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丧家狗”和“知天命”

  孔子在50岁的时候拥有使命感,内心坚定,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不屈前行,但是现实很残酷。孔子在许多国家之间不断奔波,盼望着能找到一处可以实现政治理想的地方,但可惜他非但没有找到,反而面临了困境。路过匡地被拘留;到了卫国也没有被卫灵公真正信任,到了陈国,陈国更是连年战乱……来回奔波,他和弟子们都无饭可吃了,有人甚至饿得站不起来,生病了。为什会这样呢?因为当时孔子的思想与人们格格不入,没有人真正信任他。就连他最忠诚的弟子都开始有动摇之心了,这对孔子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可能孔子也曾想过动摇,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坚持,于是他决定开导教诲他的弟子们,更加坚定他们的信念。

  首先他把子路叫过来,问他说:“为什么我们与现实格格不入?”子路回答: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仁德还不够,人们才不信任我们;我们的智慧不够,人们才不能实现我们的主张吧。”孔子说: “仲由,假如有仁德就会获取别人的信任,那为什么伯夷叔齐会被饿死?如果有智慧可以行得通,为什么比干会被剖心?”他们都是拥有智慧和仁德的人,但是他们终究没有为自己“洗白”,因为自己内心坚持是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然后,子贡来了,面对老师的问题,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可能是因为老师的道德标准太高了,为什么不降低一下,迁就大家呢?”孔子回答:“一个农夫善于播种,并不一定代表他能有好的收成;一名工匠我出想要的东西也不一定能赶上别人的满意。一个想有作为的人,就算有自己的主张也不一定会让别人满意,如果你不努力充实自己,却在计较别人不容纳你,你的志气未免太小了。”孔子用不同方式、实际的事例去说服了不同的弟子,他的方式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最后颜渊来了,他说:“老师的高理想不是别人能相融的,但是还是可以努力争取。不被容纳又如何?正是因为人家不能相容,才考验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涵养功夫。”孔子听了,这句话十分欣喜,颜渊的一句话,道出了孔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讲到:孔子是一名坚行者,在如此窘迫的环境下,他仍然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德行去不断激励他的弟子,让他的弟子内心不再打退堂鼓,而是变得坚定,继续去实现政治理想。这里我们已经体会到孔子不但意志坚定,同时而且还很善于解决问题,只有把弟子们内心都坚定了,他们才能继续向前。如果连自己的弟子都不信任他,那前行的动力就彻底消失了。

  有人说:“孔子像丧家狗。”所谓丧家狗,就是无处可去,四处漂泊的狗,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彻底迷茫,没有方向了,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孔子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说的没错。孔子现在四处奔波,想要找到一处可以实现政治理想的地方,但是没有一处地方是让他满意的,没有一个君主真正想实行他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他现在似乎十分迷茫,无路可走,只能在许多国家之间漂泊,不断奔波,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从物质层面上来讲,他无可安心,无可定居,这就是丧家狗的形象。

  但是,他真的和丧家狗没有区别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无可定居,在国与国之间来回奔波,历经波折,就好像流浪者一般。但是,孔子内心坚定,意志力极强,物质层面的缺乏是无法使他停滞的,他的内心世界是富有的,因为他有理想,可以不断向前。

  有一句名话是这么说的:人没有梦想,跟咸鱼还有何分别?孔子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奋斗,他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窘迫的环境下,孔子在物质方面极度缺乏,但精神层面上他是最富有的。自己内心知道自己的天命,已经超越了“服从上天的指令”这一境界,所以孔子仍然去开导他的弟子,他是一个从不放弃的人。这才叫强者。

  孔子在别人眼中拥有丧家狗的颓废形象,但是他内心世界的富有,彻底否定了这一点,这就是孔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丧家狗”和“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