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没有变好,但也没有变的更糟——读《理性乐观派》

世界没有变好,但也没有变的更糟
如果时常关注时政新闻,想不悲观都难。不时冒出的传染病,埃博拉的消息更刚消停,中东呼吸综合征又来了,新型传染病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污染加剧,不仅仅是陆地,海洋的污染也开始影响到人类生活;
地球又升温了,今年夏天的气温又创下了新高,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却迟迟难以达成;据说每天都有物种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成加速趋势;能源危机的新闻不时出现,谁也无法估计化石燃料还能开采多少年,之后呢……看到这些新闻,不禁发问,我们人类还有希望吗?
有,而且人类有足够的理由乐观的迎接未来。这是本文作者李德利对上述悲观情绪的回应。不谈当下的危机,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追溯人类的发展史,发掘驱动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
几十万年以前,人类知识地球上最最普通的物种之一,没有特殊的天分,和其它生物一样,每天都在为生存下去拼搏。一次偶然的机会,人类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人发现了交换,通过交换可以轻易得到原来无法获取的资源。尝到甜头的这些人将经验分享给族群里的同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交换大军。有了交换,一些人开始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有人擅长追逐野兽,有人擅长捕鱼,有人擅长采集,有人擅长制作工具,神奇交换将这些人连结在一起,人们可以享受到比之前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资源。社会分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人类的进步,需要用脑的工作越来越多,大脑持续进化,最终人类开始显著的区别于其它物种。交换导致的社会的分工和人类发展还带来了一个显著的结果——人口数量的暴增。人类越来越多,城市出现并持续扩张,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支配的能量大大增加。
正是神奇的交换导致了人类持续不断的进化发展,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各种灾难,交换的天性却保留了下来,东边不亮西边亮,文明之火越烧越旺。
先别忙着质疑作者的推论,让我们看一看与世隔绝的土著吧!某些土著来到小岛上,因为种种原因,小岛与大陆隔开,这些人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人口数量也限制了交换的发生,没有了交换也无所谓社会分工,种群进化陷入停滞状态,甚至退化到了没有工具的时代。被发现时,他们依然停留在古老的石器时代甚至更早。土著的“悲惨经历”也从侧面证实了交换的神奇力量。
有交换的地方就有社会的进步,交换越频繁,社会分工越好,人的进步越快,生活也更加富足。几万年来,这条定律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悲观吗?只要交换存在,我们应该有充分的理由乐观,因为人类会继续发展向前。
回到引发悲观情绪的来源:气候的变暖和非洲问题(当然还有其他问题)。气候真的在变暖,可有多少原因是化石燃料造成的呢?气候变冷或变暖不是地球的自然规律吗?纵使化石燃料的使用确实导致了气候变暖,我们也不必悲观。从二十世界初到现在,化石燃料中碳的比例持续下降,单位GDP增长所排放的碳也越来越少。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非洲问题也并不完全是一团糟,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反过来存进了交换的发生,只要有持续的交换,非洲的明天也会更好。不然,Google和Facebook这些互联网的公司也不会砸钱去链接非洲了。
所以,不要被悲观的论调或夸大的事实所迷惑,人类在进步,在经持续发展,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今天很好,明天会更好。

抛开本书的理性乐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根本不太关注气候变暖和非洲饥荒,更多考虑的是PM2.5是否太高,食品是否安全,房价持续是否会继续疯长……人类的确会持续发展,经济也在持续发展,但在当下的国内,要想理性乐观,实在有点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没有变好,但也没有变的更糟——读《理性乐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