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符号学》——阅读联想:新生代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符号

书籍展示

一、作者的研究角度——从语言学研究切入传播符号学领域

    作者余志鸿是从语言学研究进入到传播学和传播符号学领域研究的。 本书前言作者便介绍到他一直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每吟咏唐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等文学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具有生命的自然界,风雨冰雪,日月山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能爱能恨,敢说敢想的“人”。我们不也和作者的感受一样吗?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作者高明于我们的一点是他渐渐跳脱“明月”“风雨”“梧桐”“桃花”“鸳鸯”“山水”这些词语表面上的直指意义,进而发现它们只是一个个带生命的符号,联结着作品作者强烈情感的心灵,从而也进一步发现语言不仅仅指示客体事物,更是人类心理和思想的代码。

    从儿童时代到步入成年,从书本的识字开始,我们学习各种知识,也从生活的经验中学习社会知识。人类的知识,按获取的方式大概可以分为感觉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前一方式获得并得到人们经验认同的一般称之为“常识”,后一方式获得并经过现实验证的一般称之为“科学”。但是,我们很快发觉,无论是常识还是科学,都必须通过“符号”做中介,才能传播,才能进入个人的灵魂世界,才能成为社会的共享财富。

    作者看来,在人类所有的知识中,无疑最具有共享性的是“语言”知识。这里不是指“语言”这个东西自身的知识,而是指“语言”承载和传递的知识,即“语言”的每个单位里蕴涵着的人类认知世界的知识,整个“语言”系统便是整个人类的全部知识。没有被人类认知的世界的那部分,没有语言化,就不是“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类“知识”的全部;人类的一切“知识”正是靠着“语言”的包装而进入人类心灵的。

    我们意外地发现,原来人类的“知识”竟然是一个无限博大的循环:甲词被乙词定义或描写;乙词被丙词定义或描写,丙词又被丁词定义或描写;……乃至最后被定义或描写的词回过来去给未定义的词下定义或描写。我们对语言的这种分析,也进一步促使我们作如下思考:人们在现实中使用的语言,都立足于个人的感觉知识——语言常识;而个人感觉是我们全部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又使我们进入深层的思维,使我们远离实体事物的直接意象而达到事物的本质,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基于此理解,作者认为以往我们还没有能在最广泛基础上——所有人所共有的、超越任何个人感觉来确立科学意义上知识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传播符号学。

二、我的联想思索——新生代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符号学

网络流行语

    作者在书中举例了诸多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来阐释相关传播符号学的观点。作者独特的切入角度使我联想到如今在网民群体中流行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通常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 BBS 时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它从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最鲜活生动的部分。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的变体,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和发展机制也是一种符号学现象。

    很多网络流行语 ,比如“做人不能太CNN”、“范跑跑”、“很黄很暴力”、“盘他”等,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与作者余志鸿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与传播都基于个人感受的现实性。

    现代语言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提出了符号学的 “二元关系论”,二元关系理论的核心即符号皆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符号意义的产生便由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决定。新生代网络流行语凭借着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的天然联系,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传播符号能指的“第二次”诠释。经过二次诠释的网络流行语经过网络土壤培育后迅速膨化长大,进而反射进入全民语言,再次介入现实生活语境。而网络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和互动性为网络流行语的蹿红提供了相对民主和自由的语境。在如此强大的复制能力和传播潜能下,用户通过简便的点击、回复等操作便可迅速达到制造热点的效果,网络流行语一日蹿红、转瞬远播的现象已不足为奇。

    再次,从符号产生的效果看,新生代网络流行语所指称的事件在现实世界中的时效性、影响力随着流行语的流行不断扩大。 从这个角度看,新生代的网络流行语从表象到隐喻再发展到象征符号,充分表现出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张力以及符号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在多元文化并行的今天呈现出网络文化独有的非常态下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种特殊语境下具有独特形式和规则的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仍然要受到政治因素、技术因素和个人和群体心理因素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化和象征化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观照,是网络公民在狭窄的公共言论空间中,为了寻求对权力话语的反抗而进行的 “集体发声” 和 “话语狂欢”。网络流行语意味着一个新的语言世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犹如网络社会的本质特性在于狂欢性一样,网络语言实则也是一种狂欢,只不过它主要是一种语言狂欢。狂欢的精神实质,便是灵魂脱离自我之后的激情澎湃状态。可以说,狂欢式感受而非狂欢活动才是狂欢的本质所在。网络流行语所构成的狂欢,其主要媒介是语言符号,在网络流行语所体现的语言狂欢中,个体与现实社会则是处于紧张和矛盾之中。网民们通过网络流行语所进行的激情狂欢,并非是出于对幻觉或幻惑的痴迷,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嘲讽。这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要情感基调。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使用群体日益增加,网络流行语不可避免地存在符号能指混乱不清、所指隐晦不显以及不规范和粗俗的问题,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符号体系的使用,仍然需要更多人从各个专业领域对其进一步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引导规范,使得网络流行语充分展示其良好的语言符号意义,给网民群体提供娱乐又便捷的传播符号的同时,丰富传播语言符号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符号学》——阅读联想:新生代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