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巴菲特传》,本次阅读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华尔街进入一个疯狂状态,整个股市高歌猛进,而此刻,还未40岁的巴菲特感觉到自己的灵感在枯竭。就在盈利率最高的那年,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解散合伙公司,清算投资!(第六章 82页—100页)
1
随着巴菲特的资产越来越多,他越发感到不安。他手头可用的资产在扩大,但可以买到的价值低洼股却越来越少。他变得忧心忡忡。
1966年初,他宣布合伙公司不再接纳新合伙人。
这段期间,巴菲特也曾计划买进成长性不错的股票,但均被捷足先登,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办公室遭受监听。事实上,是因为市场上有很多格雷厄姆的门徒,加上有电脑助力,往往更快找到它们。
1967年初,他开始提醒自己的合伙人:自己的灵感正在枯竭。
而此刻!整个华尔街处于癫狂状态。人们追捧电子类股票;对高科技股趋之若鹜;甚至出现了“非注册股票”和“速利基金”。人们不是想在长时间运营期超过大盘平均盈利水平,而是想在短期行情波动中迅速盈利。速利基金的追随者弗雷德卡尔,在1967年其经营的基金利润率高达116%,超过巴菲特任何一年的业绩。
巴菲特借用了“石油勘探者”的寓言说明“速利基金”的道理,以一个单纯的题材大做文章,影响公众的投资心态,哄抬股价。许多基金经理害怕落后,因为你一旦落后,就拿不到注资。甚至福特基金会断言:长期的谨小慎微会遭受比因鲁莽遭受的损失要更大。
2
他的投资业绩依旧出色。
1967年的收益率高出道琼斯指数17个百分点。这两年,巴菲特买下了两家零售企业——霍克希尔德-科恩百货公司和服装连锁店联合制衣公司。他秉承着自己的原则,坚持做熟悉的资本运作工作,将经营事务管理交给真正适合的人。
1968年股市士气依旧高涨,他觉得自己进入了“老年人病房”,看到同行的表现他觉得自己非常懈怠,而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和华尔街脱节过。这年,他投资了家庭保险公司,却终止了最后一笔5万美元的股票。当时他已然知道家庭保险公司即将被高价收购,却停止了这次行动。
1968年底,美国股市的牛市开始底气不足,梅茨基金帝国也摇摇欲坠。随后巴黎和谈给市场注入强心剂,华尔街市场依旧在推荐热门股票。
3
1969年巴菲特收益率高达59%,为业绩最好的一年。
1969年5月,在掀起新一波牛市浪潮时,巴菲特决定隐退。他完全可以选择清仓股票,换做现金以待时机。
同年6月,股市开始狂跌,速利基金灰飞烟灭;巴菲特殚精竭虑才使得盈利率保持在7%。
在解散合伙公司时,他将大部分投资做了清算,留下两项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同时给予合伙人一些建议:可以选择这两家公司的股票,特别的前者;其他的资金可以交给比尔鲁安打理。
当投机主义席卷市场,许多人参与并盈利时,巴菲特坦言短线交易有赚头,这些热门股票的价格仍会上涨。但也明确表态不会参与这样子的投资。
他不仅仅要赚钱,更需要缜密的推理;他不愿意进入陌生的领域。他不会放弃已经掌握的逻辑性行为方式,转向自己没有完全理解、成功付诸行动的方式。、
“要想赢得良好的信誉,你需要20年时间,而要毁掉她,5分钟就足够了。”巴菲特一直以自己的出色的判断和自制,维护着自己良好的投资信誉。
透过这段经历的回顾,我们看到巴菲特许多独特的品质。
不盲从;不按照别人的预期去买卖股票,不会因为别人一时得利而走向不熟悉的道路。
他对自己有着十足的自信,坚持自己所熟悉的价值投资理论;并依靠自己缜密的推理去看待每支股票背后的企业成长性。
他对股东和他们的财富负责,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股东最合理的建议。
事实上,他的直觉要胜于“市场先生”的直觉。
68面:伯克希尔哈撒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