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一起“去野”

“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4岁的明明


“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在屋里可以看动画片和玩儿变形金刚。”

——6岁的多多



自然缺失的童年


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与自然隔绝。 

与陌生的人群和现代世界中其他纷扰嘈杂的因素一样, 大自然也常被我们视为某种异物, 会威胁到孩子的安全。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 包括更倾向于防范风险的育儿方式的兴起、 越来越依赖科技等, 导致静止的、 安于室内的文化风气日趋增长。


今天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已经不可能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 一夏天都在户外跑来跑去,和小伙伴们自由的嬉戏。

样式雷同的塑料玩具和电脑游戏中预设好的虚拟世界占据了孩子们的闲暇时间, 剥夺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越来越少了。


但是,就在孩子们同自然界之间的纽带破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自然的联系能对人们的心理、生理和心灵的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好几项研究都发现,有意识地让孩子们与自然接触是治疗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一名科学家认为,就像孩子们需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一样,他们可能也非常需要与自然的接触。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天天向前去,

他第一眼看见什么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就在那一天,或过后的一段时间,又或者岁月流转的好多年当中,

那东西又成了他的一部分。


早春的紫丁香成了这孩子的一部分。

还有青草,红的白的牵牛花,红的白的三叶草,

还有绯鹟鸟的歌声,

还有那三月的羊羔和母猪浅粉色的猪崽,

母马的幼驹和母牛的初生小犊……

——沃尔特·惠特曼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爱默生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蕾切尔·卡森


我们为了让孩子更好、 更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采用了很多的教学方式。 

在学校里, 老师会讲授课本; 在家庭里, 家长会和孩子一起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还会运用电脑, 甚至用3D打印机、人工智能( AI) 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 

但是, 我们有没有想过, 知识从哪里来? 知识最终要用在哪里? 

其实, 我们略一思索就能够知晓, 人类文明所有的知识, 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得到的, 而我们智慧的结晶, 也最终要体现在真实的世界里。


想明白了这两个问题, 也就知道应该如何学习知识了。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提到,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种: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


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先进行自然教育,然后再进行人的教育。


正如现代教育之父、 教学法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所论: 不要在认识事物之前教孩子认字; 事物是本质, 而文字是偶然的东西; 事物是躯体, 文字只是衣服; 事物是核心, 文字只是外壳。


当孩子看到树的枝丫在春风里轻轻的晃动,拥抱着粗壮的树干,用小手小脸感受粗糙的树皮,深深地呼吸着森林里清新的味道,“树”这个字对孩子才是有意义的。


孩子或许能够通过书本或记录片学习有关神农架原始森林的知识,但是在荒僻的林间探索,或者躺在田野上听风吹的声音、看云朵飘过的真实体验是永远无法通过书本获得的。


所有的知识, 最初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的, 最终是要附着在人的身上的。 

最好的学习, 就是来到真实的大自然中, 让孩子自己产生感受, 启发他的思考, 从而 把知识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自然智能与创造力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霍华德·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具备八种类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达尔文就是拥有自然智能的典型代表。


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小时候住的地方在海边。

他写到:“住在离水近的地方,让我可以常在水里或者水边玩耍。我很早学会了游泳、划船。和别的男孩在船里或小舟里时,我总是被大家选为发号施令的那一个,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

对水的热爱和对机械、发明的兴趣,让他开始了最早的试验。


创造力是伴随着孩童时代的自然天赋和灵性空间一起产生的。


大自然中的水、树、灌木丛、鲜花、小溪和池塘一起构成了一个“活的玩具”,激发出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跟踪研究显示,在自然与森林中长大的孩子,普遍具备如下优势:


1、动作灵敏、体能俱佳;

2、较少生病,不容易被传染感冒;

3、遇到突发状况反应灵敏,具有判断能力和危机意识;

4、较为独立,有团队合作的精神;

5、较少发生争执和暴力行为;

6、情绪稳定,容易满足;

7、拥有环保意识,懂得珍爱大自然;

8、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9、能具体地描述认识的事物。



重新拥抱自然


对孩子来说,自然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一只初生的小猫咪,一条少有人走的偏僻小路,路边树上的鸟窝,灌木丛中的小窝棚,从小溪边收集的各种石头。

虽然面貌各异,不同于父母给予孩子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自然给孩子带来一个远离于成人世界以外的充满幻想、自由、隐秘、宁静的领地。


自然教育目前已经是一门专业的教育, 教育者通过数十年的实践, 总结了很多自然教育方法。

当成人丢开手机, 带着孩子在大自然里做一下午游戏时, 你和孩子都会记得那个美好而纯真的时光。 在这段时光里, 大自然所教会孩子的事, 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允许孩子“变脏”

 

限制孩子看电视或玩儿电子游戏的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经常带孩子徒步旅行、户外野营,也可以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户外散步及游戏,探索家、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


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会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 不要过于担心, 因为这本就是户外活动的一部分。

户外活动时穿的衣服应该是“ 即使弄脏也不要紧” 的那种。

当孩子们在户外,遇到水、泥土或者沙子的时候,会想要用手去摸,在泥地里爬、滚、跑,这符合孩子们爱探索自然事物、 爱琢磨的天性。

要允许孩子自由玩耍,即便孩子们把自己弄成大花脸也没关系。

研究表明, 孩子们把自己弄脏是一种能力,这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而且, 把自己弄脏对健康也有益处: 接触泥土中的自然生物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收集自然物

 

自然物对孩子有神奇的魔力,孩子会收集他们在自然之旅中遇到的感兴趣的东西,小石头、落叶或者一些让大人倍感惊奇的东西,比如半只死掉的蛾子。

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孩子说:“ 别碰它, 很脏!” 

但只要不威胁到孩子的安全,丢弃的糖纸、 枯萎的落叶、 一片羽毛…… 这些东西在孩子眼中看来, 可能都是价值不菲的宝物!


可以准备一个大小适中的篮子,让孩子自己提着,收集喜欢的东西带回家。

鼓励孩子将自己采集到的物品和旅行故事分享给别人,还可以用它们做各种不同的游戏。


让自然走进生活

 

在家中养植物、小动物,让孩子参与照顾它们,鼓励孩子用照片、图画和简单的文字做观察记录和自然笔记。


制作昆虫、植物标本,带孩子一起阅读自然图鉴类书籍,把标本进行归类整理。


利用自然物装饰环境、做游戏或礼物。用收集到的树叶做拓印画,配上喜欢的诗歌,可以用来装饰房间;用树枝做投壶游戏;用树叶和花瓣做拼贴画;在搜集到的石头上画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人。

 

采摘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孩子一起做成食物品尝。


与大自然亲近是为了让孩子变成善良的精灵。这件事的负责人就是与孩子最亲近的成年人。附近有自然物的场所就是最好的场所,而现在就是最好的季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孩子一起“去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