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专注力

图片发自App

《三重专注力》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社交与情绪学习运动发起者,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之父。

未来的社会,人工智能将改变学习的规则,因为机器人将取代人的双手完成技术工作,计算机将取代人的大脑完成逻辑与决策。未来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和智力层面优中推优的人,每个人都要学习做那些机器人做不了的事情。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与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追踪脑科学与教育前沿研究20余年,提出一切学习的根本框架,为学习者构建智力与情商协调发展的“三重专注力”:关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

关注自己

对于成年人来说,知道自己有什么感觉以及探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基本上是自然而然的,但是这项基本的内在觉知力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美国纽黑文市一所中学里有一个简单的练习,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早上来到课室,他们把椅子摆成一个圆圈,老师让每位学生向班里的同学描述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以及产生的原因。这是帮助孩子们去练习并掌握自我觉察的能力。自我察觉就是专注于我们的内在世界——我们的思绪念头和感觉。

当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到他们最重视,或最吸引他们的事情上,他们就与自己的兴趣真正连接起来了,这令他们全神贯注并展现出高度的学习动机,正是这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内在动机”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去了解他真正想学的是什么,以及想学的原因。如果学生只是跟随、听从老师,依照老师设定的目标学习那些所谓“应该”去学的知识,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上学只是配合他人的计划和指令,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内在渴望。

“呼吸训练”有助于让孩子心绪平静稳定、注意力集中。练习很简单:让孩子躺在床上,拿着一个喜欢的毛绒玩具放在自己肚子上,吸气的时候,就看着这个毛绒玩具升起来,数1、2、3、4,然后呼气的时候,再次数1、2、3、4,这时候毛绒玩具随着他们的呼气降下去,持续几分钟。

培育孩子的爱与关怀同情之心

仅仅只是知道他人怎么想、怎么感觉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乐于助人。这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仅让孩子去学习所谓的优良的道德准则还远远不够,需要的是知行合一,而这一切从同理心开始。

同理心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认知同理,理解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了解他人的想法、视角、观点和心智模式。第二类是情绪同理,感知他人的情绪,知道他人的感觉。第三类是同理关怀,能够付诸助人为乐的行动。

培养孩子做出决策

不同的年级都可以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比如二年级学生,老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觉得另一位同学拿了你的笔,该怎么处理?哪些方式让情况好转?什么样的行为令情况变槽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你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担任了某角色,但你怯场了,该怎么办?类似的问题都是孩子在学校生涯会碰到的真是棘手的情况,能够清晰地考虑这些问题,并分析多种可能性,从中筛选,进而找到最佳的回应和处理方式,这样的思辨能力是在整个人生中做出明智选择和有效决策的基础。

系统察觉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系统无处不在,家庭是一个系统,学校是一个系统,一个操场也是一个系统。当我们尝试去理解一个系统的时候,首先的一个挑战来自起因与结果、行为与后果,它们往往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在社会系统的领域理解复杂问题还有另一层面的复杂性需要考虑,那就是不同的人和群体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

系统思考者的习惯
1、当检视分析因果关系时,意识到时间滞延的重要性。
2、能够识别出预期之外的影响,及其发生于何处。
3、改变视角来增进理解。
4、能够识别复杂因果关系中的循环性和相互影响。
5、能够识别出系统的结构影响行为。
6、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理解去识别高杠杆的行为。
7、使得假设浮现并测试假设。
8、检测结果并根据需要调整行为,逐步接近目标。
9、尝试去理解更大的图景,或者说大局观。

现在的孩子往往是被教育、被学习,特别是家长让孩子盲目地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而这些并不是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兴趣才能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最好的方法。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有动机在驱动,有内部动机,有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就是考试的压力或父母的压力、奖励,这种外部动机很容易消失,如果孩子仅靠外部动机来学习,那么一旦外部动机消失,学习动力就不在了。而内部动机就是对每门课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因内部动机而学习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也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这本书推荐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看,这是新的教育理念。书中也提到了当前中国教育的情况,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陈旧、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还不能充分认识学生的能力,还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差异。
最后,希望中国的教育能迎来真正的改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重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