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与奥斯卡

非英语的电影《寄生虫》首获奥斯卡奖,它为何如此受青睐呢?我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一定是高于生活的。《寄生虫》受宠,绝不是因为与近期的新冠病毒是近亲的偶然,而是它相当程度地反应了韩国的现状:贫富差距极大,更多的穷人纵使身怀绝技,但也可能会找不到工作,谋生困难的窘境。这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实的反差引起了很大一部分属于穷人象限的人们的共鸣。

有人说,是贫穷限制了想象。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有钱人也万万想象不到山穷水尽之人到底会干出什么事来。

面对司机的问题:“你真的爱你的妻子吗?”这看似朋友间的问话,在政治阶级中,却显得尤为地不和谐。“你有什么资格来打探我的隐私?我凭什么回答你这个问题?”丈夫心中可能会这么想,但出于礼貌还是塘塞着回应了司机。

有钱人可能会对气味比较敏感,不喜欢挤地铁的味道,也不喜欢穷人身上也带有的这种味道。本能地捏住了鼻子,这令神经敏感的穷人司机感到了“被歧视”的冷遇。穷人的尊严“被践踏”,就好像把他逼到绝境,后果会非!常!!严!!重!!!

穷人有时候会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也可能因为一份尊严而狗急跳墙。

前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穷能思变,让人产生赚钱的动力;而后者则像脱了绛的野马,难以控制,无法挽回。

剧中有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到底是善良的人才有钱,还是因为有钱才善良?”

再三思量后,感叹道:不论有钱没钱,都应该要保持善良!

如果富人足够善良,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而拒绝回答司机的问话;如果丈夫足够善良,不该因为异样的气味而鄙视穷人;如果保姆足够善良,能够欣然接受前保姆的要求为其老公送餐;如果前保姆足够善良,选择和解而非报复;如果美术老师和父亲足够善良,就不该设圈套让自己人上岗而使别人下岗。

想到这里,突然发现一个惊人的偶然——那就是这位美术老师和她的父亲,一个被杀,一个成了杀人凶手,都落得不忍的下场。偶然亦必然。

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环境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影响要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评判说谁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但是想要有个好结局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颗善良之心。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结下善缘,或许不是马上得到回报,但它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时空因果相报。若能善终,人生则不需此行。相信《寄生虫》这部剧创作的初衷,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希望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人们要结善缘得善终,因而各自便能得善报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寄生虫》与奥斯卡)