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姐与猫》

序言:一个强行被打开的城市,开始了它经久不衰的商业帝国。富贾名流、军政各要、诸国使节共享受这片海上。夜上海,不老城。老城百岁的老太,一生波澜壮阔,我边听边记述着,忘了自己所处的年代,故事不过如此。

 第一章  上海,上海

时过百年,俱事境迁。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口岸迫于开放,其中之一上海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英、法、美等各国纷纷在此设立租界,要将老祖宗基业换个模样。欧式建筑、西方会所、娱乐场流琳琅满目,完全就是个乡下媳妇的浓妆舞会。上海的现代化,成就了一批批商业巨子。

最早的上海是个小码头,也只是吴淞江地区丝绸售出小镇。十六铺码头牵系着整个上海人的温饱。老老少少的黄包车车夫穿梭于各个街道;码头上的壮年,扛起一袋袋面粉或是大卷棉纱、丝绸;妇女们拿着紫红油漆木盆,曲身在小内河浆洗衣物。黄浦江江心嗒嗒的轮船声,是这座城市生机勃勃的主旋律。街道上绿色植被很少,其大多面积用来铺筑道路,给各国人民让出宽敞的出路。很多居民是扎住在乌篷船里,大部分是嘉湖杭苏一带出来谋生的渔民。晚上的半个上海,没有夜景,孤零零几点星光,还有几家仅有当铺的煤油灯,灯笼基本不兴了。静安寺、苏州河以南那片却是照个通明,科技革命的光明前途。夜静静细听处,也只能听到船鸣笛声了。

上海的弄堂,大多是窄而长的。黄浦区为例,贫困户居多,在低檐紧密的群居楼里;在雨水冲刷、晦暗潮湿的木板屋内;在藓苔与爬山虎铺满的青砖白瓦房中,住着一大群或一撮撮家庭。浓白氤氲很快弥漫江上,隐蔽远方。捣蛋鬼们嬉戏、斗嘴声,比起轮船来还闹腾。妇人一天到晚,出行不过五里内,做饭、洗衣、打扫房屋。老太婆们,门墩前靠把长椅,安静地等待岁月。男人们都是起早贪黑,有黄包车师傅,有码头工人,还有部分渔民。社会总是能罗列每个人的特征,给予他们生存。以前上海不在海上,现在上海在海外。

租界多了,人也就上涨了。各种黄头发、蓝眼睛的白高个,在苏州河、洋金浜一带活跃,诚然一片海外风情。有外国友人曾说:“来到上海仿佛来到了西方。”社会变得繁杂了,赌场、酒吧、舞厅,一夜间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相较之妓院、酒楼就惨惨戚戚了。在西方人眼中,上海必须是西式化,有轨电车、电话、电报、餐厅、香烟、红酒、西装和蓬蓬裙......上海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包容了各国要素,成为一个综合体,也成为了一个无品牌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小姐与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