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迷思 - 007er - 103 - 20220128

这是我的第十八篇创意写作的习作——意象的创作。想一个意象(人们能够感知的事物),从这个意象出发,构建四个故事片段,依次把它们写下来。
这四个故事片段最好毫无关联。反过来,你可以从讲述的手法、氛围、故事类型等方面进行四种完全不同的尝试。

一杯咖啡

【1】续命

他叫老章,是一个咨询行业的老兵。

早晨8点被第三个闹钟叫醒,老章洗漱完成后的,第一件事情是点了一杯星巴克的超大杯拿铁。然后才是给自己做早餐,因为要确保出门前可以手握这杯咖啡,在去客户的路上,可以拥有对于世界的掌控感。

到了下午2点,就在上午的咖啡劲儿渐渐消退之时,老章给自己续上了今天的第二杯。这杯可以让他保持专注地工作到下午6~7点。

到了晚上,老章回到驻地(可能是家,更大概率可能是宾馆),这才是他一天内需要做文字工作的真正时段,这时第三杯星巴克的拿铁,是今晚产出的保障——一般要持续到凌晨1~2点。

每天三杯续命咖啡,老章的命!

【2】过敏

小敏有着异于常人的记忆力,这对她的职业很有帮助,因为她是一个刑警。

除了海马体负责人脑的长期记忆,人脑还有一部分专门负责人脸识别的脑区。无疑,小敏的这两个脑区都非常发达。

不过也是因为刑警的工作性质,小敏需要时不时熬夜,但她不能像其他同事一样,用咖啡来保持夜间行动的专注,原因很简单,她对于咖啡因过敏。小敏曾尝试过几次,单单下午喝了一杯咖啡,却得来一整夜都无法安睡,并且还伴随着双臂的过敏反应。这个所谓的过敏反应,就是会感觉自己双臂有点亢奋性地颤抖,或者能感觉自己的肾上腺素有过多分泌。

看来美味又能熬夜的咖啡与她缘浅。不过,如果有重大案件侦查,她还是会不顾这一点过敏反应,来上一杯美式,“反正今晚不用怎么睡觉了,那就索性再喝一杯吧!”

【3】氛围组

闹市里的咖啡店,往往都格外热闹,即使是在工作日。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咖啡店承接了一大部分无法在办公场所畅快交流的场景——同事之间的关键对话、甲乙方之间的重要客勤交流……

除了这一大群制造了60%声浪的沟通组(另外40%可能来自咖啡机的声音),还有一类常驻人群,网上给他们起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咖啡店氛围组”,他们90%的时间都在埋头做PPT、WORD,或者查阅PDF和网页。他们有一半的人在构思自己的Proposal,另一半在创作自己的作品。

他们是这个城市最能在嘈杂环境下工作的白领。

不过,据科学研究发现,咖啡店里的噪音来源(咖啡机+人群的谈话声),是典型的白噪音,这样的环境对创造性的工作很有利。

所以,这群所谓的氛围组,可能还真有两把刷子。

【4】起源

据说,一只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羊。早在1000多年前,有幸吃到了一种植物,然后,它变得异常兴奋与活泼,完全变得与羊群的其他羊不一样。

当地人发现了这只羊的怪异状态,领着它找到了那种植物,于是,这些埃塞俄比亚也尝试着咀嚼这种植物,然后,他们也“嗨”了。

于是,咖啡就这样被人们发现了。

还有的学者认为,是当地有野火,将这种植物烧遍后,留下了特别的“烘焙”后的芳香;然后,当地人寻着香味而来,进而找到了咖啡。

所以,咖啡来自非洲,来自一只“嗨”羊的意外发现;或者,一群当地人感受到了“烘焙”后的咖啡豆。

于是,这种植物的基因,得以传播到全世界;进而,咖啡成为了全世界最广泛的饮料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咖啡的迷思 - 007er - 103 - 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