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小米的效率革命

在开启文章思路之前,本是打算就如何打造优秀产品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但看到了刘同学的分享之后,我认为他的思维非常优秀,涵盖了我的所想及所未想到的部分。那么我就不在此基础上多言了,恰好借此机会分享小米手机的革命历程。

图片发自App

·2010年,雷军带着十几个人拿着3000万人民币开始创业。

·2011年,小米手机一代发布,一炮打响革命,三年之内做到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2015-2016年,小米的衰退期,业绩大幅下滑

·2017年,业绩大幅增长,在全球商业领域中,实现一次绝无仅有的奇迹逆转。

如今的小米,除开它的核心部件-小米手机,还诞生了小米电器,如电视、台灯,电饭锅等;更在线下开了20多万家小米零售店,并将预期定在了100万家。看到此处,小米最大的特点已经体现出来,那就是其快速的发展速度。其发展核心就在于它有一套较完善的系统,来贯穿着企业。

小米的核心是效率

雷军说过:“互联网最关键的思维:第一是用户体验,第二是效率。”

从人工售票,到如今的自动检票机;从办事的独立部门,到如今的综合办证大厅。从外形上讲,它们都有着“体积小、功效高”的特点,因其背后都有一套完善的“系统”来支持着前线!

小米的效率三部曲

小米的创业初期,MIUI是如何诞生的?不是雷军脑洞一开就出世了,而是诞生于起初搭建的小米社区论坛。在论坛中,用户直接发表自己对MIUI的建议,工作人员收集评论后加以研讨,对其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

朝阳公司会让员工直接面对一个个客户的问题,给予更多自主性,使其产生更多的参与感,责任感,员工会认为这是客户的期望,我一定给他做好。于是会为客户着想,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再来看传统公司模式,老板给员工下达指令,员工面对上级的压力心想:好吧,那就做吧!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而不是更好的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员工的思考和创新会逐渐减少。这也是夕阳与朝阳行业的差距。让员工直接链接客户群体显然让企业更具有活力和效率。

在2011年,小米手机一代的诞生,可以说它是耗尽了小米九成心血的产物。投资领域称之为“all in”,即全盘投入,是风险极高且不理智的投资行为。

当年,同时间段的手机竞争市场有300多家公司,每家都有几十部手机。唯独小米孤注一掷,因为它所仰仗的是此时的大环境:智能手机大换代、消费升级、网红电商流量的红利。若一家公司️有10亿的资金,它可能会选择研发100部手机,采取这样一种多点策略,降低风险。但雷军只有1亿,他最擅长的就是借势,将资金用于只研发一款手机——小米一代,使小米一代产生10倍的动能。这比研发普通手机的成本要高得多,而我们都知道如今小米手机硬件之贵,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这么做,为的就是效率的拿下市场份额。

2015-2016年,小米的逆转,还是效率!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成功,小米是唯一一家。

当一个手机品牌的销量下滑,易导致整个价值网都不看好你,形成更具下滑趋势的势头,加速公司衰落。

互联网的战争就是产品和流量,小米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用户量不够了。在此之前,都是靠着互联网广告的模式来增加用户量。而根据目前统计:电商其实只占商品零售额的10%, 90%的人还是会选择线下购买商品。

说到线下不得不提的就是VIVO和OPPO这两家公司,在2016年线下拥有600,000家专卖店,是与小米争抢用户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这之前小米主要是给京东、天猫这类电商公司供货。在这之后,小米开启了小米之家,目前已经开设了1000家店。并且利用个人流量,拓展了小米小店。

·小米利用他的大数据对店主进行审核

·效率的审核之后,快速产生了很多店面

·它的优势在于,小米店主是这一片区的当地人,能用自己的模式快速吸引客流

很快,小米在几个月的时间,悄无声息的开了20万家店!这主要是靠小米几年来的数据积累,才使得小米利用这庞大的效率系统来支撑它实现目标。

总结小米的三大板块:

·主营业务—手机市场,利润极低几乎赚不到钱

·后期拓展的零售板块,被手机产业带动

·小米背后的miui、小米云等支撑企业的效率系统

总结自身收获:

产品竞争的背后是效率的竞争,创造产品的背后需要一个效率的系统,在某一方需要快速建设时,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作用。

我们应该思考:初期,集中火力在哪一点上,更容易建立我们的效率优势,从而构建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小米的效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