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指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全面达成。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统编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设置“阅读链接”栏目,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内容,是有效的阅读资源,可以形成助读系统,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学习与运用。
一、链接阅读内容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按照教材的进度,“链接阅读”栏目安排了多处,具体内容如下。
第2课《丁香结》阅读链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已《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第4课《花之歌》阅读链接
杨柳与水莲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你恐惧些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大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
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本文作者宗白华,选用时有改动
第5课《七律•长征》阅读链接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第21课《三黑和土地》阅读链接
在希望的田野上
陈晓光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梁,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第26课《好的故事》阅读链接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朦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湖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惆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二、阅读链接策略
统编教材单元导语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人文要素,二是语文要素。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合”的方式,将“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相统一,“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要科学渗透,融入语境,迁移实践,有序落实。“人文要素”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文化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透过人文主题,关注语文要素的落实。
统编教材在精读课文设置了课后思考训练题,在略读课文设置了文前提示语,在“链接阅读”栏目中,大部分内容是帮助学生落实“课后思考训练”或“文前提示”要求的。
1、阅读主题《革命岁月》。人文要素: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课文《七律•长征》阅读链接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2、阅读主题《人与大地》。人文要素: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语文要素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课文《三黑和土地》阅读链接
在希望的田野上
陈晓光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梁,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3、阅读主题《走近鲁迅》。课文《好的故事》课后思考训练题三、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阅读链接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朦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湖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惆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4、阅读专题《触摸自然》。人文要素: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语文要素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课文《丁香结》阅读链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已《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5、阅读专题《触摸自然》。课文《花之歌》文前提示语:朗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
杨柳与水莲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你恐惧些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大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
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本文作者宗白华,选用时有改动
三、链接阅读价值
1、落实双元要素。统编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安排有“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相对来说,人文要素属于隐性线索,而语文要素属于显性线索。语文要素是体现出统编教材的重要特色。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落实语文要素,使语文教学目标由“模模糊糊一大片”转变为“清清楚楚一条线”。“链接阅读”既体现出阅读目标的高度,也体现出阅读目标的宽度。
2、助力理解课文
课文内容既然是与“阅读链接”内容是相关联的,特别是与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训练”、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关系紧密,在适当环节,可以将链接内容渗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感悟、理解。
3、拓展阅读资源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学生大量阅读需要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部编教材“阅读链接”栏目,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本之后,及时拓展阅读资源,在丰富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这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升华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而“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则是进入中高年级才开始提出的要求。教材以“阅读链接”栏目方式进行具体安排,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