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里,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拥有立身之本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这则新闻:

来源于网络

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在辅导机构工作的时候,总是看到部分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孩子,天天抱怨压力好大,不想读书。

一来,学业难度加深,有些知识可能已经超过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对孩子各项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二来,用于学习学科知识的时间占比增加,连周末都要忙于参加各种补习班。

许多学生在网上吐槽:每天写作业写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候甚至还写不完,烦死了。

而父母则吐槽: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都要把自己气吐血了,有时候恨不得把自己绑起来,或者直接把孩子丢到辅导机构里去。

吐槽归吐槽,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家长能做的只有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才能让孩子的路走得容易些。

其中,抗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马云在“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也谈到了教育。

他希望孩子具备「四商」,即情商、智商、爱商和逆商(抗压能力),而且他又特别强调孩子需要有逆商,因为这才是真正决定了一个人人生高度的本质。

在介绍提高孩子抗压能力的方法之前,我想先聊聊有哪些教育误区,导致了孩子抗压能力的缺失。

  

外界期望过高


在我们的文化里,每个人都在极力的追求优秀,许多父母,不仅要求自己优秀,还期望孩子比自己更优秀,这很正常。

但是,有时候,父母的方法有点过于强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着他们所「规划」的道路去走。

只要孩子的行为与既定路线稍有不符,便会施与打击。

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就会变得畏首畏尾,做事的时候总是思前想后,不敢做出行动,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外界的要求而受到批评,这类孩子我称之为「多虑型」

这类孩子跟其他人比起来,对自身的要求不一定更高,但一定更敏感。

在路上向朋友打招呼,朋友没有回应,他可能会想:刚刚是不是我说话的语气有点不对呢?是不是我不经意间做错了什么?惹怒他了呢?回到学校他会不会找人欺负我呢?

在班级的小组任务中,老师没有对孩子做出表扬,他可能会想:老师怎么不表扬我呀?是不是偏心其他同学呢?是不是因为前几天的作业马虎了一点,老师这次才不表扬我呢?

......

在上述例子中,朋友可能只是想事情过于入神,或者正在处理别的事情,才没有向孩子打招呼。

可能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得很好,只是碍于时间关系,老师只能挑几个表现更为优秀的同学提出表扬。

原因有很多,但很有可能跟孩子想的不一样。

来源于网络

只要外界的事物触及到孩子在意的点,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链式反应」。

像上面第一个例子,这位孩子可能觉得:无论在哪些方面,我都要尽可能表现得好一些,别人才会喜欢我。

只要现实与孩子的心理预期不相符(朋友应该向我打招呼),各种各样复杂的「内心戏」就会应运而生。

这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这些无意义的「内心戏」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它们就好像锁链一样,绑住孩子的手脚,成为其前进的阻力。

还有一种与之相对的,我称之为「自尊型」。这类孩子多数都有一颗强大的自尊心,因为外界的影响,他们同样也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

一来,他们必须爬的更高,以满足外界对他们的高期望;二来,他们不希望自己跌落神坛,因为哪怕一丁点的落后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这两种类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外界对他们的高期望,无形之中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以免适得其反。

好了,说了这么多,下面我们来聊一聊,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提高指南

 

1. 称赞

 

为了提高生存几率,我们的大脑天生就预装了许多有利于适应环境的「操作系统」,其中,有一个用于获取前进动力的系统叫「奖赏系统」

如果感知到一件事情能给我们带来正向反馈,奖赏系统就会被激活,并产生源源不断的愉悦感,促使我们继续去做这件事。

比如,孩子努力了个把月,才在期末考中取得了一个好成绩,这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是一个正向反馈,是能促使孩子不断努力下去的动力。

但是,许多父母可能会问:我时不时也会表扬一下孩子呀!比如夸孩子聪明、乖巧之类的,为什么有时候会不奏效,甚至会有反效果呢?

因为当我们的「奖赏系统」被激活时,会促使我们自发的去维持这个状态。

什么意思呢?像上面的例子,当父母夸孩子聪明的时候,孩子的潜意识会认为: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不能干一些会显得我不聪明的事情。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当孩子面对一些难度比较大,觉得自己没办法把这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时候,就会选择退缩。

因为这样做就可以维持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聪明」的形象,但是,只有让孩子踏出「舒适区」,完成那些「稍微踮下脚尖」才能完成的事情,才有进步的可能。

那么,正确的表扬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针对孩子某个具体行动的结果,给出正向反馈。

举几个例子,称赞孩子「成绩好」,不如说「这次又进步了不少哦」;称赞孩子「作业做得不错」,不如说「这次作业字体更好看、更工整了,质量也提高了」。

来源于网络

2. 写日记

心理学家 Pennebaker 和 Beall 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找到一群压力过大、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三组。

第一组:让他们每天花15-20分钟,写下「最令你感到焦虑、给你压力最大的事情」,持续4天,要求他们一五一十地把细节写出来;

第二组:同样的写作要求,但是题目换成了别的。比如描述一场聚会、写一个小故事,等等。

第三组:接受正常的心理辅导,不作任何改变。

在随后4个月的跟踪调查中,第一组普遍反映,他们感到压力变小了,状态有所好转。对三组的体检也显示,第一组的身体指标(血压、肝肺功能等)恢复水平,普遍优于其他两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个特性:它会自行把接收到的信息分成“熟悉”与“不熟悉”两部分。

熟悉的就不再花费脑力去处理它,不熟悉的就花些时间处理一下。把压力源写下来,会给大脑一种「这些信息已经很熟悉了」「这些信息已经记住了」的感觉,然后清除掉。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能进行针对性的「复盘」,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模板:

问题:挑1、2个你觉得有困惑、有压力的事情

目标:这些事情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想法:你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

做法:你详细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改进之处: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如果有,那要如何改进

这一步的目的在于释放压力,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过程上,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来源于网络

3. 设定详细目标与计划

有时候,某些事情之所以会给我们造成压力,主要是因为这些事情包含了太多的不稳定性,它们的存在会令我们感到非常不安。

因此,我们需要做出一些行动,让不稳定、未知的那一部分向已知、稳定转变。

举个例子,以前我在辅导机构的工作主要是辅导孩子写作业。有一次,因为临近月考,老师布置了一大堆作业与复习内容,任务量比平时多出了将近一倍,孩子们瞬间觉得压力倍增,有些甚至无从下手。

这时,我教了他们两个方法:

第一,每个人根据过往经验,预估完成每一项作业所花的时间,并把预估时间写在作业登记本上。第二,还是每个人根据过往经验,写一个作业计划,第一步先做哪项作业,第二步做哪项作业,以此类推。

即使后来因为作业量的加大,孩子们比平时多花费了点时间,但是从做作业的效率上看,的确提高了不少。

这些方法的好处在于:重新排列信息,让孩子自己找回掌控感,知道第一步要怎么做,第二步甚至后续每一步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并且节省来回切换的时间,提高效率

这些方法就好像在一幅只有起点、终点的地图上,找出一条通往目的地的康庄大道。

只有尽可能的减少不稳定性,才能削弱压力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里,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拥有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