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这次参加输出力系统培训的第二课习得的内容。我们在学生时代总是去搜罗名人轶事,用来写作文佐证我们的观点。却往往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有属于我们的独特故事。那是我们用生命活出来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去记录自己的故事
鲁迅课桌上的“早”、爱迪生和他的一千次灯丝实验、马克思在图书馆的脚印、比尔·盖茨中止大学开创了微软、乔布斯被驱逐出董事会又回到苹果带领公司走向神话……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俗套。
我想你也不会希望在日后回顾你的文章、你的发言稿、你和孩子的对谈的时候,举例里充斥了牛顿、达尔文、马克思、比尔·盖茨。
事实上,伟人的故事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们都被细细发掘过了。
而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故事,只要我们细细发掘,也能成为激励人心的好故事。
当你行将就木的时候,你的家人、你的孩子还能从你的积累中看见你一生的样子。还能和你的小孙子说:“你知道吗,你爷爷十岁那年……”
我曾在《人生博物馆》里提到:
假如有一天,当我们从这个世界消失。 我们的孩子、孙子,曾孙,哪怕素未谋面。只要他们翻开我们的记录,翻开这三本人生之书。他们就能从这些记录上了了解,他们的祖辈曾有过怎样的生活。 他们或许会被我们的成就激励,或许会被我们的人际交往所启发,或许会从物品记录里读懂祖辈的人生美学。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在这一切记录里找到我们自己。
所以,哪怕你并不需要公开演讲,不需要说服谁,不需要和孩子来个对话,不需要书写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并为之佐证。
单单是回想和记录,也有莫大的意义。
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发现我们是谁。——修·蓝 博士
人生故事
十岁那年你发生过什么。还记得吗?
十岁那年,阿秋的家里经济还不太好,甚至背负着债务。但他们还是如约带着孩子去了一趟北京看更大的世界。黄昏的北京王府井,精英白领的人潮中,他们坐在台阶上看人流、看夕阳,谈未来、梦想和期待。爸爸说,你要好好读书,就能来这里,像他们一样去大城市,去更好的地方,做厉害的人。在这里扎根。
十岁那年,我突然决定做一个好孩子。收起我自己的棱角,好好上课,好好写作业,好好附和他人的期待和喜好。因为我放弃了。我曾经试图忤逆大人来证明:即使我不听话,你们也爱着我。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我不听话,就没有人爱我。所以我放弃了叛逆。在全家人欣喜的发现我变成一个听话柔顺的孩子的时候,我知道我杀死了真正的自己。
不想面对的过去,你有吗?
小学的时候,阿秋和学校同学集体被拉去大学城参加化学奥数培训。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想给家里打电话只能去附近居民区楼下的小卖部打5毛钱一次的电话。某次打电话,被老板多找了4块5。阿秋没声张,在扑通扑通的心跳声中捂着钱赶紧回到了学校。内心是愧疚的。但是当时还是这么硬着头皮没有去还。此后每次经过那一带,都会想起四块五毛钱。十几年后已经念了大学的她打那一带过路,还是会愧疚。有一天她终于受不了了,决定去还钱。却发现整个居民楼都拆迁了。她再也还不了这4块五毛钱了。“人生过去了,就不能回头了”阿秋说。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偷家里的钱。偷了也不知道干什么。就是想据为己有。长大了就会去买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本子小贴纸,享受那种别人觉得你零花钱很多,爸爸妈妈肯定很爱你,你一定很自由的羡慕。后来被大人发现了,被扇了一巴掌,晕眩后失去了意识。醒过来后默默自己去上学。刚好那天下午学校开班会,上台拿东西的时候老师还问起来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还当着全班的面说起我活该。非常难堪。几十年后接受了心理治疗,谈起小时候偷钱的癖好。咨询师告诉我没有孩子是小偷,孩子偷钱一定是在偷爱。几乎一半以上的孩子小时候都偷过大人的东西。其实他们偷爱是希望大人爱他们。但如果大人反过来攻击和咒骂,就会把这个偷爱的孩子变成真的小偷。当时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积累故事的三个步骤
每个故事都会有一些特定的结构:信息、元素、共鸣点。
阿秋的故事里,她会总体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用一些细节呈现出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能每个人生命里都曾经经历过。即使场景完全不同。比如在十岁那年去北京的故事里。她提到了人潮、台阶、夕阳。这些元素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提到夕阳你可能会想到电影的画面、想到自己学生时代放学的路上、想到公园里黄昏下飞扬的鸽子广场。提到台阶你可能会想到独自登山让你摔倒的那片滑腻的台阶,也会想到快迟到的时候急冲冲冲上教学楼的那个冰冷台阶。这些名词组成了我们脑海里各种不同的回忆,把我们代入了不同的故事情景里。但不妨碍我们继续理解故事。反而因为勾起了自己的回忆,而对对方的故事记忆更深刻。
共鸣一般放在故事的最后,比如十岁那年去北京。阿秋的爸爸和她说去更大的世界做更好的自己。这是共鸣点。我们每个人都曾被长辈期盼过更好的未来。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曾在某个瞬间对自己许下期待,要做更好的自己去看更大的世界。在四块五毛的故事,她说了“人生过了,就不能回头了。”所以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慎独,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有意思的是,共鸣是可以反转的。
可能阿秋长大以后,发现做白领去北京根本不是她要的。她选择了从稳定高新又轻松的行业里辞职,去喜欢的城市创业。同时背上背包被邀请到世界各地去体验旅行,写旅行攻略和游记。长大以后发现根本不存在更好的未来,只有走出来的未来和越来越好的未来。
四块五毛钱的故事里,人生过去了就过去了。四块五毛钱,多大点事。或许对方始终没发现,但是每天都很充实。也或许对方对账发现错了,然后优化了流程避免了错误。很多时候存在都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过去的。我们不需要揪着过去不放,应该既往不咎。
所以一个故事,你可以正着带节奏,也可以反着带节奏。这取决于你接下来到底想说什么。
日语里有句俗语:ものは言いよう。
物在人说。同一件事情,根据言辞方式的不同,会有不同乃至相反的含义。
说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用信息、元素、共鸣写自己的故事
利用信息、元素、共鸣写一个自己的故事,用最简单的句子写。记录在你的卡片、笔记本、日记本、云笔记、备忘app里累积起来。
它们就像一个钥匙。帮你回想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却不需要你写完整的细节。
只在你需要故事的时候。把它们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如果你在写虚构小说,还可以改一改翻转一下。
没有什么比你自己经历过的故事更打动人了。
比如我的故事里,我的信息、元素、共鸣是这样的:
信息:十岁那年否定了真实的自己,去做一个虚伪的好孩子
元素:叛逆、不被接纳、放弃、伪装自己、做乖孩子
共鸣:有条件的爱杀死我们的孩子 大人对孩子的爱附带交易条件,带来伤害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信息、元素、共鸣是我们自己,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作为索引记忆而用的小型书签。
所以这份书签,是我们自己的记忆密码。给别人看别人未必能看懂。
需要你在使用的时候二次加工,去还原整个故事。才能作为文字故事或者语言故事表达出来。
而听的人,会从你的故事里提取出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共鸣。这并不是你能控制的。你只要做到你的故事和你后来的观念能够自恰即可。
讲述自己的100个故事
从自己的生命中找一百个故事。
相信我,并不难。
你只要每天花5分钟写一下信息、元素、共鸣即可。
在你没有头绪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空间、情感各个维度去思考你的故事。
小学1、2、3年级里,有没有一个你记忆深刻的故事?
小学低年级(1、2、3年级)里,有没有一个你在家里发生的开心故事?在邻居家里发生的开心的故事?在学校发生的开心的故事?在家里发生的尴尬的故事?在邻里发生的嫉妒的故事?在学校发生的兴奋的故事?
中学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在你家里发生的开心的事?在学校发生的开心的事?在兴趣班培训班或者学校团体里发生的开心的事?在学校里发生的尴尬的事?在学校里发生的自卑的事?
在你的城市里,你大学的城市里,你去旅游的城市里,你工作的城市里,你出差的城市里,有没有来自你各个年龄的故事,无论开心、愉悦、向往、嫉妒、自卑、尴尬、惆怅?
在你想象出来的世界里,有没有你各个年龄里的,各个场景里的,各种情绪的故事?
这些条件排列组合一下,几百个故事都有了。
除了时空排列组合,还有一个方法能帮你获取记忆里的故事。
比如,你在看得到、听书、看微信文章的时候,会不会勾起你的回忆,想起一些和文章主题相关的不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积累下来。写成信息、元素、共鸣索引。
这些故事都是你的情感资源。总有一天能为你的文章增添精妙绝伦的一笔。
这里,我想以阿秋的金句结尾:
将人生故事挖掘到极致,让分秒变珍贵。
最后,一个彩蛋:
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记录你的先生的、孩子的故事。在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们做礼物。应该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