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班实录:GROW模型的底层逻辑

各位同学晚上好,很高兴为大家带来本月小组作业点评。

这个月学习辅导下属、激励下属、向上管理几门课,不知道同学们体验如何呀?

有没有部分同学会觉得,跟上月的讲故事比起来,这月课程显得有点无趣,甚至压抑,因为职场主题可能会让你联想到高竞争、高压力、部门墙等等令人窒息的词汇?

嗯,可以理解。竞争与压力、推诿与扯皮是职场常态,但并不是最佳形态。

找对姿势,造好氛围,职场也可以是愉悦而幸福的。

(当然,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怎样营造氛围呢?

一个词总结的话,就是「赋能」。为彼此赋予能量,激发个体内在动力,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这样上司不用挥着小皮鞭劳神费力地追赶,下属也不用在重压下勉力苦撑、亦步亦趋。每个人都有着清晰目标和坚定认同,工作充满意义感和价值感。

听起来很美好,具体如何实现呢?


我们先来听一则小故事哈。

有位专业网球教练,在教一个9岁小女孩打网球。这个女孩害羞内向、个子娇小,教练和母亲都认为她协调性不太好。

教练按照常规训练方法,把网球技术动作拆解后,给小女孩简单清晰下指令:「用手挥动你的球拍」,「当球落下时击球」,「打球的背面」。 小女孩很努力练习,仍然收效不大,最好的成绩也只是连续5次把球打过网而已。

后来教练尝试换了种方法。她跟小女孩说:不要太在意我之前教你的技巧。只要在球触底反弹时,你说「弹」,然后当球碰到你的球拍时,你说「打」。这就么简单。只要专心做这两件事就行,其他的不用担心。

你们知道发生什么了吗?

小女孩第一次尝试这么做后,就连续53次击球成功!她的表现进步了整整10倍有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惊讶之余,小女孩的母亲当然是喜出望外啦;而教练呢,则是有喜有悲。

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身为教练的基本观念被挑战了。难道说,他一直以来给学生们的详细技术指导,不但没有帮助他们,反而妨碍了他们发挥?

这位教练经过深刻反思,确认了这一点:小女孩之所以表现不佳,不是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因为她打球时受到了太多干扰。

我们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就容易理解了。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打球,教练在旁边大呼小叫:挥拍!挥拍!击球!击球!打背面!往斜上方45°角!

此时你什么感觉?

是不是觉得精神高度紧张,又要把注意力放在球上,又要分神去听教练指挥,内心某个角落还有些声音在嚷嚷:不行不行!这球速太快了我肯定接不到!

嗯,你可以再联想下自身的其他经历。比如时间管理。

你是不知道区分优先级、要事第一吗?你是不知道关键可行矩阵吗?你是不知道To Do List吗?

你知道,你清楚,你甚至尝试过很多次。但你最终还是每天被DDL追着跑,内心仍然焦虑又疲惫。

你觉得自己真是糟透了。拖延,懒散,缺乏自律,意志薄弱,笨蛋,loser······你用一切能想得到的负面词汇来评价自己,抨击自己。

然后你逼着自己又去学习更多的时间管理方法,去尝试更多的时间管理工具。

然后······又陷入上面死循环······

现在我邀请你,把这个过程跟前面学球的过程,类比思考一下。

你仔细想想:你做不到的原因,更多是源于缺乏有效方法、意志力薄弱呢,还是源于你内心那些自我批判的声音干扰?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中,提到这样一种思考角度: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两个自我,一个「自我一号」,一个「自我二号」。

「自我一号」是种理性型、批评型的自我,它总在自我评价:你这样做不对!你该换个方法!笨蛋,你太慢了!

「自我二号」是种本真的、好奇的自我,它通过体验来学习,在没有「自我一号」干扰的情况下表现最好。

当我们能让「自我一号」停止批评,同时让「自我二号」自由发挥时,我们的表现就会取得进步。

现在咱们回到刚刚教小女孩打网球的故事中。请你分析下,教练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帮助小女孩取得10倍进步的呢?

嗯,聪明如你想必已经发现,教练就是通过简化指令、提升专注,帮助小女孩减少干扰,让她的「自我二号」得以自由发挥,最终取得了惊人进步。

所以现在,我想跟各位讨论一个点:你认为实现个人提升的最佳办法是「不断增加知识」吗?

增加知识的方式,可以是读书、上课、请教专家等。

我猜有人(甚至多数人)会这样想:我现在这么差劲,都怪我太无知。等我获得很多知识了,我自然就能表现得更好了。

反映这种理念的公式是:表现(performance)=能力(capacity)+知识(knowledge)

各位,你们同意这个公式吗?

如果知识真的能带来更好表现,那么我们所有人只需要读读书、上上课,或者去听高手分享下经验,我们理所当然就可以成为高手了。

但现实是这样的吗?

咱们来到圈外的同学,都是人群中最积极、最努力、最上进的一群。你们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课,听了很多大咖讲座。

那你现在自我评估下,你达到预期的高手水准了吗?

我猜,多数人会默默摇头。

否则就不会有那句戳心窝的话存在了:「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究竟是为什么啊各位?你们有考虑过吗?

因为阻碍你进步的往往不是你不知道怎么做,而是你做不到你所知道的!

换句话说,问题不在于知识的「获取」,而在于知识的「运用」。如果运用不得法,获取太多知识有时非但不能帮你,反而会给你带来变相的干扰。

这种干扰的结果,就是内心深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焦虑、沮丧、迷茫、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如何破局呢?

很简单,换个公式就好了:表现(performance)=能力(capacity)-干扰(interference)

这个公式来源于《潜力量》这本书,作者Alan Fine就是GROW模型的开发者之一。

作者指出: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已经知道做什么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和生活品质。

我们都知道要积极主动、要事第一、维持和谐关系;我们都知道要运动、要理财、要健康饮食。 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做不到。

所以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去缩小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 缩小这个距离的方法,不是「由外而内」增加知识、迫使改变发生,而是「由内而外」减少干扰、促成改变发生。

外力与内力的不同效果,学完驱动力模型的你,想必已有深刻理解。


如果分析到这里,你已然认同了减少干扰的重要性,那么你灵活的小脑瓜里一定会冒出这个疑问:But how?如何减少干扰?

同学们,是时候联系一下本月课程了。

减少干扰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咱们本月学习的辅导技巧。

同学们学习这门课已经整整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你学习了MBTI测试、辅导风格、GROW模型、聆听技巧,你通过小组作业去尝试运用,你最后还有反思复盘。

现在,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认为GROW模型使用中,最关键、最本质的心法是什么?

提升辅导对象的觉察力和责任感。

是帮助他们减少内心干扰,释放「自我二号」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是激发辅导对象的信心和热情,让他们勇敢面对自身问题,专注于探索解决办法,而不是陷入内心冲突消耗自己,像一头关在笼子里的野兽,困在原地动弹不得。

觉察力和责任感,不知道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两个词?

「觉察力」指的是,在输入端,我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什么,知道周围世界发生了什么,保持对信息输入的敏锐性。

内在觉察可以提升机体效能,从而提升能力。别人无法告诉我们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唯有自我觉知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责任感」指的是,在输出端,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发号施令只会让我们失去动力,佯装服从实则怨声载道。只有当我们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起责任来,我们才有动力去尝试一切办法,努力达成目标。

那么,辅导技巧是如何帮助我们实现「提升觉察力和责任感」这个目标的呢?

那就是,通过科学的框架和方法进行提问,帮助对方一步步明确目标,理清现状,找到办法,并承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这个过程中,教练需要尽量清空自己的预设、假定自己一无所知,在好奇心引领下,专注聆听和提问,像一面镜子,照出对方不易觉察的盲点,帮助对方自己移除内心干扰,找到心中能量,明晰前进方向。

这就是GROW模型的底层逻辑了,同学们。


之所以今天花这么多时间,层层解析GROW模型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因为,助教在阅读大家小组作业时,发现同学们似乎存在一种倾向,就是为套模型而套模型,为提问而提问,并没有抓住这套方法论的本质所在。

方法论的灵活运用需要思维能力支撑,那GROW模型背后的核心思维能力,我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1、成长型思维。我们坚信,每个个体都有其追求成长进步的内在动力,也都具备足够能力去达成目标,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帮助对方找到这份力量,激发对方的信心和热情。

2、创造性思维。我们从目标来倒推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非从现实出发,看过去满眼艰难险阻,还没出发就已经泄气大半。

3、批判性思维。对辅导对象的自我评价,我们本着客观中立态度,还原到具体场景中去,小心求证背后的事实与逻辑,引导辅导对象发现其间可能存在的归因谬误,或者理解偏差。在这个澄清过程中,进一步破除思维误区,消除限制信念,帮助对方获得内在力量。

用《网球的内心游戏》作者蒂莫西·高威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讨论:「真正的对手不是赛场上的对手,而是自己头脑中的对手······唯一能够限制我们的,是目光短浅和自我设限。」

愿大家都能克服内心障碍,专注于突破自我、释放潜能,赢下每一场内心游戏。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班实录:GROW模型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