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人是否都有一种“文学情怀”?

其实,我认为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是一名“文学家”,因为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思维特点和性格,情感细腻,深思熟虑。众所周知的文学家会以文表达自己,其他并不是文学家的抑郁者,他们内心里同样也住着一位文学家,总之,喜欢思考事物、认识世界的人总是拥有丰富的感情思维,而思索的同时,更加深了思维的深度,这就是为什么搞文学的人们精神比较深层且容易走向思维极端的旋涡。他们不接受模糊的世界,他们要清清楚楚的看懂这个世界的模样,才能安然面对。

笔者在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做抑郁症检测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的病友在自测题的那一道“你是否喜欢一个人拿着一本诗集坐在那里安静的看着?”的问题下划上了“”。那些人当中有小孩,有初中生高中生,还有大人,做题的时候,他们大多眉头紧锁,表现出极其努力思考的样子。

其实,抑郁症患者当中,在发病前就有文学情怀的人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喜欢诗集,喜欢读书,特别是一个人读书,他们有时候会沉浸在一个故事里走不出来。其实,那些内心不是很强大的人,在深深地爱上文学的时候,又读了不适合自己这个年纪的书,就容易受到迷惑,容易精神受到影响。

例如,在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小的时候,就应该读青年文学、儿童文学。但是如果你去读《尤利西斯》和卡夫卡的《孤独成就高贵》或《变形记》,就会让你的思想太过于成熟,你会觉得现在和过去以及未来有着莫名其妙的重叠,那是因为你还在没有拥有绝对强大的知识体系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时候就去读了一些不适合你这个年纪的书。

很多的作家都是重症的抑郁症患者,比如:三毛,川端康成,海子,顾城。当你还没有一个好的“防御体系”,不能用一个正确的积极地价值观人生观去读这些作家写的书的时候,那书中流露出的作家的那种厌世心理以及黑暗性格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这并不是谬论,因为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所写的故事,通常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是一种自我的输出和自我排遣。

日本的芥川龙在遗书中留下这么一段话:“现今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冰一般透明、又像病态一般神经质的世界,自杀给予我们的若不是快乐,也一定是平静祥和。”这位文学家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常常伴有极度幻想,这种臆想是由思想混乱且高度想象而导致的结果,对于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人,脑细胞又处于不停的活跃沸腾,出现思想混乱是很常见的,只是臆想是思想混乱的最高级化,因超过了自我的精神承受能力,无法自行消化,形成了很严重的困扰与烦恼,所以想到了逃离,那就是“死”。部分作家留给了世人关于自杀的解说,也有部分作家悄然无声的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他们的作品思想能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处境和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从中能够感知或者推断出他们大概的自杀原由。思想是一步步积累的,意念也是一步步形成的,这种意念在常人看来是绝境,在他们看来是却是解脱,或许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我相信,自杀的那一刻,他们的心是极其淡定的,带着对世俗的厌恶,带着对生命安息的向往,他们静静的走了。

其实不光文学家,很多天才也是如此,画家、音乐人等等。有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疯子仅仅一线之隔,当一个天才或者才华者得了抑郁症那他就极有可能变成一个精神病患者。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有那么多看似“不正常”的人在手舞足蹈,他们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但是有时候他们的“不正常”并不是他们所愿意承受的,就是这么奇怪。

探索文字会很累,但是它能让你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和认识。有效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文学对其精神与思想进行精细的剥离与刨析,自然累的同时,你也会填充原来空洞感的生活和轮廓式的思维,这会让你内心更充实,生活更饱满,思维的不断丰富,也会对你自身的行为有指导意义。文学丰富着我们的精神,而我们的生活正需要这种精神做支撑力。不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对待生活,用积极向上的观念诠释不满,遇到想不通的事情,不要把自己逼死,这个时候,就该懂得取舍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心结为主,其余浮华的东西可以不那么在意,人生时刻都在处于选择中,我们一定要选择利于自己健康的事物。这样,才是饶恕自己。

懂得什么该拿起,什么该放下,才是智者,智者就要把每一件事都要看成七八分重,千万不要把它看成全部,超过你的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抑郁症的人是否都有一种“文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