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架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企业架构概念内涵

企业架构的基本概念。企业架构,英文是:Enterprise Architecture,简称:EA, 是承接企业战略规划与IT建设之间的桥梁,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主要包括业务架构和IT架构。业务架构,包括业务流程、业务信息、业务规则、组织架构等几个方面。IT架构包括了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


“企业”是指由一整套可识别的、互为作用的业务功能构成的商业组织。企业架构是企业的基础框架, 它定义和描述了企业实现经营目的和商业愿景的平台。企业架构是与企业经营战略、信息需求紧密相连的一整套原则、方针、政策、模型、标准以及流程,它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企业各项解决方案的设计、选择和执行提供指导。

企业架构的内涵。企业架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业务架构和IT架构,大部分企业架构方法都是从IT架构发展而来的,在复杂系统的集成中,关键的活动,是基于架构的集成,而不是基于部件的集成。。

业务架构:是把企业的业务战略转化为日常运作的渠道,业务战略决定业务架构,它包括业务的运营模式、流程体系、组织结构、地域分布等内容

IT架构:指导IT投资和设计决策的IT框架,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蓝图,包括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

企业架构的特点。企业架构的目的是将跨企业的、常为零散的那些遗留流程(人工/自动)优化进一个集成的环境,它可以及时响应变更并有效的支持业务战略的交付。

企业知道如何通过IT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利用是业务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取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手段。企业架构能够处理该需要,为响应持续变更的业务环境所需的IT系统的演进,提供战略背景。

此外,好的系统架构使能在IT效率和业务创新之间达成恰当的平衡。它允许单个的业务单位在追求竞争优势时安全地进行创新活动。同时,它确保了组织对集成的IT战略的需要能够被满足,并允许跨越整个扩展企业的最紧密的可能的合作协同。

良好的企业架构能够给企业带来显著的业务效益,这在公司或组织的利润或亏损中清晰可见:

一是更高效率的IT运行。良好的企业架构可以降低软件开发、支持和维护的成本,增强应用可移植性,提高的互操作性和更为简单的系统和网络管理,提高处理关键性的企业范围议题的能力,如安全,更容易的升级和系统构件的替换

二是更低风险的IT投资。 良好的企业架构可以降低IT基础设施的复杂度,并让现有IT 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最大化,让开发、购买和外包IT解决方案更具弹性,让新投资以及IT拥有成本的全面风险降低,让采购决策更简单,实现更快、更简单和更便宜的采购,在有条理的规划中,管控采购的信息是随时可用的,采购流程更快,最大化采购速度和灵活性。 

三是更高效的业务支撑。良好的企业架构,能够适应业务的实时、敏捷、灵活的需求,能够更加高效的支持业务,更加灵敏的反馈业务,更加实时的推动业务,让IT架构能够全面、实时的随着业务的需求变化,而提供更高效、更敏捷、更快速的支撑。

2、企业架构发展历程

企业架构最早的思想雏形来自 企业建模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几乎只有学术界对企业再造或企业建模的思想感兴趣,但使用的理论和模型通常被限于某个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20世纪80年代中期,IBM业务系统规划(BSP)的创始人John Zachman提出:“为了避免企业分崩离析,信息系统架构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企业的必需”。John Zachman率先提出了“信息系统架构框架”的概念,从信息、流程、网络、人员、时间、基本原理等6个透视角度来分析企业,也提供了与这些视角每个相对应的6个模型,包括语义、概念、逻辑、物理、构件和功能等模型。由于其杰出的开创性工作成果,Zachman被公认为是企业架构领域的开拓者。但在当时,Zachman并没有明确的使用“企业架构”的概念。

1996年美国的Clinger-Cohen 法案(也称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导致了术语“IT架构”的产生。这部法案的主旨是,美国政府指导下属联邦政府机构通过建立综合方法来 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使用和处置等。Clinger-Cohen法案要求政府机构的CIO要负责开发、维护和帮助一个合理的和集成的IT架构(ITA)的实施,当时的术语ITA,现在被解释为IT企业架构(EA)。

因此,企业架构最早应用在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 美国联邦政府对企业架构的应用推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Zachman架构框架引入后,首先是美国国家技术标准研究所在1989年发布NIST框架,从此联邦政府内出现了许多企业架构框架,例如国防部(DOD)和财政部(DOT)等。

1999年9月,美国联邦CIO委员会出版了联邦企业架构框架(FEAF),它的意图是为联邦机构提供一个架构的公共结构,以利于这些联邦机构间的公共业务流程、技术引入、信息流和系统投资的协调等。

随后,美国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发布的OMB Circular A-130,要求机构记录和提交他们的初始的企业架构到OMB,并对架构发生的重大变革进行更新。这给了OMB一个责任,即帮助推动政府机构内和政府机构间的企业架构的开发,并支持通过IT来改进政府的运营能力。

2002年2月,OMB建立了一个联邦企业架构程序管理办公室来开发联邦企业架构FEA,在联邦机构程序内和跨机构程序间,通过跨部门的分析来找到重复的投资,找到相互的差距,有助于在联邦政府范围内的协作、互操作和交互。

目前,在国际上,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为企业架构的推行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Clinger-Cohen 法案(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1996)被设计成用来改善美国联邦政府获取和管理信息技术的方式。它强制美国的联邦机构使用正式的企业架构流程。美国的Sarbanes-Oxley 法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2002),要求公司必须提供内部控制评估的证明,包括将信息技术相关的控制过程记录在案。欧盟授予公共合同的指令:在欧盟内部,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供应商被要求必须展示他们正在其业务中使用正式的企业架构流程。

这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政府机构和公司企业在其业务中采纳和使用企业架构的强大驱动力。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示范作用来看,企业架构的采纳和推行,是经济、社会、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代际革命进入“云时代”,企业上云(私有云或公有云)成为趋势,云平台以及企业应用上与之相关的移动应用、微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若干技术手段的出现,以“云”为主要特征,具有更加开放、实时、灵活的“云架构”逐渐代替传统架构,成为新一代的企业架构。 

3、企业架构必要性

企业为什么需要做架构?有很多企业认为,直接拿需求来开发不就行了吗?以前做些小项目基本是这样,拿到需求后直接找技术团队开发,就像一个小房间的简单装饰,不需要请设计师来做设计,但建设一个大厦,却需专业的设计师设计一样,设计,对于不复杂的东西,怎么做都觉得很正常,但是一旦业务、流程复杂的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架构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是正确的。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在进行IT投资时都会跳过企业架构这个环节而直接进入了IT项目的建设,这样就会导致重复投资、信息孤岛等必然现象的出现。有时缺少规划,也会发现很多开发的功能被打入冷宫,这里列一个简单例子:如hr系统中的HR服务台的一个功能,我填写了一个问题,但是没有回复,估计这个功能就被打入冷宫了,这样满意度也就会下降了。

 通过企业架构,我们可以达到:企业内不同的人要对企业现状(as-is)和企业愿景(to-be)有一个整体的的理解业务、信息、技术人员的共同愿景,是理解、沟通的基础。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架构,就不能保证争取的决策和好的实现,EA是理解和实现企业IT建设的保障。


作者:张金星

美城互联创始人

数字转型专家,智慧企业导师

曾任世界五百强、大型央企、国企数字化转型专家

长期从事国内外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和实战

深度参与华为、海尔、美的、阿里、京东等企业数字化转型课题

全面掌握新一代ICT技术在企业系统化应用的理论、方法及价值实现路径

主持开发了打通城市生活、消费、商业、产业、政务等全链路的数字开放平台

构建了从数字转型的管理咨询、技术应用到数字运营的一站式智慧生态服务平台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件,未经作者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引用

转载联系方式:13810173183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架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