自己也成为专业的编剧(笔名南海十三郎),所以江边村的粤曲文化可以说是渊源深厚。

粤剧文化展示

恰逢来自全国各地的江氏后人来江边聚会,村中宿老便对着墙上的资料向远道而来的人们讲故事,还用专用的电视机播放谢君豪版的《南海十三郎》剧集。

豪华的博古脊

灰雕是我国古建筑中一个很重要的装饰工艺,又称“灰批”、灰塑,内容多是山水、花草、鸟兽、人物故事等。我们常见古建筑的人字山墙两肩常有黑底白色的抽象线条,一般称作“草龙”或“草尾”。在屋脊处常会用灰雕装饰,图中是传统的“博古脊”,造型较为复杂,绘画题材丰富,色彩艳丽。

灰雕艺术

江氏祠堂是2014年新建的建筑,所以全部灰雕都是现代艺人手笔。现代可以用的可塑造型材料更多更强,所以造型立体化,表达自然产物的效果更加精彩。
很多朋友想了解这些色彩能保存多久?过去都是用矿物颜料,和国画用的颜料是一样的,色彩能够保持数十年。现在用的颜料是化学颜料,一般可保持10年。

招氏北祠

上次来基本已经将江氏的宗祠都巡过,今天的目的寻找被列入禅城区历史建筑的招氏祖祠。
我们穿过一条小巷,尽头处是一汪水塘。这里一排有三间祠堂,门口望向非常统一,明显是同一个宗族。
说到村里的祠堂,据我所知已经成为村子发展中的大问题。祠堂维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在精神意义上很重要,特别是现在正是人文意识重新觉醒的时期,轻易不能动它。即使是已经没有后人的祠堂,也要走全民表决的程序,但祠堂属于混合所有制,极难统一处理意见。
现在很多大祠堂都是当年的富贵人家祖祠,在动荡的年代越是有钱的人越是往外逃,而他们总是有些亲戚还在当地,只要存在着联系,就不可能狠下心来。毕竟改革开放以来,吸引海外游子的投资一直是村里的大方向。想别人回来投资,你就得保存好人家的祖产,否则出了一个坏例子,以后就没人回来了。

虾弓梁上的究竟是啥?
招氏北祠

不知道为什么叫北祠,即使问了村中的老人也未能理解其意。看祠堂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大门处的对联,那里必有这个姓氏的源远密码。然而招姓即使在本地也不是大姓,名人典故我一个也想不出来。

保存完好的功名石

在墙边藏着一对功名石,被古墓派高手关兄凭第六感发现。我们用水抹在石上,隐隐能看出这一块石上刻有三名举人的功名。这可能同一家人或都是亲戚,所以都刻在一起,这对后人非常有激励作用。

继续沿水塘寻找,一连发现三间招氏宗祠,但是没有一间是我要寻找的永思堂。

裕后招公祠
五角形的建筑

在巷子的一角,发现一间草绿色仿古建筑,材料明显就是现代的,形状竟然是五角形。这个祠堂重修于2006年,周围已经没有任何空间可以挖池塘,但从门口望向角度推测和北祠不是同一个族群。

招道才馆

这不是祠堂或故居。
具体它是什么作用我也没搞清楚,看来必须找村民好好问询。但是行过路过的村民大叔只是随口一说,搞得我们更加一头雾水。
里面供奉的是道家人物,应该是本地的人物,被神格化后由本地村民集资修了一个道场。因为馆里缺乏介绍,推测招道才是一个修道者,曾经有感动中国的事迹,才会被乡民供奉。相似的还有禅城的梁舍人,也是在民间口耳相传中神格化的人。

招氏宗祠
招氏明礼堂

这个宗祠也是近年重修,但是旧的部分很明显,石柱上的对联很有智慧。它劝喻招氏后人只要士农工商任一业能成都是好儿孙,这明显脱离封建社会常见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框架。

招氏并不是一个大姓,即使在佛山本地人口也不算很多。历史上佛山较著名的招姓人物也不是出于上塱村。也许因为人口数量少,生产力、竞争力受到限制,所以先辈就教导后人无论做什么营生,只要做好事做好人便是正道。

招氏三兄弟南渡故事

这个祠堂在人脉传承方面很用心,墙上的文字极多,这一个镜框里的文字收集了关于本地招氏源流的几种说法。

明礼堂楹联启迪

祠中的文字介绍村里招氏有三个堂号,其中两堂可溯是近亲,因此门口望向相同,而刚刚我们看到的北祠则是另一堂,所以望向不同。

有深意的墙上彩画

明礼堂墙壁上有一幅彩画的题材非常特别,题目是《久别重逢》,似乎描述的是招氏太公带着三个弟弟珠玑南渡,来到塱边投靠伯父的场景。


重修祠堂记录

这面碑的刻字清楚地说明了明礼堂祠堂始修的时间,前面三次修理的时间,以及最近一次重修的时间和经过。


故事石刻

如果对祠堂的规制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传统祠堂多数是三间两进、三间三进、三间两路几款。而明礼堂很独特,它是三间两进一路,在左侧独有一路用于展示墙上的石雕。

在最前面的一组雕刻为“汉大鸿胪招猛治事图。
招猛,南海人(汉代的南海很大啊),汉代大鸿胪,主管外交,接待外宾。


太祖经商图

中间一幅雕刻展现的是招氏族谱中的一个故事,指招氏太公原籍河南,因经商来到佛山。
留意墙檐上用的碌筒和滴水都是蓝色,据说古代这象征着这户人家的身份,蓝色代表商人,绿色代表平民,红色代表官宦。

太祖卜居图

第三组雕刻就讲述南宋末年招氏太公路经“江边”此地,看上了这块地理优越的土地,就此落地生根。

招氏祖祠

离开招氏明礼堂,七绕八拐后终于找到今天要找的正主“燕翼堂”。
这个建筑是在规划局名城办在民间进行普查时,由村民自愿申请成为历史建筑的,充分说明了招氏后人们对祠堂的自豪。

燕翼堂

从对联就可以了解到,此堂先祖就是珠玑南渡来投靠伯父的其中一人。燕子有北飞南回的习性,这是隐喻招家从北而来落地生根,“燕翼”应是指兄弟一起携手南渡开创基业。

斗拱式金字架

漆成红色的金字架非常显眼,雕刻着云纹的斗拱式构架我还是头一次见到。确实斗拱一般是在宫殿和神殿中应用,民间建筑是不能使用的,这可能是民国时期招氏乡贤重修祠堂时吐气扬眉一把的结果。

好文案!

似是对名城办的牌子上的文案不满意,招氏乡贤自己补充了文案。原来这座祠堂原名“招氏南祠”,和先前我们所见的北祠正好南北一对。
1920年时招氏南祠毁于龙卷风,1933年时复建,采用了新加坡归侨的设计方案中西合璧。2006年时招氏再次凑款重修。

小装饰

这座宗祠门面瓦檐上左右各有一只陶瓷制瑞兽看守,不知是否龙生九子之一。右边的瑞兽脚下台座上有“招财”字样,左边自然就是“进宝”。在祠内天井的四角瓦檐角落皆挂有铜钟,钟上似有文字,只是无法辨认。

至此我已完成任务,村中的两处历史建筑已探访完毕。据说村中还有“荔枝基”、“车公庙”两处重要的民俗地点,每年下塱村都要举办车公诞活动。

在与招氏祠堂中的老人闲聊中了解到,本地人过去经商为主,工业为辅,在清末民初时期冒出了一批富人。这就和江家的情况类似,说明张槎地区出现了一个重大机遇,被那些有积累的家族抓住。

佛山镇自古有水路网四通八达,然而张槎地接三条河流,自然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张槎人因自然形成的物流动线而受益,那些进过学堂学过读书写字和计算的人都因商业的大发展被吸纳入行。

而那些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比如没有继承家业的儿子们就因地制宜地做起饮食服务过路商旅,逐渐将张槎饮食的招牌打响。那些到广州、佛山做生意的客商记住了张槎的味道,便制造机会让张槎人到城里去开店,仅仅几十年张槎人几乎一统南番顺地区餐饮天下。“食在广州”说了近百年,然而却很少人知道“广州味道”其实源自张槎。

记得在英国、美国资本主义工业萌芽后,第一个起飞的产业便是纺织业,因为时代变迁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导致衣着变化,在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服装消费需求。
1873年西樵人陈启沅创办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先是西樵继而是张槎,先后从纺织业的风口处起飞与世界经济对接。百年过去了,张槎依然是纺织、印染、面料重镇,无数乡镇企业从这里诞生,在改革开放时期制造出无数财富神话。

互联网+产业小镇

其实近年来张槎的发展趋势已不如从前,纺织业的竞争剧烈,出口增速放缓,加上江浙地区的同行转型迅速抢占市场,令佛山西樵和张槎都压力山大。
现在的张槎依然有着交通路网的优势,村子门前就是塱沙路,前年开通的禅西大道连通了季华路大动脉,在建的地铁也将惠及张槎。在这26平方公里上,在几年内冒出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创业园、产业小镇,充分体现了张槎想和互联网时代接轨走进物联网时代的雄心壮志。张槎人本来就有钱,而且有自古传下的工商传统,未来发力极有可能后来居上。
不过作为一个吃货,还是希望张槎人发扬传统,重现沙县奇迹,重建饮食王国。

=后记

花两星期完成塱边的寻龙记,这次耗时意外的长。领导给我的辖区太大了,累得我够呛。在回程路上顺便也完成了宝砚图书馆的巡访,这一季度的任务终于完成。
前面提到在塱边我还有寻找陆氏的人文龙脉的想法,但是实地了解过情况后就不提这件事了。一个家族在当地兴旺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风气、风水、奖励机制、土地资源、地理特点等等,但是走下坡的原因往往都相同。
张槎街道里还有莲塘、大富、村头等村级单位我都走访过,因没有深入地做田野搜集,待以后有机会再行发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古笔记之五:佛山张槎塱边古村寻龙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