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当如张艺兴,吹得起牛,也……

张艺兴,莽撞如少年,牛皮吹出了天际:

“我的音乐,要把音乐市场震动一下”

“我要带领华语音乐,走向全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侵删!

好在他敢吹也敢做,一首《飞天》将敦煌文化融入街舞,唱跳出非遗传承人的心脉。

这是敦煌非遗文化与时代青年的一次邂逅。更多非遗传承亟待时代新人们接力。

这一棒国家交给了下一代: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新课标,今年秋季开学开始实行。

依据新课标,文化素养被提上日程。历来涉及文化的课时占比就比较高,语文课时占比20-22%,艺术课时占比9-11%。本次教改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根本,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因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中华文化将成为孩子们的骨血,沁润在童年、少年的记忆里。

课堂中,老师们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课堂外,家庭是孩子文艺质素的养心堂。作为10后的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后盾,让文化艺术悄然入心田,做到润物细无声?我是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我主张家长们在孩子入学后,家庭教育稍微“懒一点、瞎一点、弱一点”。

1、找好工具,家长身体“懒一点”

80后、90后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非遗文化认知尚浅,教育下一代无从入手。好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国家教改前,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先行实践者。我们可以借助书籍,将孩子带入非遗文化之河。

我挑选的是“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出品的。这套丛书精选的都是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代表性项目。


这套书,上图还漏了一本《二十四节气》

对于各种细分的世界非遗文化,比如皮影、剪纸、鼓乐、木结构,丛书中详实梳理了发展脉络,讲述了传承故事,阐释了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亲子共读的方式向孩子展示非遗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价值,在孩子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唤起孩子对非遗的热爱。

张艺兴这一代,是西学东渐的一代。他的作品,将非遗文化融入主流的西方艺术中。下一代,他们将让世界元素,融入中华主流文化中。到时,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就不需要张艺兴“吹这么猛的牛,然后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实现点式传播。有了更多像张艺兴一样的“生猛”少年,非遗文化传承将不断代。

2、鼓励追星,家长眼睛“瞎一点”

10后孩子们的时代语汇,让家长们直呼:跟不上!二次元、赛博朋克、元宇宙、虚拟现实简直让家长们无所适从。孩子三岁时,我就清醒的认知到,这个时代,该让孩子领跑我们。但是,谁来领跑孩子们呢?我给她找了一个同龄小明星——麦。


图片来源:小红书 麦大姐@小红薯

我是在小红书上发现这个大宝贝的。她比我的孩子略小一点,画得一手好画。我常常刷她的视频,孩子跟着上了瘾。坐车无聊时,没人陪伴时,她会主动要求看一看麦。

小小年纪的麦,已经办过画展、被VOGUE杂志约稿画作、参加过儿童走秀,是妥妥的小童星。难得的是,小小麦已经凭借画作深度参与到社会文化艺术公益活动中:

如:参与100种濒危动物保护计划,领养半周蜗牛,并输出画作;参与【承星图书计划】为图书捐赠公益活动设计海报。

小小非遗传承人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在机构的倡议下缤纷开展。在鼓励孩子对标麦,发展绘画艺术特长之余,我也开始关注各类非遗传承的亲子体验活动。让孩子追星的过程中,也成为公益文化践行的一份子。

3、孩子动手,家长行动“弱一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教育才能真正落地。在孩子有了阅读、社会实践体验后,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动手,用自己的能力,尝试文化表达与表现。

在“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中,我挑选了《中国皮影戏》给她做绘画实践。因为皮影独特的造型,具有美学鉴赏意义。让在孩子观察、临摹中体会其美学精髓。


皮影人物细节

同时,我们可以将皮影戏比喻为古代的家庭小电影和电视剧。鼓励孩子们组团创作属于自己家庭的皮影戏。《中国皮影戏》一书也提供了这种剧本:《宫女剪桐逗太子的故事》,就是讲汉文帝刘恒、窦夫人用皮影戏的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宫女剪桐逗太子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用剪纸、棉线、小手电,开启一场现代版的家庭皮影戏。孩子们自己动手创作,才深入体会这种艺术形式不拘泥于时空和场景的魅力所在。

皮影人物

我们的孩子是中国的少年,待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疾风沐雨、乘风破浪、踏歌而行,中国文化才真正崛起,矗立舞台之巅。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当如张艺兴,吹得起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