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作者简介:(1943-1991)本名陈懋平,台湾人,自幼厌学,初中逃课经常去了坟墓堆读闲书。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没有数字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纯粹是让父母开心。先后出版三毛全集共14本专辑及剧本、散文集等。

《撒哈拉的故事》内容简介: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那里,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跟去。写的是与荷西婚后,狂野温柔的大漠及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

文中写她在沙漠中的艰苦环境下生存的情景,住的是墓地旁的破烂平房。为了节省开支她去拿别人不要的棺材包装箱,自己两人动手做家具。去捡垃圾,废物利用装饰房间。环境艰苦,买菜都要跑十几里路,排几个小时的队才买到菜。刚开始,全靠家里人寄吃的、报刊等。这里环境,报刊、书等是唯一的精神食粮。

这里人愚昧、落后,有病不找医生,女孩10岁就出嫁。他们住的是帐篷,在沙漠水是最珍贵的稀缺资源,吃的淡水都要去买。当然本地的,政府有资助部份水。

由于三毛的生性活泼,热于助人,很快跟那里的人打成一片,使她的生活不再孤单。她的丈夫荷西远在几十里外上班,几乎她一人在家。迫于无耐,三毛学会用她的药帮助她的邻居,个个都把她当成神医。她凭平时的经验,帮助好多人,她们都成了她的朋友。那些撒哈拉沙漠人野蛮、无知较自私,甚至天天借用三毛家新奇的工具,衣物等。无耐的三毛只好让她们进进岀出的借用。三毛夫妇热心肠,心地善良就是后面买了车,也经常载半路的行人。

那里人很脏从不冼澡,有也是几年洗一次,到专门的澡堂洗,不光洗外面,还洗体内用灌肠式的冲洗。

三毛还能做一手好吃的菜,荷西的同事也爱尝她的手艺。她生性好客,有同情心,对哑奴给予衣物及食物上的帮助,她痛恨人们不把奴隶当人看。

三毛经历两次的生死劫难,一次是她跟荷西开车出去,寒冷的夜晚,荷西身陷泥潭。三毛又遇见死不救的强盗,是她的车技及机智自救。后来她冒着刺骨的寒冷,把衣服撕了接成绳,再把车轮卸了,救出荷西,两人终于死里逃生。还有一次是她捡了有磨咒的铜片戴在脖子上,差点丢了性命,还好被邻居罕地发现。

文中几个人物,警官罕地女儿——姑卡。一个才10岁就出嫁,太可怕了,那儿的人从小没受教育,小小年纪的女儿出嫁只是为收十几万的台币财礼;还有就是一个沉迷于骗婚女子不能自拔的男人——沙仑;军曹,沙漠军团的军官。曾经的他是多么憎恨撒哈拉威人一夜之间灭亡他的军团兄弟及自己的亲弟,最后他还是用生命救撒哈拉威小孩;沙伊达,一个医院护士悲惨的结局;哑奴,没人身自由的奴隶,他不管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妻儿,懂得感恩的奴隶,在那个国家他没尊严,没地位,任由别人买卖的劳动工具。

到后来撒哈拉威与西班牙,及摩洛哥间的战乱,三毛离开那片土地。在三毛的內心深处无法忘怀那儿的日出和日落,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他们,似前世回忆的乡愁。

这篇文章使我感悟很多,人生只有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体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落后贫穷的国家,三餐没着落,衣不遮体,更别谈教育,怎样享受生活。三毛回台湾后深有体会,对着大鱼大肉,再想想在撒哈拉威的贫苦人群,她恨不得把这些丰盛的美食装走给她们分享。

人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要珍惜我们国土安定,小康的生活,应该感到知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