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教授的《培养真正的阅读者》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自己肩上所背负的使命。
阅读数量是义务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标”在“课程思路”部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课程目标与内容”也具体规定了不同学段课外阅读数量。
具体如下:
第一学段 :课外阅读数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数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四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不同学段阅读速度与阅读时间规划、每天阅读量
较长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功利化,我们长期带学生钻进题海战术,做题和讲考点大量占用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曾经以为,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提升,其结果却不尽人意。
如今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要回归本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尤其要阅读整本书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作为语文老师,除了要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应该明确,读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虽然稀少,可是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目前,我国图书阅读者人均读书仅4.5本。因此,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对于教师来说既刻不容缓,又义不容辞。
二、阅读习惯要趁早培养。
尽管我们面临的是初中生,他们的学习习惯早已养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看到过这样一段材料:“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犹太人的家族里,他们爱书如命。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内涵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读书是一件甜蜜而快乐的事情,以此唤起孩子对书,对文字的兴趣。”因此,家庭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第一要务。
邻居家有两个孩子,每天都能听到孩子母亲的嘶吼,这两个孩子年龄都不小了,却经常为一件小事打得不可开交,紧接着就是当妈的破口大骂,一个焦躁的妈妈,养了两个焦躁的孩子。他们解决争端的方式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大喊大叫。我想,如果当妈的为孩子们买不同的书做亲子阅读,会不会让他们学会相处,学会安静。这样的家庭已经丧失了对孩子阅读的启蒙教育,当他们孩子走进校园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就落到了我们教师身上。我们能做的事--尽力养成他们阅读习惯。
三、整本书阅读
古人常说三岁定八十。其实学习能力来源于早期的阅读。
第一阶段阅读培养丧失,第二阶段就更艰难,因为阅读速度的提升和阅读量的提高让学生获得了更为强烈的阅读愉悦感和成就感,阅读能力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何况还有个“低潮期”小学三年级。一个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一旦不均衡,那么他的语文能力发展也进入“低潮期”“分水岭”。原因是汉字回生和阅读能力发展不均衡两个方面。越早学会默读的学生,其阅读速度提高越快,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量也越大,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可能性也越大。正因为如此,国际上阅读能力测试非常关注三年级学生。因此,要抓住关键期,让学生阅读平稳过渡。学校阅读培养要注重孩子读整本书。“义务课标”对于阅读量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描述,是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过程的“量”的规划,旨在依托稳定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堂阅读指导
1.阅读计划辅助的自主阅读
对于习惯良好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依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制定读完一本书的完整计划表,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简单记录心得。
2.保证读书时间。
古人常说“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读书贵在坚持,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有丝毫放松。教师可以缩短课堂讲授时间,给学生挤出时间进行阅读。每天都给学生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日积月累下来也不得了。
3.阅读任务驱使,营造读书氛围
这是我读《培养真正的阅读者》学来的方法,其实自己以前也用过。我们的学生读书习惯较差,想要得到家长的支持难上加难,所以,我就要求学生把书带到学校来,每天规定阅读任务,或者写出主要情节,点评人物。写心得总而言之是逼着学生读书。
总而言之,阅读这本书---《培养真正的阅读者》,让我明白读书很重要,越早培养越好;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读书当做自己教学第一要务。第三,教师要想发设法让学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