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隐身

浅析《译者的隐身》与历史翻译之间的关系

摘要:《译者的隐身》是由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所著,该作者的独特人生观和思想理念都值得读者进行思考,原文的“不可见性”是原文主要讲述的译者含义,作者对译者的身份地位进行思考,并让读者产生对译者主体的思考,这本书主要向大众展示了翻译的主要策略,并且对翻译活动进行一定的批判。在文学界中,这本书既有介绍翻译的主导地位,还形成了一定的引领地位。将翻译结合《史学概论》后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翻译理论和实践,将翻译法则内容细致化,并作为历史思维的依据,本文对于译者的“隐身”进行思考,并从知识论、方法论、本体论的角度去思考译者的主体性。另外,文章结合翻译的原则以及思路,介绍了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深刻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体现自我翻译的实质以及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性

正文:

    一、知识论的批判翻译

在知识论的角度来说,书中“批判”的历史是合乎实际的。对于批判的翻译来说,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本体论,将哲学的分支代入到翻译当中。“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但是是否在翻译当中,批判和历史的层次也是一样的?“认识翻译”中的“认识”和“翻译”,就是属于知识论研究的内容。历史性的思考与系统性的观念对于翻译来说是一处必然的交叉点,对于译者来说一定的知识可以使译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对于历史的结构进行一种条件分析,这种动态的生活结构对于译者来说是批判的源头。

很多的翻译中,批判是在总结中进行的过程,但是知识论翻译层次却是不同的:首先是需要挖掘出翻译作品本身的含义,在翻译内容的最深层次中,展开的是多个层次的知识;其次是对翻译的批判以及对翻译这一时代的批判,思维是批判的导向,在平行结构当中,翻译更多的是由主题和细节两部分构成。逻辑认识的评价是可以让我们产生一个独立思考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所有译者希望我们发现的属于原作者的精神世界;最后,我们在知识逻辑中还需要对翻译的发展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些认识可以带我们评价那些我们需要认识了解的。翻译直至今天也依旧是作为一种批判性的实践而存在下去,但这种批判只是存在于反转峰以及历史当中。

二、方法论的创造翻译

在我们对《译者的隐身》这本书进行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确认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时空,作者在书中对“本土化”和“异化”为目标进行研究探讨,作者对于异化翻译的赞同态度进行对于历史的批判以及翻译的发展和由来进行思考。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方式方法有许多中,但是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找到一一对应的翻译方式,但这并不是运用方法论失败的一个理由。翻译是一种创造的艺术,翻译是译者对于文章的另一种创造,译者在进行对原文的翻译时,将自己的思维代入到作者当中,但是这一过程也十分容易带上主观色彩,译者将作者的文章进行艺术化,在克服语言问题时,译者会会采用属于自己的处理方法,展现出来的就是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方式也称为独创性。

对于作者来说,他创造这本书的含义就是为了让读者对“译者”这个词深刻的了解,在作者眼中译者给文章赋予了新的灵魂,注入了新的内容,译者在学习了创造的方法,就应该对于寻找的方法确认实践,并在实践当中找到自己可以转化方法论的途径,与之匹配的就是创造翻译的新世界。

三、本体论思维翻译

本体论是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对于译者来说,译者是一种主体,译者翻译的动机、目的以及译文信息都是需要译者用译语以恰当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语差异是无法避免的,译者与作者的种族不同,语言习惯不同,表达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是译者在努力的将信息完整全面的呈现到读者面前,译者的自身内部对于翻译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但韦努蒂认为主导文化社会“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中,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

而中国的文化讲述的以及运用的也都是道法自然。其实中国人口中的“道”是分为两种的,一个是天道,一个是人道。天道是所有的自然规则,由此我们称它为道法自然,我们所做的一切事物绝对不可能逆天行事,因此我们做事要道法自然。而人道也是自然规则之一,中国文化以天道为人道之本。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如何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把理论思想向前推进。思维翻译的发展,是本体论哲学生命力的强大,确定于它理解课题的程度。现在的本体论哲学是时代存在问题的解决态度,这是历史哲学到达新的成就。

四、历史学的隐形翻译

在《史学概论》的学习当中,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历史学家几乎不会离开对历史,他们不会对历史发生的性质反思,相反的他们会写一些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对于译者来说,不同国籍的历史学家也是需要进行对文章译文进行深入了解的。历史学家认为对于历史来说是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这与马克思主义相同,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如何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如何把握住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同时还需要在这段研究中丰富社会主义的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崇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都希望在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内成为辉煌的事实。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译者对于翻译来说就属于对于文章原文的忠实对等。我们知道严复曾经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译者的隐身》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含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披上“隐身衣”,隐藏属于自己翻译的痕迹,但无论是传统翻译下译者的隐身,还输现在译者的专属地位,译者的隐身都是源于翻译的变化。正如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当中提到了归化和异化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衍生于施莱尔马赫。当韦努蒂将“不可见性”写进书中后,他的精神世界就已经开始诞生了。无论是从译者对于翻译的结构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的踪迹,都是追求读者在阅读原文一般阅读译文,这才是真正实现的“译者的隐身”,对于译者来说,最难的就是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自身观念。对于译文来说,“透明的翻译”是译者在追求的,而文章的结构框架,对于译者来说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五、结论

在我阅读完《译者的隐身》时,我仿佛是目睹了韦努蒂所生活的时代里,译者们的精神世界,韦努蒂在书中写了所有他认为的正确的事情,我仿佛是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这也是让我想起了斯科特的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解释是自由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理解的事实、说出的话以及译者对于文章的翻译都是建立在我们所理解的阅读之上的。詹姆逊曾经说过:我们无法理解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社会历史,除非是把它讲成一个有头有尾、向着一个未来发展的、情节统一的大故事。精神就是历史,不管是在《译者的隐身》中韦努蒂进行批判的事物,还是我们在课堂当中所学习的知识,这些都称为“历史的结果”,我们在学习历史,但我们又在时刻创造着历史。对于译者来说,历史是永恒的,历史是翻译的实践理论,对于我们来说历史是一种产物,是源于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精神产物。读过这本书,我们则是进入了译者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译者“隐身衣”下,独特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Jeremy Munday.《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李德凤等译.2007.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

[4]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译者的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