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土豆一词于两岸用法相异。在台湾,土豆一般指的是花生,而大陆则是用来指称台湾所谓的马铃薯。在同文同种的两个语境中,这样的差异值得讨论。

两岸本就在许多词汇上有差异,例如,台湾随身碟在大陆称作U盘、宽带和宽带、打印和打印等等(这也是为何当时在台湾交报告给老师,虽然用的是繁体字,老师仍然看得出来数据源是大陆的原因。)

土豆一词,却是指向不同的物品,会有这样的情况,可从许多层面略加探讨,从「土豆」这一命名来说,它的意义较为抽象,即「长在土里的豆状农作物」,故多农作物都符合「土豆」的特性;在两个本无交流的语言系统中,大陆老百姓指马铃薯为土豆,台湾农民指花生为土豆,成为各自的专有名词。在每一个语言系统中,都有较为抽象的词和具体指称词,而且存在许多不同程度偏向两端的词。若向着前方一群人喊「先生」,只要是男士都会转头;若喊「陈先生」则只有姓陈的会转头;若直接指名道姓,则转头的人或许只有一个。(排除有好奇的人会转头的情况。)由此可知,「土豆」由于本身意义较为不明确,在同样是汉语的两种不同语境就有不同的用法。这里要注意的是,如「XX」这种形容词-名词结构的名称一般意义也较不明确,在理论上也可能于两地指称不同事物,但讨论词汇用法时必须紧扣实际状况,才不致落入理论窠臼、自我封闭。

而这种不同的用法,也表明着两岸文化间的隔阂,与很长一段时间交流的停滞不前。而最近十几年,两岸社会交流和经贸往来,或日剧、韩剧(翻译字幕)和陆剧在网上的传播,大陆用语却已经渗透至台湾(在台湾仍有些人以为土豆网的土豆指的是花生)。但「土豆」是庶民农作物,并不是网络常用词汇,在中文的文学传统中也没有明确的象征,所以大概要亲身接触这两种不同系统的人才会发觉。以上述可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文化交流时,会因交流种类、程度种种不同面向,而造成不同词汇交流的速度产生差距。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词汇的交流情况,推断两种不同文化接触的程度和面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