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的限定条件、无人生还的类型、孤岛模式和伪孤岛模式的概念

《白泽先生志怪谭》是一本挺有意思的小说,我也从这本书中汲取了不少很有趣的知识。

图片发自App

比如无人生还的限定条件、无人生还的类型、孤岛模式和伪孤岛模式的概念、佛教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城市名称与时间的关联,诸此种种,数不胜数。

本书作者平山君虚构了一个自民国元年草创的紫焰月刊,而这本刊物又因深感民国新风未达之处,愚昧朽烂不堪之故,特意开了“民俗文化悬疑”栏目,专门向全国读者讲述怪异诡谲之真实事件,并揭露事件背后的骇人真相、禁忌。陋俗,以破愚昧,正视听,树良俗。

“修罗鬼案”就是该专栏的第一篇“志怪案件”。

作者平山君杜撰了包括白泽在内的一系列人物,又巧妙的以陶方璧的口吻讲述了他与白泽是如何破解了这个横跨五十年,早已被人淡忘的“修罗鬼案”的。

前面说过,“修罗鬼案”是一桩横跨了五十年的悬案,之所以会造成这桩悬案,与案件发生当时的时间及其特殊的年代背景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

事实上,“修罗鬼案”与当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一样,粗看是一宗普通的民间凶案,充其量就是多死了几个人的大案,但实质上却非常敏感。背后各种政治势力错综复杂,涉及的人和利益集团并不是一两句就可以梳理清楚的。所以“修罗鬼案”的案件主办人为了避免搞党争者有了可乘之机,就借着“刺马案”引发的混乱,草草的结了案。

时隔五十年,陶方璧因意外得了一本手书的《修罗鬼志》,让他不由自主的回忆起童年时期的噩梦,大人们常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的鬼怪传说——修罗鬼。

《修罗鬼志》共有五篇,讲述了五个相对独立又彼此串联的小故事。

随着深入阅读,又经过一番按图索骥的调查之后,陶方璧愕然发现手记中描述的内容与五十多年前所发生的一系列案件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

写这本手记的人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他又为何能将案件发生的过程巨细靡遗的描述出来?

白泽推断,写这本手记的人要么是凶手,要么就是和凶手有着某种密切关系的人。

图片发自App

在本书的最后,白泽终于串联起所有的细节、线索,并还原出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

正如故事中的陶方璧所说的那样:

这些铅字不仅仅是“故事”两个字那般简单、轻松,其背后所隐藏的是特殊的文化糟粕、民俗畸变,以及人心的毒辣、邪恶。

我不想过多的描述故事剧情,因为推理一旦揭开了迷雾,就会失去神秘的色彩。

所以我想谈谈作者在书中讲述的一些概念性问题,因为它们确实很有意思。

“无人生还”的限定条件:

第一,案件现场与外界彻底隔绝。

第二,涉案人物被严格限定。

第三,案件发生的突发性,非预谋性。

第四,案件结束后,相关人物全部遇害,即无人生还。

第五,没有人可能是凶手。

第六,凶手的空间限定。(自案件发生前,到惨案结束,封闭环境被突破,直至其他无关人等进入、离开,凶手一直都未离开过孤岛的环境。)

图片发自App

凶手制造无人生还的诡计:

第一种诡计,最后的死者。凶手极有可能是最后死掉的那个人,或者是接近最后死掉的那一个。

第二种诡计,诈死。

第三种诡计,孤岛外的凶手。

第四种诡计,替身。

第五种诡计,案发场所并非严格的“与世隔绝”。

第六种诡计,共谋。

第七种诡计,被遗忘的人。

第八种诡计,透明人。

第九种诡计,后孤岛模式。

第十种诡计,凶手以物的形式而存在。

案发场所并非严格的“与世隔绝”:

第一,始终存在供凶手出入的特殊通道,或者此类通道的形成需要配合特殊的职业与能力,例如经常攀爬悬崖的郎中、猎户等。

第二,在某些特别条件下,“与世隔绝”的状态会短暂消失。例如落潮时的孤岛上会出现一座通往外界的石桥。

第三,案件前半段处于隔绝状态,而后半段则不是。

第四,根本就不存在隔离的状态,仅仅是一种假象或者心理误导。

孤岛模式:名副其实的与世隔绝。

后孤岛模式:无人生还案的形成是在隔离状态被打破之后。

伪孤岛模式:

第一类,凶手为了逃生而设计出的诡计。

第二类,案件内或者案件外的人存在心理盲区,误以为案发现场是与世隔绝的状态。

第三类,虚构案件要素以达到特殊目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人生还的限定条件、无人生还的类型、孤岛模式和伪孤岛模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