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字塔原理有感

      在写感悟前容我先分享一则趣事,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我放弃纸质书籍下载了电子版,比较有趣的是可以在喜欢的文字上面画下划线并作一些批注,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同时也能看到其他书友留下的各种感悟,体会他们那种感慨万千、跌岩起伏的情绪。其中一位书友的签名引起了我的兴趣“皓首穷经,方悟读尽诗书无所用”,读书无用?实际上这位书友已经阅读了1351小时,读完121本书,书中的乐趣与智慧只有个中人才能体会。

    金字塔原理一书比较有意思,开篇就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娓娓道来,用于说明思维逻辑与事物的联系关系。大脑会自动将我们看到或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这类事物都存在某种“共性”。“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相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相近。比如:汽车、花瓶、美女、小孩、口红、灯塔,当大脑接收到这些词语或事物时会自动将其联想组织到一起,小孩抱着花瓶,美女涂着口红,汽车停止灯塔等,然后联想记忆,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原理有两个满足条件,一是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二是必定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本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用以说明一次记忆不超过7,奇妙的数字7,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原文中的小故事吧。

      假设你决定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出去买一份报纸。

    “我想去买份报纸,你有什么要我带的东西吗?”妻子在你走向衣架拿外衣时说:

    “太好了,看到电视上那么多葡萄的广告,我现在特想吃葡萄,也许你可以再买袋牛奶。”你从衣架上拿下外衣,妻子则走进了厨房。

    “我看看咱们家的土豆够不够。对了,我想起来了,咱们已经没有鸡蛋了。我看看,对,是该买一些土豆了。”你穿上外衣向门口走去。

    “再买些胡萝卜,也可以买些橘子。”你打开房门。

    “还有咸鸭蛋。”你开始按电梯。

    “苹果。”你走进电梯。

    “再买点儿酸奶。”

    “还有吗?”

    “没有了,就这些了。”

    如果不重新读一遍上面的文字,现在你还能记住妻子让你买的9样东西吗?大多数男人回家时可能只买了报纸和葡萄。

    当我看到这里时已经开始忍俊不禁了,很难想象只买了报纸和葡萄的男人回家之后要承受怎样的暴风雨。这则故事就是本书要传达的一个重要逻辑——分类记忆。

图片发自App

      奇妙的数字7,这个术语是由乔治·A·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提出的。他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另一方面本书从两方面介绍金字塔的结构,一是至下而上表达,结论先行,根据逻辑关系,归类分组信息,形成横向大类,抽象层次结构,形成纵向金字塔结构。二是自上而下思考,总结概括,文章从自金字塔的顶端开始,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论点后论据,自上而下地沿着各个分支将作者的思想一层一层呈现给读者。

图片发自App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由于金字塔结构的规则非常明确,如果在开始写作之前,你就已经完全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就可以更容易地将要表达的思想组织成规范的金字塔结构。但如果主题不明,思想不清晰,往往会中途停止无法进行下去。

    “想清楚,说明白”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当我们与人沟通时,如何组织语言,用最短时间讲清观点,让听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仅仅是了解金字塔原理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

    书海浩渺,有舟可渡;手不释卷,勤读致远,读书的乐趣还需要诸君独自去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金字塔原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