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青年才俊张一得选择杀死自己,一得他爹究竟做错了什么?——在草木青心理沙龙试图找答案


周雪梅

一件不忍回望的悲剧,但又不得不一再提起。2021年3月5日,美国常春藤名校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因自杀而去世。

一得太优秀了,简直就是每个父母最爱的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在高中时期,托福首考114分,其中阅读口语双满分;获得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他参加了自行车比赛和辩论赛,取得了名次;作为守门员,他还获得了工园杯足球杯赛MVP第一名的成绩……太多的荣耀,太多的胜利,还有名气。

但是,由明亮耀眼的光环围绕着的一得,却毅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为什么?无数人在询问,无数人在猜测,无数人在质疑……

于是,3月25日,一个温暖的春夜,在麦卡林美学实验室里,草木青沙龙有了一次讲座与研讨,郭坤老师倾情详解这个热点难题。

郭老师的开场白有点儿沉痛:实在不忍心触碰这个话题,这个事件太热,蹭热度有点儿吃人血馒头的意味,但是也必须谈一谈。因为这是一例绝佳的教育实验,一得他爹的智商应该140分以上,言语和操作能力应该都超高,情商也高(管理情绪的能力),简直就是最好的家长教育榜样。但是,问题出在哪里?……

接下来,在郭老师的问题与解答中,在大家的提问与反馈中,真相如剥笋般逐渐呈现。

一问:一得他爹爱他吗?如果你是孩子,想不想有这样的父亲?

我想,因为我们没有过这样的父爱,我们的父亲忙着挣钱养家,顾不上管我们,想一得他爹那样完完全全爱自己,不好吗?

二问:一得优秀吗?

毫无疑问,一得的智商如何?很高。动手能力(操作)如何?也很强。参加自行车比赛等都是明证。情商如何?也很高。在外人眼中,他永远阳光、乐于助人、人际关系没有问题。

三问:一得他爹对孩子的期望实现了吗?或者说孩子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一般来讲,3岁以后其实就可以放手,为什么他父亲不这样做?而是完完全全为了儿子奉献了自己,这里面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但事实是,不管是父母和孩子、夫妻之间,两个生命不可能完全重合,否则会有吞噬感。

四问:快乐教育成功了吗?

很成功,小学三年级就学会了小学的课程,英文学习用刻蔬菜的办法,寓教于乐,学会做饭、劳动等多项技能,更别说学习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得他爹对教育是用心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五问,婴儿期的分离经验到底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到一岁妈妈就离开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因此会产生创伤性体验,而且会影响长远。一得之所以抑郁,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自杀者一定会是自我否定,尽管有人因为报复父母才自杀,但本质上是因为战胜不了父母,承认自己的不行。


六问:一得的心智成熟度如何?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外表,但是谁能看到他的夜晚呢?一个人是否能独处?享受独处的时光?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一得的世界中没有独处的时光,爸爸一直在身边。

但一得自己肯定认为是成熟的,他选择了哲学作为大学的专业,说明对人生做过深刻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留学申请文书中写到:“……妈妈在我还是一岁婴儿的时候就离开了爸爸。我和父亲一起长大,他选择辞职照顾我,因为他认为如果他雇了一个保姆,钱不能弥补缺乏父母的爱。他卖掉了我们的房子,把我们搬到了郊区,他在一座山上建造了自己的房子。房子周围有鸡圈和一小块土地,种下刚好够我们每天吃的蔬菜……我作为一个小男孩讨厌这种生活方式……我开始注意到为什么父亲从来没有因为他‘贫穷’而感到沮丧:他喜欢做他所做的事情,从不为此感到羞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这些经历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它们对我这个独一无二的人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他思考过,他认为自己成熟了,他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七问:一得他爹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他的教育实践中,其实反映出他自身生命哲学的矛盾与混乱。他选择辞去工作、离开大城市,到乡村中独自承担教育孩子的重担,似乎选择的是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但是却一直让一得读昂贵的私立学校,送他出国留学,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世俗的成功,言传与身教相当错位。他的生活是一个样,而要让孩子过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试想,这样的言行不一带给一得的是什么样的体验?

另外,他奉行不对孩子说“不”的教育理念,一切让孩子做主,不批评不抱怨,连一得最后的自杀他都表示“尊重”。其实,这样表面上的尊重,反而让孩子的情绪无处发泄,淤积严重,只能向内向自己发泄。比如说孩子犯错误后,巴不得爸爸妈妈打自己一顿,因为“你打了我,抵消了我的负罪感”,从而让孩子有了存在感和价值感。而一味的被“捧”其实是被“杀”,优秀的标签会让你更优秀,被绑架了,无力感,绝望,发展到极端的,就会自残,因为他实在无力打破父母、老师的人设防线。

一得他爹无疑也是优秀的,有才华爱儿子有方法,教育一得所下的功夫与用的心思,无疑是父母中凤毛麟角,但他也是偏执的,具有强迫症的心理取向,才打造出如此优秀的儿子。

八问:一得对他爹到底是怎样的感情?

一得曾经对媒体说过:“一直以来,他对我没有功利上的要求,他当然对我有要求,但他只要求我三观要正,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够成为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的人,只要我自己开心就好了。”

张一得还说:“我爸很少会反驳我的决定,在教育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后,我基本就是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

在大学的相关推文中,张一得曾透露,他之所以选择哲学,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父亲一直作为一个支持者,去鼓励他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寻找自己的幸福。

父子俩无疑是有感情的,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一得他爹无疑很自恃才高,但同时也是脆弱的,需要人去包容忍让,他与儿子互相吞噬着。

我们疑惑的是,一得他爹在网上大肆宣传,请人围观,暴露一得的所有生活细节,他用自己的育儿经验,换取别人的帮助,一得又会有什么心理体验呢?小时候他的体会如果?青春期变化成怎样?我们猜想,他会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工具,是父亲的作品。如果这样,才是最可怕的,一得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甚至在哲学中也找不到答案,只好放弃寻找,选择离开。

这一切,都随着他的离开而成为永远的谜。


九问:一得他爹,究竟错在哪里?

两个优秀的人,演绎出如此悲剧,一定是生命的绳索上出现一个死结,无法解开。

简单一句话:没有遵循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超前超纲”的教育训练与适应要求,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一个人抑郁自杀有多种因素造成,生理、心理、环境、创伤性事件、朋友的重大变化、挫折与压力等等,但作为一个单亲爸爸养大的孩子,一得如同“盆景”一般被雕刻的痕迹太深太重,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与需要。

从小,一得他爹就信奉认知科学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不多解释,一切让他自己悟,采取引导的方式,但是殊不知孩子在成长中,需要告诉他黑白对错,孩子自己还不成熟,不能把成长的责任全部推给孩子。与年龄不符所对应的不堪重负的责任,使一得担子实在沉重,只能不断要求自己优秀再优秀,坚持再坚持。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应该顺应人的生命发展一般规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春期、青年期等生命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发展需要,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跳级飞升,只能踏踏实实、磕磕碰碰地走过。

另外,一得生活的环境变化太大了,孩子的适应能力跟不上。从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穷乡僻壤,贫穷的自己靠朋友的资助到贵族学校,与富裕的同学们相处之难,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特殊母亲的存在及影响,好友的自杀,社会环境的复杂,国外大学的新环境,一得的适应难度显而易见。

沙龙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三个小时,听众与郭老师还是停不下来,对每个人来讲,面对教育的话题实在是人人有话要说。

一得事件已经结束,但今天的沙龙并没有给出完全真实的答案,更不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却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引导人们吸取教训,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顺利成长,身体强壮,心理健康,生活快乐,生命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19岁的青年才俊张一得选择杀死自己,一得他爹究竟做错了什么?——在草木青心理沙龙试图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