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杨绛《我们仨》

(一)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正文篇末,化用了白居易《简简吟》诗中的一句话:大多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诗文的意思是人生的事摆脱不了相遇的欢喜,别离的伤痛。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一般情况下,若是在92岁的高龄,丧夫丧子,茕茕独立,常人必将会面临难以忍受的孤独与凄苦。但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用一支温情的笔,饱富深情地记叙着他们这个三人组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文字中没有痛失亲人的哭天嚎地,没有因命运弄人的残酷而忿恚,而是葆着一份智者的宁静与超然。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萧红、张爱玲等四人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而读过关于杨绛先生的简介,不难得出结论,杨绛先生也当属民国才女之一。只不过长寿如斯的她,一位横跨辛亥革命到习近平新时代的百岁高龄的老人,寿命的长河太长,几乎让人忘记她年轻时也是民国才女之一。也因为钱锺书盛名在外,让外界提到她时,就贴上一个钱锺书夫人的标签,而掩盖了她实际的光芒与才华。钱锺书曾对杨绛直抒过他对杨绛的感激之情,感谢杨绛的照顾,是自己耽误了杨绛身上的文学才华。


图片发自App


(二)

《我们仨》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两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还有附录一、二、三;是钱锺书、杨绛和他们的女儿钱瑷的一些手记、书画。目录前几页还有他们一家仨的老照片和两首诗。按照这样的排版便绣成了一部精致的《我们仨》。散文,褪去小说的虚构,独有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与真挚情感。阅读一部散文集,从散文的风格,便可透视作者的生活情操、志趣。杨绛先生《我们仨》的文字简洁而沉重,字字处处凸显着一位保学之士精神境界的那片宁和。

《我们仨》这部散文集虽然正文分为三部。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短短五六百字。散文集没有作序,第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一爿特别的序言。第一部分讲的杨绛先生曾做的一个梦,原文是这样: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同是高龄老人,杨绛做这样的梦,应该是在担心身体状况日益变差的钱锺书,终有会在黄昏薄暮的某一日,离她远去。或许每一对龄处薄暮的夫妻都会有这样的忧虑,怕风风雨雨相处几十年的老伴会突然在某个风雨飘摇的夜撒手而去。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内容是在延续第一部,具体展开了万里长梦的内容。第一部文末这样写道: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当时并未读懂这句话是第二部整篇的文眼,直到读完很久后,和同读这部散文集的朋友提起这本书时,朋友说,第二部杨绛用了特殊的手法写作而成。我立刻重又翻开书,才读懂第二部的文字所载,皆不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而是写一个“梦万里长”。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1]

“万里长梦”分为(一)走上古驿道;(二)古驿道上相聚;(三)古驿道上失散 三节。写的虽然是梦,但细节处记叙的非常详实。驿道牌子上写的字都写的很细,如地名灞陵道、咸阳道等地名。客栈的地理方位,驿道旁两侧的杨柳都历历在册。梦中场景写的如此真实,难怪不知就里的如我这般读者,会把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当作杨绛现实的现实生活来读,以致对第二部记叙的事情有股云里雾里之感。

(三)古驿道上失散 是很悲恸的一节,杨绛先生先白发人送黑发人,后又送走老伴钱锺书。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来写,在表明对人事变迁的无可奈何和亲人死别的难以下咽。最令人不忍卒读的是钱媛走时的那一天,杨绛在梦中梦见钱媛向她道别。果不其然,当杨绛踉踉跄跄奔赴医院时,只看见人去病室空,病室的垃圾堆里有一只还未及清理掉的钱嫒的鞋子。而杨绛回到古驿道和钱锺书的对话则让人不禁深道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他问我:“阿园呢?”我在他床前盘腿坐下,扶着床说:“她回去了!”“她什么??”“你叫她回自己家里去,她回到她自己家里去了。”锺书很诧异地看着我,他说:“你也看见她了?”锺书着重说:“我看见的不是阿园,不是实实在在的阿园,不过我知道她是阿园。”

女儿临走时,二老梦中都见到了爱女,爱女在梦中抱歉不迭,挥手道别。世上鬼怪之说真假未解,但在梦中看见未及道别便离世的亲人,确是确有其事。血脉相连,人间大爱莫过于父母对儿女的情感。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部的内容时间从杨绛和钱锺书结婚时(1935年7月)跨度到钱媛和钱锺书相继去世的那几年(1998年岁末)。在这时代发生巨变的63年里,她见证了中国在侵略者的蹂躏中从僵老的封建躯壳中沉痛地苏醒,见证了国共两党政权的更迭,见证了红色政权急欲在大陆固基所走的各种弯路,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椽笔挥毫书写之下的翻天覆地。可以说,杨绛先生这一生一直在各种浪潮中颠簸动荡中生活着。然而,在她的散文集中却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坦然接受与莞尔一笑,过滤掉跌跌撞撞的一路艰辛与渣滓,面对不公人事表现得辱宠不乱,对争名妒才之流的置之一笑,歆享着与钱钟书和钱媛三人一起生活过的60多年的脉脉时光。

在第三部中,可以瞥见民国时代大师对待知识的虔诚态度,也可触到两位爱国文人满腔的爱国情怀。1935年,杨绛随钱钟书共赴牛津大学,钱钟书花了两年多时间,领到文学学士文凭。钱钟书说为一个学位赔掉许多时间,很不值当,他白费功夫读些不必要的功课,想读的许多书都只好放弃。钱钟书不想再读什么学位。1937年,杨绛随他到了巴黎大学后,各自按各定的课程读书。1938年,虽然奖学金还能延期一年,但为国为家,他们都十分焦虑,于是在淞沪会战后一年,匆匆回国。


图片发自App


(三)

《我们仨》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深深不舍。作者在笔下的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而虚实交错中,更使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2]

亲人生离死别的悲恸,不言自喻,更何况举目四顾,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而整个第二部分的中心事件是在叙述一件事情:死亡。昔人皆已逝,独留下一个孤寡老人,在三里河寓所昏暗的灯光下,椎心泣血地提着笔记录着阴阳相隔的人的音容笑貌,那将是一件何等孤苦的事情。所以,许是处于这样的情感煎熬原因,杨绛先生将钱锺书和钱媛死去的事实,化作一场“万里长梦”。

古人常用梦的手法书写悼亡词。正如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梦境引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般刻骨铭心的思念。陆游六十三岁时,还在凄然怀想他的夫人唐琬:“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杨绛也则用梦的手法书写她对钱锺书和钱媛的悼亡文。亦真亦幻的梦境,或许也让杨绛暂时性忘记到底写的是梦还是真实,她徜徉其中,不愿分清。

梦中,古驿道旁两侧都是古老的杨柳。起初,杨柳还展现些许生机,但氛围却渗透着些许压抑,荒凉破败。柳,作为我国古诗词中的古典意象,有谐音“留”之意,杨柳依依,柳,常常出现在送别的驿站两旁。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象征手法写道驿道旁古老的柳树,由寒柳变成了凸柳,象征着钱锺书和钱媛身体的不断恶化,暗示死神日渐逼近,象征的是死别和永别。昔人已逝,作者也化作堤上的一片落柳,被吹落飘零。


钱媛和钱锺书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去世,杨绛先生她们三个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杨绛一个人。篇末时杨绛先生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 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王顺顺.《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31(03):27-29.

[2]韩洋.“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读杨绛《我们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3):20.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杨绛《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