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符离之战:南宋时第一次全线出击,为何惨淡收场?

宋孝宗赵昚,历来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他为岳飞平冤昭雪,矢志收复北方失地。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懦弱无能的宋高宗赵构在位时打赢了采石之战,他即位之初,却在符离之战中被迎头痛击。究竟是用人不慎,还是国力不济?孝宗这一生,实在有太多无可奈何。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场粉碎孝宗北伐梦想的战役。


前戏:士气高昂,首战告捷

说起这场战役,必须说到主帅张浚(1097—1164),这个曾经统率过岳飞和韩世忠的男人,此时成为孝宗不得不倚仗的人。张浚不是陷害岳飞的那个张俊,但他也间接害过岳飞,传说是汉朝张良、唐朝宰相张九成后人。一生提拔过吴玠、刘琦、岳飞、杨万里、虞允文一群文臣武将,却也提拔过秦桧,终南宋一代,对其多有溢美之词,称赞他忠心为国,坚决抗金,却在后世大遭诟病,忠心也无法掩盖他才能上的不足,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就曾说他:“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

1162年6月,宋孝宗即位,35岁的他正值年富力强,召回张浚、虞允文等一大批主战派,把秦桧党羽赶出朝廷,上下一心,像打了鸡血一样准备大干一场。



张浚被任命为江淮宣抚使,大军分别驻守濠洲(安微凤阳)、泗州(江苏盱眙)、庐州(安微合肥)等地。到第二年(1163年),即隆兴元年四月,他命李显忠、邵宏渊分濠洲、泗州两路出击,张浚把指挥部设在盱眙,十三万大军威武雄壮,杀过淮河。开局其实很顺利,李显忠当世名将,很快攻下了灵璧(今安徽灵璧),邵宏渊那边却攻虹县(江苏泗县)久攻不下。李显忠就去帮了一把,金国贵戚周仁和蒲察徙穆出城投降。

但是这时,邵宏渊反而不乐意了,因为功劳都是李显忠的了。《续资治通鉴》记载:“宏渊耻功不己出,会有降千户诉宏渊之卒夺其佩刀,显忠立斩之,由是二将不协。”

过程:将帅失和,军心涣散

两位英雄前期发育良好,让宋孝宗很欣慰,他亲笔写下慰劳信给前线将士。但随即,金军也大举南下进行反攻,来真的了。李显忠不久后被任命为淮南、京畿、河北诸路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于是邵宏渊心里特别不满,和李显忠失和。

看到两个主力干将这么闹矛盾,孝宗和张浚无奈,干脆封了两个元帅,让他们各统所部。

李显忠像

五月十四日,李显忠部抵达宿州城下。(宿州和符离是州县同城)灭掉出城之敌数千,团团围城。他和宏渊商议攻城,这个元帅却不配合;

十六日,宿州城破,出于抢功原因,邵宏渊才带兵过护城河攻城;

但是仅仅四天之后,二十日,李显忠就成了守城方。金军统帅纥石烈志宁分三面包围,这个人是金兀术的女婿,其实是个劲敌,但李显忠也有自负神勇的傲娇情绪,竟也没有放在眼里;

本来这一天,张浚已经以盛夏炎热、人困马乏,不宜连续作战为由,令李显忠撤军了。但李显忠此时已经出城迎敌,并击败纥石烈志宁万余精兵;


此时,金军副统帅孛术鲁定方也率十万人赶来增援,却被李显忠一战斩杀。

连日的作战,金军又不断增援,李显忠只好约邵宏渊合力出兵,邵宏渊却作壁上观,还对着士兵乐呵呵地说:“天太热了,扇扇子都不凉快,何况披着铠甲打仗呢?”(见于《宋史·李显忠传》)。主帅如此,士兵的消极情绪就更甚了。于是宋军更是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溃败:北伐无望,俯首称臣

面对猪一样的队友,李显忠只能苦苦支撑。二十一日,他亲率万余步骑兵出城,和金军短兵相接。他往来冲杀上百回合,斩杀五千多人,但终于没有顶住,败兵逃回宿州城。

二十二日,再次大败,宋军丢盔弃甲,四散而逃,尸体相枕藉,损失了四万五千人。到二十三日时,李显忠最后打退敌人的冲锋,竭尽全力。此时邵宏渊还有殿前司统制官张训通等将已经逃了,他只有一声长叹:“是老天不让收复中原吧,为什么这么困难!”只好放弃宿州。


最终,只有20天的符离之战以宋军全面溃败而告终,武器、粮草统统送给了金人。孝宗不得不将张浚、李显忠、邵宏渊降职,启用主和派的汤思退。张浚去世后,金军部署重兵南下,一路攻占楚州、濠洲、滁州,孝宗不得不和金国和议,这就是“隆兴和议”,和议规定宋金为叔侄关系,承认了金朝对泗州、海州等六州的占有,只有“岁币”减少了一点,减少了5万两银,5万匹绢。

符离之战看似持续时间不长,却给了孝宗沉痛一击,它让主战派在朝中失掉了话语权,只能维持现有局面。究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力量分散,难以集中。南宋方面,集中力量,上下一下,物资齐备,真的很困难。典型例子就是虞允文,北伐失败后,孝宗其实还有此心,他重用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希望他日后能率先出兵。临走的时候,还握住他的手说:“爱卿啊,如果你出兵了,我没出兵,是我负了你;如果我出兵了,你没出兵,是你负了我。”

但是虞允文到四川足足一年,也没有向他报告出兵的计划。宋孝宗问他,他就回答:没准备好,不能出兵。

结果不久,没等到出兵那天,虞允文逝世了。

南方不像北方,多丘陵、河流,蜀地多山脉,大军后勤轮输转运困难。南宋人也普遍不愿意毁家纾难支持北伐,承受沉重负担,所以每次大仗,准备都匆匆忙忙,而且兵分几路,不仅从濠洲、泗州出兵,川中名将吴璘也从四川配合出兵,尽管如此,主帅间还相互有矛盾,这仗打起来就更困难了。

二是无人可用,相互掣肘宋孝宗时,以前老一辈的名将岳飞、韩世忠、吴玠、刘琦都已逝世,真正能用的主战派并不多。而且糟糕的是,这些人还不断被打压、撤换,以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以一介书生大胜金军,却被外放到蜀中为宣抚使,吴璘曾在大散关一带大败金军,忠勇过人,却被朝中的人弹劾。


其实,宋孝宗一直在两种力量之间摇摆不定,最大的阻力就是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在孝宗二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有二十五年要受高宗管制!35岁即位的他,完全没有决策自由,每到抉择时,赵构就出面干涉,孝宗只是他的养子,却对他比亲儿子还亲,政策和赵构不一致,他就痛哭流涕:我老了,你都不听我的话了!他告诉孝宗:恢复事等我百年以后你再考虑吧!孝宗无奈,只好按他的意思来。作为最高决策人,政策尚且犹犹豫豫,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到了下面,更是朝令夕改,无法落实了。

传统史书都认为,孝宗的北伐是一次准备不充分的仓促行动。其实北方游牧民族打仗,何曾需要周密的准备?金人一锤砸烂汴京,完全是长驱直入。一切都是因为南宋准备一次要太久了,物资充足、人员调动、关系平衡、领导者和手下干将认识上的统一……被这么多困惑重重包围着,所以孝宗最后还是认清了现实,北伐的念头被消磨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戒学堂】符离之战:南宋时第一次全线出击,为何惨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