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被那一句话深深安慰过?共情的力量

明天,娃儿的暑假结束终于要回校了。

闺蜜发来贺电:你可终于解放了,这个假期可把你辛苦坏了吧?明天赶紧出来我犒劳你,不过你先睡个懒觉再呼我去接你…

闺蜜还在巴拉巴拉,但我已经听不到她具体说什么了。我被她那句可把你辛苦坏了暖心到了,又被她贴心的让我睡个懒觉熨贴得不得了。

难怪网友们说有时候闺蜜可比老公强多了。的确如此,从我家先生嘴里最起码整个暑假没听过类似的一句话。

为什么这样简单、小朋友都会说的话会让人窝心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跟我一起学习的宝妈,因为课

程设置需要对练,我们俩每次都要合计着时间。有天她说孩子还没睡,要等等才能跟我练习,我顺嘴说不要着急,有时间完成就行。没想到后来看到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感谢你的别着急”,有点小意外之余又很心疼她的略显歉意,佩服她的善良和上进。

这样一句看似稀疏平常的话为何会让人感慨?

其实仅仅是因为听者觉得对方真的感同身受了。这对于同为妈妈的朋友们比较好理解,照顾孩子,处理家庭琐事,都是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是极其耗费心力的事情。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率会说不就是带带孩子,在家搞个家务有什么累的呢?或者是你可以请人帮你啊云云…

这就是区别,真正体会对方的处境和心情,即使朴素简单的话语也让人心里舒服。反之,让人心生不喜。原因无他,没有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这种感同身受就是共情。它不同于建议,提供解决方案,仅仅是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共情并不是一定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做到。

共情到底是什么?《共情的力量》中这样定义: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其核心在于理解,理解之后才能解释并回应。不仅要准确捕捉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还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以及其经历的独特。

所以,共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的能力。《共情的力量》中提示了七个关键步骤:

1,用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已经有结论再去问的。而开放式问题则是把主动权给对方,表达尊重对方的真实想法或事实。

2,放慢节奏:

慢下来,给对方一点缓解情绪的空间,扩大感知聚焦的范围。

3,不急着做评判:

有时候评判张口就来,殊不知是在给对方贴标签,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还会“我是过来人”的姿态给对方行为下定义,这会忽视那个当下的情境和体验。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这是非常重要的,身体要比头脑可靠。可以试着模仿对方的表情和感受,看看是否能唤起同意的感受。尽量避免使用会影响对方的表情、动作以及语调。

5,从过往中学习:

他人的情绪并非是因为你不好或做错了,而是每个人都会受到过去的影响,要分过去与当下的处境,就要了解过去对现在产生了什么影响。首先要在自己这儿好好练习,了解和理解自己的过去,以及自己如何解释过去对现状的影响,这是提升共情力必须要走过的路。

6,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学会跟随故事的节奏,这可以透过情绪慢慢理解对方的内在的需求和感受。

7、设定界限:

这是为了能客观地回应对方,关注当下,而不是将自己也卷入故事中,无法抽离。

共情可以帮助你走近他人,与人、与世界建立强有力的联结,同时也让你感受到爱与被爱。

回忆一下,你曾经被谁、哪句话共情曾深深感动过?你又共情过谁,说过哪些让人暖心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曾被那一句话深深安慰过?共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