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他安排了一场又一场宴会,只为一位永不属于他的爱人

01

爵士年代。

20世界20年代的美国被一位冷峻的观察者这样定义。

此时的美国,正面临两种极端的情绪,一方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群众普遍的低迷和衰颓,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超出预期的复苏后,人们空前的物欲。

巨大的创伤与巨大的物欲碰撞后,催生了新的场景:

艳美的,目光动人的女郎正急于进入社交圈,不断投怀送抱。

而财富新贵正拼尽所有往另一个阶层上升,不管是否违法。

接受过不错教育的大学生也纷纷来到纽约,成为“纽漂”,以期在最来钱的证券生意中分一碗羹。

大街小巷张口闭口都是金钱,就连卖报的报童都在谈论股票......

到处的红灯绿酒,莺歌燕舞,交织一起,成了美国梦,成了必将幻灭、崩塌的美国梦。

02

菲茨杰拉德条件极好,说羡煞旁人都不为过,他英俊,智慧,才起逼人,出身中产家庭,就读普林斯顿名校,仅凭一部处女作《人间天堂》便一夜成名。

但这一切优越的条件却一步步把他推向深渊。

在被金钱堆砌的世界里,多金,叛逆,多情,放浪的标签好贴,但是与之相匹配的财富并不是这么容易得到。

菲茨杰拉德在名利场上娶得了来自上流阶层的千金姬尔达后,再也没有空着的香槟杯,没有空荡的庭院——它总是夜夜笙歌,就连高档公寓的花瓶里也塞满美金:每位来侍应的服务员都从这里获得小费。

为了满足这种巨大的开销,菲茨杰拉德只有不断写作,不断公式化,套路化,标签化的写作,尽管稿费颇丰,他却始终无法摆脱这样一个头衔:

畅销书小说家。

1925年,菲茨杰拉德试图用一本严肃文学摆脱桎梏,一部野心勃勃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

尽管业内看好,市场反应一直叫好不叫座,直到他44岁因心脏病去世,菲茨杰拉德也没看到这部作品被认可。

0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部怎样的小说?

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爱情幻灭的故事,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男人被毁灭的故事,同时,你也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时代的幻景破灭的故事。

本书中,菲茨杰拉德放弃了19世纪美国文学惯用的“上帝视角”,他另辟蹊径,用一个角色“尼克”来贯穿整个故事。

彼时的美国,“老钱”,“新钱”并存,任何在那个处境下的美国人都认为自己处在最好的时代,认为只要赚钱,上升通道就会为他打开。

“尼克”也是这样,他来自偏远的美国中西部,一腔热血的到纽约学习证券生意;盖茨比则代表的财富新贵,他爱的黛西,则是一位来自“老钱”阶层的名流。

为了重拾旧爱,盖茨比在西卵(财富新贵住宅区,老钱则住对岸的东卵)夜夜大摆筵席,只为已定居东卵的黛西能来赴约。

然而盖茨比没有想到的是,无论他在财富上多么接近上流阶层,无论黛西是否还爱着他,他永远无法真正的跨过一个阶层,和上流阶层平起平坐,正如他每晚在意兴阑珊后眺望的东卵,虽然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逾越。

0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是一部传统小说,它具有一定先锋性,仅有10万字左右,但在这一部“小长篇”中却有极为紧凑的文本密度和精巧的细节安排,令人叹服的是,独有的菲式长句恰到好处的镶嵌其中,让故事中又有诗意的美感。

他用一系列“快镜头”将整个时代的符号,各个阶层的特点,每个细微之处的人情世故,全部天衣无缝的编织进影像式的画面中。

菲茨杰拉德在第一章就将悲剧的子弹上膛,扣下扳机,直接对准了盖茨比,没错,在最开始,在快速转换的镜头、不断切换的人物,和不停推进的剧情里,菲茨杰拉德早早的就安排了一个悲剧。

这部作品充满着作者的野心,这不是关于爱情破灭的事故,不是关于男人被毁灭,或者男人的梦想被毁灭的故事——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迎来了空前的经济大萧条,《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那个时代悲剧的前兆。

菲茨杰拉德在鸡尾酒杯中酩酊大醉,不醉不归,但又在夜夜笙歌中看到了注定破灭的荒凉。

05

我们也在做梦吧,意志被钳制的我们集体撸起了袖子,都被卷入到狂热的浪潮中,无论你自愿与否,一群人都被迫参与到一个属于集体的梦中,个体意志被消除,忘了自己需要的什么,都疯狂的在追逐金钱,似乎这是所有人唯一的价值。

彼时的美国梦,禁酒令,飞女郎,新钱老钱,概念股票......和现在的外围女,网红,滥交盛宴,虚拟货币多么相似。

这场不由得我们做不做的梦,会不会破灭?你愿不愿醒来?

谁知道呢,说不定你正在美梦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盖茨比:他安排了一场又一场宴会,只为一位永不属于他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