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青年。

我们常常对问题的了解是抽象的,可是当你把这种抽象的了解变成了画面的时候,变成电影的时候,那个了解就变得触目惊心。当电影中的某些情节触动到人类共同的泪点时,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印度,印象中是一个脏、乱、差的国度,经济条件落后,环境脏乱,犯罪率极高。但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我对它却充满了好奇:一个如此穷困潦倒的国度,为何能如此励志,又如何能拍出如此有深度的电影。于是我很想了解这个男人生活的地方,很想感受一下这个印象中并“不好”的国度。

   英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他的名字叫约翰逊,他有一个有名的学生叫包斯威尔。有一天,包斯威尔对他的老师讲:“我们去爱尔兰的都柏林玩玩,好不好?”他老师说不去,包斯威尔说,我们去爱尔兰去看看,好不好?老师说不去。包斯威尔说:“不值得看吗?”老师回答:“值得看,可是,不值得跑去看。”

  这个故事深深的影响了我。所以,我没有去印度,而是在关于印度的知识海洋中漫游。

知乎输入印度二字,首先出来的人物就是甘地。

他作为印度人民的领袖,圣雄甘地不像其他的国家领导人,没有任何野心,只为人民考虑。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仍旧选择继续对印度殖民统治时,甘地才终于明白,英国人并不会真正地让印度独立,想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靠印度人民自己的努力。

当思想发生了转变的时候,行动也就自然会变得十分坚定。甘地从英国殖民的忠实追随者转变成为了英国人的不合作者,为了让印度成功地实现独立自治,甘地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发起全国范围内的非暴力抵抗运动。无论英国殖民者怎样的血腥镇压,甘地始终没有选择妥协。虽然曾经也一度宣布暂缓抵抗运动,但那也是为了保护民众不会受到殖民者的伤害而已。

等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甘地提出了让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多次组织人民发起不合作运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面临一个众志成城的印度国家,英国殖民者也显得有心无力,最终英国殖民政府也只能无奈地同意印度独立。

  甘地的伟大在于,自己先觉知到了思维的错误,然后自己先改变,改变完后再带领着人民群众一起改变。结果就是印度人民用正确的思维,使用正确的方法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


有人给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奋斗》中做了一番统计,发现其中每个字都害死了若干人。如今,德国人在二战中的一切劣迹都要归罪于希特勒在坐监狱时写的那本破书--我有点怀疑这样说是不是很客观,但我毫不怀疑这种说法里含有

些合理的成分。总而言之,人做一件事有三种办法,就以希特勒想于的事为例,首先,他可以自已动手去干,这样他就是个普通的纳粹土兵,为害十分有限;其次,他可以支使别人去干,这样他只是个纳粹军官:最后,他可以做蛊惑宣传,把德国人弄的疯不疯、傻不傻的,一齐去干坏事,这样他就是个纳粹思想家了。

说来也怪,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沸腾的人,起初,我也非常向往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但最近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这真叫邪了门。

  电影中,马哈维亚是一位疯狂的,把自己的女儿当成自己梦想承载工具的父亲而已,一位随时让村民嘲笑的人物罢了。而两位女儿也开始了不断的反抗。似乎大家都是对的,只有马哈维亚是错的,他犹如无情的魔鬼。但事情出现了转变,两个女孩在参加朋友的婚姻时被自己的父亲搅局,新娘朋友的话,让这位父亲的父爱显露了出来。印度的女孩被视为累赘,十四岁出嫁,与一位自己素未谋面的丈夫共同生活,一生有干不完的家务,只能与锅碗瓢盆过完下半生。父亲虽然将自己的梦想强制按在自己女儿的身上,但也负责任的为自己的女儿开辟出另一条人生道路。

 但,这部电影最打动的我地方,不是父亲教育女儿成为世界冠军,而是这位年仅14岁将要出嫁的女孩对吉塔和巴比塔产生影响的对话。事实上,改变她们的不是马哈维亚的教诲,而是这位14岁姑娘对假如不训练,未来将会发生什么的阐述。

之前,她们讨厌训练甚至为了逃避而想出各种方法,如今,就算上课也要玩哑铃。之前,她们讨厌喝牛奶,如今,不喝都不行。之前她们讨厌凝土,如今,不闻着泥土的味道都睡不着觉。所以,表面上看她们改变了行为上,实质上,她们思维上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喜欢萧伯纳的朋友一定记得,在《巴巴拉少校》一剧里,安德谢夫先生见到了平时很少见到的儿子斯泰芬。老先生要考验他的能力,就问他能干点什么。他答道:干什么都不行,我的特长在于明辨是非。假如我理解得对,斯泰芬先生是说他在伦理道德方面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安德谢夫把斯泰芬狠狠损了一顿,说,你说的那件事,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当然,这位老爷子不是在玩深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明是非,就把与有关的一切事都摘清。这是最高的智慧,绝不是最低的一种。


写到此时,我真庆幸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甘地和希特勒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所谓的知识分子,有能力分辨是非,并且很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结果,甘地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解放,希特勒带领德国人完成了对犹太人的6百万屠杀,6百万人?什么概念?犹太人喜欢带戒指,有一个美国大兵在战俘营里随便用双手就能捧起一堆戒指。

 戒指套在了那位14岁的女孩手上,开始的锅碗瓢盆的婚姻结束了希望的青春,她用青春最后一点力气向吉塔和巴比塔呐喊。你们不要放弃这条艰苦的路,因为只有苦才有机会摆脱像我一样的悲惨的命运,你们要加油,为了你们,为了我,为了我们。

马哈维亚在最后一场比赛之前对女儿讲,“明天的策略就有一个,记住,那就是让人们记住你。如果你拿的是银牌你迟早被遗忘,如今赢了你就会成为榜样,而榜样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由此,吉塔发出心念,我不要戒指,我要奖牌。

  随后,我又重新翻看了一边民国版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发现坏蛋确实比我努力的多,并且他不要奖牌,甘地也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摔跤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