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疫情在家休息,我又翻出了《大圣归来》这部老电影,我这人就爱听点老歌、看点老电影,大抵是怀旧吧。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各位凑活看。
从知乎上9.4的评分不难看出,电影很精彩。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从来不从什么分镜,什么动态捕捉,什么脚本之类的角度来评判一部影片的好坏,我看电影从来都只是看剧情。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不烧脑不反转,只是简简单单的讲述了一个故事而已。我觉得这样其实最好,不用刻意地留下线索,不用为了煽情而煽情,导演把心思全用在打磨剧情上这样就足够了。
其实故事题材很老套,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五行山下,五百年前......这些东西都是被无数人翻来覆去地拍了无数遍的了。这其中,好东西不多,糟粕倒是不少。我且不说张纪中导演拍的那所谓最贴近原著的新《西游记》的雷人程度,就连86版西游记我觉得也是有很大缺陷的,只是单纯的把打妖怪取经的故事拍出来而已,人物全都太脸谱化,并没有太多的内核。(当然了,我个人是很喜欢86版西游记的了,毕竟是我童年的回忆)。
在我看来,我认为《悟空传》无疑是最贴近原著内核的一部西游记改编作品,仅管很多人对这本书不屑一顾,许多专家甚至说它曲解了原著。但是我还是想说,《悟空传》的出现确实给很多人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古典名著。许多人不再单纯地把西游记当做是一本普通的打妖怪取经的小说,而是开始研究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一直以来,孙悟空这个形象都是充满神性的。许多人都把孙悟空看成全知全能的神祗,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完美无缺......却很少有人愿意把孙悟空当做一个人来看待的。我们不愿意相信孙悟空也会有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时候,不愿意去想那个所谓的斗战胜佛是不是猴子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更多地把孙悟空当成了一个精神寄托,一个神明,而却不是一个英雄。
为什么英雄最让人敬佩?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完美,他们也会无可奈何,他们也有倒下的那天。比如自刎乌江的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句话说出了他的无可奈何却也成就了霸王别姬这一流传千古的佳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英雄人物固然是我们所向往的,但是如果一个英雄一直是完美无缺的,一直是战无不胜的那他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而只是一个精神寄托,仅此而已。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如果霸王没有别虞姬,关羽没有败走麦城,那么可能最终都会被世人忘记。可以说,英雄之所以不死,正是因为他们的有血有肉,正是他们更像一个普通的人。
《悟空传》正是这样,他所写的孙悟空不再是那个充满神性的斗战胜佛孙悟空,而是那个向往自由,渴望力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不像我们熟知的任何一个孙悟空。他更像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没什么不同的人。
他不甘心被别人当做一颗可有可无的棋子,不甘心走向那早已经设计好结局的未来,所以他要挥棒反抗那道天地间最崇高的意志,要把那些所谓的神祗全都一棒棒打烂。这何尝不是我们年轻时候的样子。有时候我总是在怀念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小破孩,妄想将来靠稿费来养活自己,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以为赚钱很容易,并且对那些努力的人嗤之以鼻。讨厌家里大人的唠叨,渴望自由,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我上了高中之后才发现我进了一个更大的笼子。我不得不为了我所谓的未来去学那些我并不感兴趣的科目,什么勾股定理,什么圆锥曲线,什么唐宋元明清,这些只能用来应付考试的东西我却不得不为了它而放弃我自己以往的那些爱好,比如电子游戏,比如写作。说真的,上了高中以后,我已经很少写文章了。我实在是没有精力在应付完语文那种只能写高大上,正能量的作文之后还有心情去写一些我自己愿意写的东西了。我不再去嘲笑那些没有梦想的人,不再去鄙视那些为了生活向现实低头的人,因为我觉得我也正变得和他们一样了。身处高考这个大前提下,一切理想似乎都只能想想而已。我的偶像也不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而是变成了某某平均分高达95分的学霸。
面对讨厌的人我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和他针锋相对甚至大打出手,我不再认为我的所有朋友都是值得我掏心掏肺地去对待的,我不会再和别人说出我的心事,我开始学会保持沉默,学会和别人保持距离,开始懂得了家长的辛苦,也开始明白自己的幼稚。我的理想也从最开始的将来当一个作家变成了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有人说,这些叫做成长。也许吧,可能我真的已经过了那个中二的年纪了吧。
那些曾经我为之疯狂的,难以忘怀的东西如今看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不再花时间去装饰自己的QQ空间,不再在本子上写自己想到的那些故作伤感的句子,不再在乎自己写的东西是否真的是自己想写的。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也只是老师教了一遍又一遍的龙头猪肚豹尾,文章结构,写作技巧。这些曾经在我眼里微不足道的东西竟然成了评价一篇文章好坏优劣的标准,我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感觉不到那种创作的快感,感觉到的只是复印文章的枯燥乏味。不过这也很正常,身为学生,或许这才是我需要做的。毕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自己的乌托邦里面。身而为人,我们都有逃不开的责任要来担负。
人这辈子大概总会有些遗憾。比如那把大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碰过的吉他,比如藏在钱夹深处的那张照片,比如只写了个开头就再也无法下笔的文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那些无法完成的理想。这其实很正常,成长的代价大多如此。没有几个人能在梦想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所以我们喜欢看电影,喜欢看小说,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这种媒介来感慨一下我们那些随风远去的理想。
我相信当电影里孙悟空掏出金箍棒的那一刻一定让很多人眼眶湿润,因为很多人都找回了自己当年的感觉。很多人已经为人父母,已经功成名就,但是当看到孙悟空握紧金箍棒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地鼓起掌来。
有多久没有挥舞起金箍棒了?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满天神佛们惊恐的眼神了?
孙悟空在荧幕那头恣意狂傲,仰天大笑。
我们在荧幕这头拍红了巴掌而不自知。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久违的自己。
很多人在童年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偶像,而且那个偶像一定是同一个——孙悟空。70年代翻看的小人书,80年代看的电视剧,到现在我们90年代看的电影,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那个英雄一定是孙悟空。我们曾经羡慕过他踏碎凌霄,放肆桀骜的气概,喜欢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通广大。在我们每个人的孩提时代,孙悟空的出现,无疑是我们最好的礼物。
后来也曾经不甘心,不明白为什么当初那么一个桀骜不驯的孙悟空最后甘心做了那所谓的斗战胜佛,当初的快意恩仇,怎么就成了后面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
等到我们长大了,我们也明白了孙悟空这个选择其实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唐僧取到了真经,完成了任务,八戒再也不用愁吃喝,沙僧也成就了正果,小白龙也终于戴罪立功,成了八部天龙,大家都皆大欢喜,这时候何必再去提那些无关紧要的梦想?谁还会记得那只花果山上的小猴子?当一个无忧无虑的佛似乎已很好,至少头上不会再有金箍了。
同样一部西游记,小时候我们羡慕的是法力无边七十二变的孙大圣,到了长大以后,我们也开始羡慕无悲无喜,无忧无虑的斗战胜佛。是孙悟空变了吗?不是,而是我们这些读书的人变了。
匆匆多少年寒暑,花开花落,我一回头,那只猴子的面目竟然已经变得模糊不可知。
少了那紫金冠,缺了两根雁尾翎,却成就了一个斗战胜佛。
要这铁棒有何用,有这变化又如何?戴荃唱的多好,唱尽了人们心中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
我觉得电影的题目用的很好——归来。我们心中的那只猴子究竟是什么时候走远的呢?可能是在我们踏入社会的时候,可能是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可能是在我们长大的时候吧。那些我们曾经认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现在似乎已经忘记的七七八八了,我们在我们青春时代想要拼了命保护的东西,现在看来,似乎也变得不值一提了。
所以我们愿意去看这一场电影,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借着这场电影来回忆起曾经的我们,重新想起那些早已飘散在风中的诺言。
那些已经凋谢暗淡的理想,那些对白,在现在又重新鲜活起来,我们终于记起了记忆中那只猴子的面目了,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倔强,那么的像我们曾经的自己。
一个人有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部电影让我们想起了自己久违的那些理想。我想这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所在。
有句话说得好:“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再想起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