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繁杂的社会中,如何才能避免被无意义的娱乐耗去时间,让每一天的时间都成为你成长的时间复利?
答案是: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听上去很宽泛,但实际上核心也就只有三样东西,清单、日历和资料。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兵马和粮草,清单+日历是兵马,制定计划、分解目标、每天应对每种事情,就靠它们。
资料或者说个人知识库就是我们的粮草。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一篇文章,或者准备一段说服别人的说辞,即便在清单上写上100遍,闭上眼睛想几个小时,如果平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也搞不定,所以日常资料的积累很重要。如果个人知识体系足够丰富,当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时,可以让我们做到信手拈来,节省大量的时间。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很多人在高中时代都被数理化“蹂躏”过,为了能在考试中顺利拿高分,一遍又一遍重复记忆那些公式,不断地重复做练习题,终于在期末时拿到了目标成绩。然而在上大学后或者3年5年之后,以往记忆的东西,会随着我们的不使用逐渐记忆淡化,一直到我们难以记忆起来。
直接记忆,将理论知识塞进脑袋,在高中时代使用还尚有意义,因为不管有用没用,反正先记着帮我们应付高考就可以了。
但是当上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后,这种方法反而令人烦躁不安,因为不管在当下记忆多少东西,未来的某一时刻也会逐渐忘记干净,这也正是某些人鼓吹的“读书无用论”的由来之一。
对此,《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这本书的作者李参给出了很好的思考,她说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我们的大脑,有很多好的想法。只是有时候,太多的杂事让我们心烦意乱,我们没有办法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和创造。而找出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来,先内反省,让大脑也安静下来,仔细梳理,同时将这些好的想法移出大脑写下来,让我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得见,那些好的想法,就好像被挖掘出来的金矿,闪闪发光。”
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即便是经过去其槽粕留其精华,筛选出来那些能被称之为知识的内容,也非人力能完全记下来。相反,我们能记住的东西很少很少,如同沧海一粟。即便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也没有人敢说掌握所有的知识。
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去记忆呢?当需要时直接翻出书本或网上搜索岂不是更好?因为读书、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和创造。经常读书的人不一定善于思考,但善于思考的人肯定是经常从书中或其他渠道中获取知识的。
搭建个人知识体系,让印象笔记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记忆,也比不上电脑存储的东西多,也不及其高效。所以我们更应该善于利用自己大脑的优势,而大量的知识存储则交给外链的笔记。
相比手写笔记本,电子笔记本更适合作为知识存储容器,这主要是因为电子笔记的便携性,毕竟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外出。另外,手写笔记在知识检索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使用电子笔记本存储知识,帮助我们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是最好的选择。
PS:目前市面上的电子笔记本,适合搭建个人体系的,也是个人认为最好用的只有2款,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目前个人更喜欢前者,所以接下来以印象笔记为例。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让印象笔记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这里我总结的方法是“搭框架-填内容-打标签-检索调用”
1.搭框架:
所谓的体系,无非就是结构化的归类,如果只是零零散散的文章,称不上知识体系。所以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是搭框架,梳理好知识的分类,如同一颗树木的生长,先有树干,再后枝干,再开出繁茂的绿叶。
(我的印象笔记分类目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搭建框架过程中我们不能对知识进行极其细分,如果这样做,只会不断陷入纠结分类过程中。
我们需要进行取舍!《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书中作者李参提醒道:
“知识体系和我们的个人目标与关注点有关,你的目标决定你的关注点,根据关注点,我们会有所取舍。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2.填内容:
当我们搭建好知识体系后,我们就可以像吸铁石那样,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都“吸”进来。
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后,在印象笔记中摘录下书中有用的内容,记录下读书时的所思所想。
每当与比自己厉害的人聊天时,每一次聊天都可以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别人的一句话或者行动所示,可能对你就是某方面的启发,这些都可以使用印象笔记记录下来。
或者当我们在微信、微博等看到有用的文章,也可以收藏进印象笔记。
甚至还可以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专属的“人脉管理系统”,记录对我们有用的电话信息或邮件又或者聊天记录。
随着我们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的知识框架将会变得越来越有内容,越来越丰满。
3.打标签:
网络上不乏“干货”内容,但绝大多数人仅限于“收藏从未停止,学习从而开始”的状态中。
要想知识有用,不能仅限于收藏这一动作。所有收进我们印象笔记的内容,需要进行整理,即需要进行归类、打标签。
我们可以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收集箱,将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内容都放在收集箱中,定期每天或每周对收集箱进行加工处理,有用的文章提取有用的观点处理,打上标签,移去对应分类的内容库中,直至收集箱被清空,让收集箱回到归零状态。
4.检索调用:
通过搭框架-填内容-打标签,我们已经搭建好个人知识体系,逐渐让印象笔记成为我们的“私人图书馆”、“第二大脑”了。
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为何出发!
知识只有用起来才会有价值。
经常调用笔记中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工作和学习,才能将印象笔记的作用最大化。
善用印象笔记,快速进入工作流状态!
“排除一切杂念的任务工作流:将精力专注在当前任务上,做事情可以降低很多干扰。”——李参
时间管理,重在管理好时间。而当下有很多东西是“kill time”,即浪费时间的。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正在看一篇微信干货文章,突然一条短信或微信消息或一封工作邮件弹出,有时候不得不退出阅读先处理消息。又或者在阅读文章时,资讯软件弹出一条有趣的资讯等让我们分心。
专注,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所以我们很难做到长时间的专注。在专注过程中弹出的消息、收件箱中未处理的邮件、甚至杂乱的办公桌都可以让我们心烦意乱,无法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我们不妨善用印象笔记中的“清单”和“收集箱”,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微博上的资讯、待处理的邮件等等,不妨将可能有用的内容都收藏到收集箱中,每天抽一段可以不被打扰的时间出来进行处理。
这样我们可以避免被海量的信息干扰,也可以从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或媒体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填充到自己的“第二大脑”中。
(完)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锴哥视觉”,与你分享实用工具推荐、高效学习方法、高效笔记方法、读书笔记、个人成长、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