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想赚钱越是赚不到钱?

1、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富足的生活呢?怎样才算真正的富有呢?

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富有和富足,往往是指金钱上的充足,但是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当你有了10万,你会想要100万,当有了100万,你又会想要1000万,因此在金钱这个层面,没有一个固定又明确的标准。我们的支出永远是随着我们的收入而增长的。

在《小狗钱钱》这本书里,金钱和人生的关系被比喻成一个甜甜圈,甜甜圈中间的圆孔代表者人类的内心,可是这内心本身却是无形的。许多人并不关心自己的内心,就是因为看不到它。对他们来说,只有看得见的成功才是重要的。但你如果想要变得幸福,就不能只注重物质上的成功,还必须培养自己具有优秀的内心。

因此,关于富有和富足,金钱只是看得见的部分,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我们看不见的内心部分。

2、利他之心

表面上看,财富是我们自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发挥聪明才智的结果,但在更深的层面上,获得财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利他”。

仔细想想,这世界上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不是为帮助他人而诞生的:

美甲师帮女孩们完成了美到指甲的愿望;饭馆老板的一碗牛肉面解决了食客们肚子饿的问题;收纳盒帮助人们把家变得更有条理;设计师通过精美的设计帮我们完成了爱的表达;洗洁精帮人们把碗碟焕然一新;一场电影帮助观众放松,引发思考,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在完成付钱这个动作之前,一定是这个产品或服务首先具备了“利他”属性,才能够引发之后的交易行为。

稻盛和夫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成功企业家,一直强调以“利他之心”经营企业。

在《心》这本书里,他写道: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我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这样的心,用佛教的语言,就叫“利他之心”。

书中讲了一个稻盛先生自己的小故事。从少年时代起,经历青年时代,一直到踏入社会,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自己的人生是挫折和失望的连续:小学考初中两次没考上、患肺结核卧病在床、高中考大学失利,此后的就职也很不如意。

但有一件事却极其顺利,就是为了帮家人解决生计问题,他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卖纸袋,沿街叫卖、按区域销售、放进批发店,请人代销等等各种办法,后来家里的纸袋印刷生意居然好到忙不过来,以至于最后把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都逼得退出了当地市场。

为什么诸事不顺,只有这一件事做的这么成功?经过反思,他认为其他的事情,几乎全都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自我保护或者希望获得别人的好评,与此相反,只有卖纸袋是出于帮扶家计,守护家人的目的,是从关爱他人的角度出发的行为。

此后多年的企业经营之中,他始终秉持着这样的“利他之心”做事。

那么,稻盛和夫先生说的“利他之心”和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精神一样吗?我觉得又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一点私心不存,全部都用来利他,这是不符合人性的。电影《芳华》里的男主角刘峰,无形中被人们架到了 “纯粹利他”的道德高地,但他自己却并未察觉,后来,这个雷锋一般的人突然落井了,投石的人分外勇敢,愤怒也异常强烈。我们都不是楷模,我们只是普通人。

稻盛先生的“利他”,并不是完全撇开“利己”的“利他”,而是在处理他人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优先考虑“为他人”,把“为自己”放后面,是尽量扩大“为他人”的比例,缩小“为自己”的比例,这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念来控制和调节的。

3、为什么一味地追逐金钱却无法得到金钱?

当人们陷入财务困境,很容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赚钱这件事情上,但我们会发现,这时候越是想赚钱就越是赚不到钱。

奥南朵在《对财富说是》这本书里说:“如果想赚很多钱,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专注在钱上。”

心理学家们研究过一个很有趣的课题:目标和工作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一个人太想达成一个目标时,他的效率会降低,行动能力会减弱。而处在放松状态下,反而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另外,除了心理学上的解释,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金钱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人自身内在价值的载体。同时,金钱只代表一个人内在价值的一个层面,不是这个人全部的内在价值。所以,当我们陷入财务困境的时候,不是着急如何赚钱,而是要去努力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又是在与他人、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凡是能发挥我们内在价值的事情,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人有用的事情。

因此,找到内在价值和利他之间的结合点,才是我们最该做的事。

李松蔚老师在某个节目上谈过一段个人经历。他读博士的时候已经结婚生子,面临着在帝都生存的巨大压力,但是他发现,越是想着如何赚钱,人就会变得越焦虑。后来,他想那就转移一下注意力,先从自己能做什么事情着手,之后就开始在知乎上帮人回答各种心理问题(其实就是在“利他”),在这样做的同时,整个人的焦虑感慢慢变淡了,更多的精力放在持续地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上。后来,大家都看到了,他变成了知乎大 V,各大公号开始转载他的文章,他也成了一名独具风格的心理学家,经济状况当然也有了巨大的好转。

这里要诀就在于:他在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些难题,并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知道的、自己会的和自己拥有的东西上。

当一个人深陷财务困境,会认为自己的生存都难以维持,是没办法再去做“利他”之事的。其实,利他不一定非得通过金钱的方式。很多事情都不需要金钱就能做到。

例如:帮邻居遛狗或者买菜,如果你不赶时间,排队的时候就尽量往后站,衷心地赞美朋友的打扮,把好的书籍、文章分享给可能需要的人,把自己的旧衣物捐出,给家人打电话表达关心……如果可以,就投入一些时间来做利他之事,不但能提升幸福感,还能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这些也都是甜甜圈中间看不见的部分。

4、付出与回报 

付出之后该不该期待回报呢?

其实,不用假装自己对得到回报这件事情不感兴趣。期待回报没什么不好,这和我们平时理解似乎有点不一样,平时大家总说要不求回报地去付出。但事实上,完全可以对回报有所期待,某种程度上,这可以加快我们想要回馈的事情的到来。有得到回馈的欲望不是坏事,但是不要期待一定是接受自己付出的对象给与回报,以及收到特定的回报。认为既然我都帮他做了这样的事儿,他就应该替我做那件事,认为我付出了金钱,就应该得到金钱方面的回报。这是交易,不是真正的付出与回报。

另外需要警惕的是,在做利他之事的时候,我们要给出他人需要的帮助。付出的要诀是不强迫,自由而愉快地提供你的好意,发出好意,不要硬逼着人家接受。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你的好意,也要尊重别人的意愿。如果人家不领情,不要觉得受到冒犯,给对方做选择的绝对自由。否则就会把利他变成一种偏执。

纪伯伦说:“当我们施予自己的财物,只是施予了一点点。当我们奉献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施予。”通过这样的付出,我们才能看见那些自己已经拥有却又完全不自知的事物。每个人周围都蕴含着大量的付出机会,但只有决定开始看见这些机会的时候,才能看到。如果总是使用我们的匮乏眼光,那么我们所看之处,到处都是匮乏。所以,尽管宅心仁厚地施予,也记得心怀感恩地接受,这样才能尽情享受人生美味的甜甜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越想赚钱越是赚不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