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岁月一寸心

前段时间和写作群里的“山溪”聊起捐书,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大家都有呢,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书目真的不一样,二十岁之前哪些年,就爱看大部头,而且是名著,必须是是历史课本上提到过的世界名著,有好多都看不懂,压根不知道它为啥会成为名著,但是还一腔热情的拜读,不眠不休,一本接一本。痴迷于江湖,崇拜那些大侠,武侠巨著常常一套好几本,越看越精神抖擞,说是已经达到忘我之境界一点也不为过。迷恋琼瑶,学校图书馆里是没有琼崖阿姨的,还记得当时把生活费省下来到社会上租书,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哪里会有困意倦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岂止是选择的书目不一样了,就算是同一本书,再次读来,想必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体会和感悟。

还记得小时候读完了《红楼梦》,那时小姨问我最喜欢里面的谁最讨厌里面的谁?那时就随口说出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小姨问我为什么,我答到薛宝钗是坏人,她抢走了贾宝玉,林黛玉是好人,她不争不抢。现在想想真是童言无忌。后来重读了《红楼》,也看了好几遍电视剧,依旧喜欢黛玉,也仅仅是因为诗词的缘故,她对世间草木的懂得,一花一草无有不好,一诗一词皆为知己。现在倒觉得薛姑娘颇有长姐风范,世间攘攘,皆有所求,世间熙熙,皆有不得,倒是宝钗更有人味儿,更懂得人间烟火,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她更接地气,她哪里坏了,她好的不得了。林妹妹不是邻家妹妹,倒是端坐云端的灵台仙子,宝姐姐确是邻家姑娘,见过你的喜怒哀乐,体谅你的悲苦情仇。

以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也感动于他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觉着他们夫妻情深。有了孩子后,一次无意间再读,当读到那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嘘寒问暖又小心翼翼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就是我自己的母亲在耳边低语。我竟泣不成声,掩面大哭。想起自己的母亲,每次回家待到饭点,都会问我想吃这个不想吃那个不?问的小心翼翼,如果我说好,她会如释重负似的说,你小时候最爱吃这个,只有母亲记得你的喜好,不管过去多少年。以前也被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感动,但是现在却更喜欢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想来以前的哪些所谓喜欢,也不过是随波逐流的随大流罢了,因为人人都感动于他们夫妻情深,自己也就跟着感动了,是不是自己的真实体会现在也不记得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读者》这类杂志,竟不大不喜欢大部头了,再后来,就喜欢读诗词了,喜欢读诗词也是有了孩子以后的事情,越来越喜欢读短小干练的文章。

关于写也和以前有所不同,翻看自己的QQ,刚开始那几年几乎天天写日志,几千字的日志有时候一天写好几篇,后来便是诗歌,再到现在的打油诗,即便是打油诗也是从七言到五言了,越来越喜欢简单,不愿意长篇大论的。

是自己觉得无话可写了么?其实不是,就是看着世界觉得越来越顺眼了,经历了岁月,有些事情就不必宣之于口,付诸笔端了,自己摇头一笑就过去了。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吧,成长叫人沉默,一寸岁月一寸心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寸岁月一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