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拼尽全力,却只能成为二流?多少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木心也说:“人来到世上做什么?看最好看的,吃最好吃的,爱最可爱的。”

大多数的人的想法大概都是这样。

从小,父母给我们的教育就是:读书要读世界名著,交朋友要交班上最聪明,学习最好的小朋友,各项生活用品给我们的都是家里能买得起的最好的。长大了,我们要进最好的大学,进最热门的公司,将来要娶或嫁最漂亮,最优秀的伴侣。

而对于那些二流的,不那么优秀的人或物,我们通常是不屑一顾的。

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界实在是太小了。唐诺提到过许多读者眼中的“一书作家”。在许多人眼中,梅尔维尔只写过《白鲸》,塞林格只有《麦田里的守望者》,马克·吐温只有《汤姆·索菲亚历险记》,纳博科夫那灿烂的人生只有一部《洛丽塔》。同样的,在许多人那里,篮球场上只有迈克尔·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勒布朗·詹姆斯;全世界的公司只有世界五百强,身边的朋友只有那些长得漂亮或才华横溢的几个人。

有人会理直气壮的说:“这样有什么问题吗?人生苦短,我们为什么不能只挑最好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这本书或这个人很一般还要去接触?”

只看那些最好的,你不会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最好。我一向认为成功不过只是“功成”。

就像海明威那本被大多数人嘲讽的《过河入林》,全世界的评论家都说这是海明威的江郎才尽之作。但加西亚·马尔克斯却说:“<过河入林>是最海明威的小说,在他的任何作品中也没有留下那么多关于他个人的东西。”是的,这本最失败的书也许才是海明威自己最真实的表达:成功毫无价值,书中主人公的死亡甚至也就是将来他自杀的源头。

正是因为《过河入林》如此失败,才带出来那著名的《老人与海》。那位在海上横扫千军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整整84天抓不到鱼,最后经历几天的搏斗终于抓到一条十八尺的超级大马林鱼,却在返航途中被鲨鱼劫掠一空,只带回一副巨大的鱼骨头的时候—那鱼骨头就是《过河入林》。那些凶狠的鲨鱼就是那些评论家们,老渔夫居住的古巴就是海明威最后的居住地。没有《过河入林》,不会有《老人与海》。

人人都想在镁光灯下,然而在镁光灯之外还有许多的事情可以做。而且,没有那些镁光灯照不到的阴暗角落,又怎能成就镁光灯下的辉煌?

篮球场上,一直都有所谓dirty works,脏活累活。比如在内线卡位,抢篮板,为持球者挡拆,无球掩护,等等。这些工作重复,费力,不会被人关注。然而这些又是任何一支球队不可或缺的工作。传奇球星摩西·马龙说过:“得分手可能会有起伏的夜晚,篮板则永远在那儿。”

我们不会忘记在摩西·马龙最辉煌的1982-83季,他的76人在总决赛4比0干掉了拥有魔术师约翰逊和“天勾”贾巴尔的湖人。在那个系列赛,摩西·马龙场均26分18篮板——在决定胜负的第四场,摩西抓到23个篮板,其中第四节10个篮板。正是他的篮板球成全了“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的最后时刻连得7分,锁定了这个冠军,以及摩西唯一一个总决赛MVP。

我们都想成为一流,成为最好。可事实是,相比二流和不入流,一流在这个世界少之又少,又何谈最好。这个世界当然需要莎士比亚,《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需要超级巨星;需要世界五百强;需要顶尖的大师。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过河入林》,《香水》和许多不入流的作品;同样需要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同样需要那些也许注定没什么作为的小公司。往大了说这叫生态平衡,往小了说,一个满是伟大的世界,是不是也太虚假了?

有的时候,我们总感到焦虑,不甘,为什么自己不能做的最好。其实恰恰是我们专注最好,而忽视了身边的那些二流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从二流到一流的过程,也就不明白,为什么失败会被很多人如此看重。

这就是二流的价值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拼尽全力,却只能成为二流?多少人都是这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